邵立強
[摘 要] 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走向實踐需要體育教師從思維方式的轉換到教育觀念的轉變、從基本條件的保障到教學行為的調整,既要有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有形而下的探索,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協(xié)調配合。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要做好教學設計,精心預設生成;要關注每個充滿個性的學生個體;要營造創(chuàng)新的學習情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成資源,并做出理性評價。通過這些措施,小學體育教學能實破瓶頸,有效實現(xiàn)內涵與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體育;生成性;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一、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概述
教學思維方式指的是我們從什么樣的角度和方式來看待教學,對此的討論要先于“教學是什么”的命題,因為我們所秉持的思維方式不同,教學就會出現(xiàn)“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現(xiàn)象。所以思維方式的轉換對于正確理解和把握小學生成性體育教學至關重要。
生成性思維視域下的生成性教學是對預成性思維下的預成性教學的批判和超越,是對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反思和超越,其認為知識、技能的獲取,精神的傳承都應該是在主體的參與中生成的。長期以來,小學體育教學為理性主義下的簡單性思維、預成性思維所桎梏,要取得教學改革的成功,關鍵是教師要形成一種復雜性思維和生成性思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1.從簡單性思維到復雜性思維
復雜性思維下的教學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目的,以滿足學生對知識技能、情感、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需要為價值取向,秉承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倡導平等的師生關系和“以生為本”的師生觀,提倡過程性評價和情境性評價。復雜性思維方式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充滿了靈活性與開放性,為小學生成性體育教學的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做到首先利用復雜多元的視角去看待教學、看待學生、看待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杜絕用非此即彼的確定性思維教學,不能用簡單的因果關系看待學生成績;在設計教學時,充分考慮到教學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并為學生的實踐鍛煉留足時間。
2.從預成性思維到生成性思維
預成性思維并非是錯的,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但在現(xiàn)代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下相對滯后。而生成性思維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以及全面發(fā)展,所以從預成性思維轉變到生成性思維是必然的。小學體育教師想要轉變到生成性思維,就要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將學生的學習看作自主建構、體驗生成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還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加強教學中師生間的交往互動意識,在互動中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成;將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偶發(fā)性事件看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運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引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知識體系的生成。
二、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主觀與客觀認識的集合體,影響甚至是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從思維方式的轉變到教育觀念的轉變是一種順承,不同的思維方式生發(fā)教師對教育不同的觀念。生成性思維方式下的教學觀、師生觀都呈現(xiàn)出特有的意蘊,關系著生成性教學實踐的成敗。
1.教學觀的轉變
為促進教學觀念的轉變,首先,教師不能談“生成”而色變,要主動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對生成性資源要進行價值判斷,對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情況,教師要斷然摒棄,將這種生成扼殺在搖籃里;對于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的資源,教師要積極利用,鼓勵學生有效地生成。
2.師生觀的轉變
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理念引領下的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還是教學的設計者、情感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理念引領下的教學內容不是固定呆板的教材知識,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改編和選擇教材的權力,對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執(zhí)行教案,而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材。教師要對枯燥的教材進行二次創(chuàng)編,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具有生成性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學習。例如在體育教學中穿插故事情節(jié)、提出問題等,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活動鍛煉身體,還要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激情、友誼、團結等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小學體育生成性教學中,教師應放下所謂的“權威”,通過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的權威應該是通過自身的專業(yè)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智慧樹立的。
3.教學關系的革新
新課改要求小學體育教學必須重視師生雙向的交流互動,呼吁教師關系從主客體關系向更注重交流合作的雙主體關系轉變。小學體育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賦予學生自我學習的權力;其次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在組織和安排小學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或偶發(fā)性事件要平等交流、積極引導。雙主體師生關系是小學生成性體育教學實施的基礎條件,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師與學生才能達成對問題的共識,才能實現(xiàn)對小學體育技能和知識的“融合”。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師生才能體會到自由和幸福,才能實現(xiàn)個體生命在教育中詩意棲居。
三、教學行為的調整與變革
無論是教師思維方式的轉換、教育觀念的轉變,還是基本條件的保障,其目的都是為了轉變教學行為,讓小學生成性體育教學落實到實踐中。
1.追求彈性化的教學設計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學生具有變通性。例如,學生對預設的教學活動積極性不高,效果不明顯,教師便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以便促進生成性教學的實施。小學體育教師應根據(jù)技能掌握的需要、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身心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體驗教學,或者個別化教學;小學體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具有彈性,小學體育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情境的變化以及生成的問題,隨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行為,逐漸引導教學邁向縱深。
2.采取情境化的教學評價
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做到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對教學情境中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即時評價,促進全體學生技能的提高、情感態(tài)度的生成;保障小學體育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既要有教師的專業(yè)評價,又要有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甚至要有家長的評價。如在教學中,同學間的評價既檢驗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情境化的教學評價要求小學體育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評價策略;小學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問題采取即時性評價,對學生錯誤的動作和理解即使給予指導,以防學生在重復練習后形成錯誤的動作定式。
參考文獻
[1]姚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教學目標、內容與評價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4,(01).
[2]楊建平,張秋艷.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小學體育教學模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08).
[3]陽紅,程良宏,張金運.生成性教學視野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
[4]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