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南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教學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中,教師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為了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從而科學合理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師生之間的共鳴。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研究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fā)、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獲得知識的感悟和能力的提高。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盎睢逼鋵嵕褪羌せ顚W生的情緒,使之精神振奮起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認為抓好課堂內的情境教學至關重要,它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途徑。
一、創(chuàng)設和諧人際情境,縮短師生、生生心靈差距,形成有效的學習狀態(tài)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的精神振奮,思想活躍?!币虼耍瑤熒g、生生之間,心靈接觸的動態(tài)過程就是學生心靈溝通、情感交流的過程。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意味著師生之間在交往中的頻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離縮短,在情感上的溝通共鳴,而且是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而發(fā)揮主動學習精神的催化劑,在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對實現(xiàn)教育的有效性起到積極作用。
和諧的人際氛圍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在課堂中、課堂外創(chuàng)造一種“親、助、樂”的師生人際情境來縮短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親其師,信其道”的有效教學,課堂中教師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風趣幽默的語言,啟發(fā)誘導的方法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思想品德教學的“和風細雨育人無聲”的意境。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生活,我們的教材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事件的提煉。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圍繞教學目標,聯(lián)系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將生活與學習聯(lián)系到一起,通過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生活,這才是最好的學習效果。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親切、真實、可信,從心底上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啟迪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為健康而有意義的生活奮斗。如學習《關注我們的人身權利》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材料:2011年5月,高曉松醉酒駕駛案開庭審理,高曉松醉酒駕駛機動車被判處六個月拘役,罰款4000元。借此提出思考問題:新修訂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將有利于保護公民的什么權利?怎樣才能更好地讓《道路交通安全法》落實到實處?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種種酒駕現(xiàn)象,進行討論,氣氛熱烈,教學效果非常好。通過聯(lián)系生活,展示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事件,可以增強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然后通過課堂討論和探究,以及相關理論的支持,建構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問題的看法和見解。
三、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故事、名詩佳句、漫畫、影視、歌曲等藝術活動情境,在藝術氛圍中以情動人,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恰當?shù)卮┎逡恍┤の缎暂^強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比如,講解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時,可插入“群牛遇虎,齊心護犢,一牛帶二犢獨奔,為虎所食”的故事。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學生理解發(fā)揚團體協(xié)作精神的重要性。政治教材內容相對抽象、枯燥,政治教學中,恰當?shù)匾妹娂丫?、漫畫、影視、歌曲等藝術形式,在藝術氛圍中以情動人,可引人入勝,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觀察力與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以及對集體、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情感,實現(xiàn)情感教學。
四、通過討論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隨著中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自我意識慢慢增強,看問題不再是一味的盲從跟風,逐漸擁有獨立的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為避免學生受社會的負面影響,我們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生活中的兩難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評判,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與價值觀的引導也便落到實處。在講到《關心與互助》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閱讀材料“鄭州大學生李凱強扶起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當時稱被撞傷腰,有多位證人稱其是碰瓷,但老太太稱不會訛人。去年12月28日,法院判李凱強賠償老太太7.9萬元,并稱因不能判定雙方責任各負擔一半。李凱強希望找到目擊證人,并表示再遇到類似事情會走開不再理睬?!崩蠋熞龑W生對這一事件進行討論:碰上他人有困難,是否應該去幫助?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對此各抒己見,引發(fā)了思想的大碰撞,最后師生小結,我也進行總結性的點評:雖然在我們生活中存在這樣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我們社會是丑惡的結論,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只是少數(shù)人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我們整個社會仍然是美好的。如果我們人人都“見義不為”,人人都“見危不為”,那我們真的還能安居樂業(yè)嗎?這世界上還有溫暖的陽光嗎?通過這樣的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二難問題的討論,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認識,提高了能力。
五、通過表演的方式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愿意表演、樂于參與是兒童的天性,學生通過觀看,參與表演,既能喚起說話的興趣,又能豐富說話的內容,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特點,采用表演的方式,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表演的方式既使學生主動參與了課堂教學突出了他們的主體性,又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在游戲和小品中通過角色扮演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在上到《消費者權益》這一課時,我把課程內容編排成小品,讓學生來表演,通過表演,讓學生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消費者有很多權益受到了侵害,可我們卻沒有能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維權,并讓學生針對這種侵權現(xiàn)象提出切實可行的維權途徑。這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也能把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觀點。
由此,我認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是時時處處需要,而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情境,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載教學知識為標準,否則將是舍本求末。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情境應該能激發(fā)學生樂于參與、關注、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思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