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新蕊
摘 要: 合作教學最初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興起于西方,此后該模式發(fā)展成為一種在當時比較先進的教學理論。這套理論極大地活躍了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質量,且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因此這套極富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度,并逐漸成為很多地區(qū)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國在新一輪課改中十分倡導這種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認識到此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特點。
關鍵詞: 合作學習 公體課 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已有很長的時間,同時這種學習模式已經在很大范圍內得到應用實踐。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高效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在教育領域當中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還需要繼續(xù)研究和完善。我國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已逐漸開始討論合作學習的概念,但仍在新課改之后才逐漸得到推廣。
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內涵
合作學習又可稱做協(xié)作學習。合作學習注重教師在教育和學習過程中的集體協(xié)作性及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交流過程,改善傳統(tǒng)教學忽視學生之間的影響作用這一弊病,合作性團體結構成為強化學習和教育效果的一種途徑,促使學生在素質和集體上全面進步。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教育團體當中能開展豐富的交流活動,調整傳統(tǒng)師生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合作學習的重要能力。
(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合作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來源。相關的理論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會達到很好的交流效果,反之,相互比拼則會產生消極交流活動,同時,若個體沒有合作學習意愿,那么合作學習的目的就無法達到;群體動力理論認為,是個體的內在需要和外在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產生了個人的行為,該理論強調了群體成員間的關系和整個群體氛圍對群體行為的影響;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育應當注重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人應當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及自主完善能力。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節(jié)約公體課教學的時間、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效率,同學們在互相協(xié)作中彼此交流、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同時,促進同學們在公體課的合作學習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改善傳統(tǒng)師生間的從屬關系,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最終實現(xiàn)同學們在合作學習中提高自身整體素質的目標。
二、合作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一)體現(xiàn)教學情誼。
在合作教學中,學生既能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又能學習與他人合作,并在合作學習中同伙伴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合作學習將比拼與合作融為一體,促使同學之間形成良性積極的競爭。同時,由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轉變,加強了老師和同學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促進了情感互動。教師成了學生的朋友、合作伙伴、向導,師生關系轉變成了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更增強了學生的社交能力。
(二)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合作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最佳定位,他們之間不再是老師既“導”又“演”的關系,而是老師居于“導”的位置,學生居于“演”的位置,體現(xiàn)了學生在合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減輕教師的壓力,又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使整體學習效果得到有效強化。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而非一種任務,最終達到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
(三)促進教學模式從“教”到“學”的轉變。
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當中以老師為中心、過于依賴老師力量的授課方式,強調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在合作教學方法當中居于主體地位,授課內容、方式均根據(jù)學習規(guī)律制定。
三、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內容
(一)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經各國教學實踐證明,合作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公體課學習的參與度,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體育教師應在課堂上采取措施,提高學生參與度。第一,注重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的選取與設定,應采用與學生學習熱情、學習規(guī)律相適應的授課內容和方法;第二,注意教學環(huán)境營造,盡量給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增強其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合作學習能力。
(二)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在過去的授課方法當中,學生處在一味接受位置,授課方法很難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在一般體育授課當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往往是示范講解,而學生則對其進行被動模仿。在此過程中,學生思維固定,缺乏思考和探索,難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素質。新課改要求現(xiàn)有的授課方式逐步向合作學習授課方式轉變,要求公體課實施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促使新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積極性,并且促進學生間合作學習、共同進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核心,我們應圍繞這兩大核心,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時代發(fā)展接軌。
(三)關注個體差異。
實施新課程以后,我國更加關注體育教學中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體育教學應面向多種素質條件和基礎的學生差異,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平時教育活動當中多關注學生,多與學生交流,找到學生之間的不同之處,了解學生的個性,做到因材施教。
時代發(fā)展帶來了對人才的新需求,這要求我們改革現(xiàn)有教學方式,持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以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現(xiàn)代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改革,既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際的現(xiàn)實需求,更有其巨大的實施優(yōu)勢。現(xiàn)代合作學習授課方式,相對于傳統(tǒng)授課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老師和學生之間固有的從屬關系,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因此,在世界教學領域都在全面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合作教學模式給傳統(tǒng)公體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劉吉林,王坦.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
[2]邵偉德,徐金堯.從被動學習到學會學習、主動學習[J].體育學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