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瑩
語文教學,要把現實的生活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大背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把死的語文知識轉化成活生生的立體的知識和能力。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荷塘月色》是作者1927年任教于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的美麗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他想要追求自由,但是面對現實又無可奈何,像大部分的舊中國知識分子一樣,面對苦難的中國、殘酷的現實,彷徨惆悵,但同時,文章又表現出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對于這篇散文,雖然是文學經典,但是因為時代較遠,而且視角也比較獨特,如果只是讓學生完全依據課本來學習,很難體會到荷塘月色的美麗,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如果把課堂教學融入到生活中,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一、 教學環(huán)境生活化
1.師生關系生活化
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生之間相處融洽,學生在學習中才會充滿自信,敢于發(fā)言,敢于表達并堅持自己不同的觀點。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秉持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有尊嚴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只不過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生之間在學術上要平等、自由。其次,教師要從心底里真正尊重學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再到他們的思想變化都要細心地關注,做到體貼入微。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近老師,師生之間的距離才會縮短。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教學效果才會發(fā)生質的轉變。
2.教學空間生活化
教室是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就像學生的第二個家一樣。因此,教室布置一定要精心,不可中規(guī)中矩,嚴肅呆板,要裝飾成有生活氣息的家,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進行布置。也許,學生布置得并不漂亮,但由于是學生親自做的,因此,會感到很親切,而且會更加珍惜,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會感到輕松愉悅、親切有趣。
3.教學情境生活化
許多課文的內容是學生常見的,但常常被他們所忽略,有些內容因為年代久遠,雖然學生也常??吹?,但又會因為時代背景不同,無法體會作者的心境?!逗商猎律氛侨绱?,文章透露出來的苦悶、迷茫學生是難以體會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在模擬的跨越時空的環(huán)境中還原歷史。首先教師要為學生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文章情境,然后教師可以播放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畫面,讓主人公穿著那個年代的服裝徜徉其間,并配上深沉低緩的音樂。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地進入當時作者所處的那個場景中,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1.開發(fā)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教師不僅要加強語文課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把語文教學內容延伸到生活中去。學了《荷塘月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寫一篇寫景散文,在景色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讓情感和景色融為一體,做到景中含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做PPT,向全班同學展示講解。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學生的生活面比較狹窄,生活積累相對貧乏,還沒有學會細致地觀察生活,因此,教師還要注重對教材中生活因素的挖掘。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一旦將語文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課堂就會立即活躍起來。在學習《荷塘月色》一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喜歡荷花嗎,自己看過的荷塘是什么樣子的,白天的荷塘和晚上的荷塘有什么不同,荷塘上的月色是什么樣子的,月色下的荷塘又有什么特點,晚上漫步在月光照耀下的荷塘會有什么感受等。學生會馬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lián)想,并進行各種各樣的描述。當然,有的學生有親身的生活經歷,因此說得非常詳盡,有的學生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會很自然地把其他類似的情境嫁接過來。對于教材中生活因素的挖掘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才是學好語文的源泉,對于語文的學習也就是對生活的再加工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1.在活動情境中學習
語文教學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學得深,記得牢。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把課調到晚上,帶著學生到校園的荷花池旁欣賞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讓學生不要喧鬧,讓他們用心靈去體驗。學生根本想不到平時從沒有關注的荷花荷塘竟是這樣的美,不由得發(fā)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美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fā)現美的眼睛”的感慨。
2.在感性體驗中學習
生活的課堂必須以體驗活動作為主體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必須突出體驗活動對主體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的內心,使學生的態(tài)度、行為、思想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在學習《荷塘月色》一課時,讓學生通過看電影、上網、閱讀書籍的方式收集作品的寫作背景,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并討論這些資料,這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了時代背景。學生看了反映當時時代背景的視頻片段,討論的時候,自然會談到飽受欺凌的祖國、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窮困潦倒的同胞。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想,在這樣的情景下自己該有怎樣的心境呢?這樣的情感體驗使得教學更加有深度,更有強烈的時代感,也讓學生對作者當時的心境產生強烈的共鳴。
3.在實踐中學習
語文教學要打破課堂的界限,重視實踐的作用,強調以“行”而求知,反對為讀書而讀書,讀死書。這和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不謀而合,我國古代學者講究游學,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際上就是強調實踐對學習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荷塘月色》之后,學生有很多實踐,比如觀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換個角度觀察認識身邊熟悉的景物,觀看相關的抗日戰(zhàn)爭或者解放戰(zhàn)爭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查閱朱自清的生平簡介,閱讀朱自清的其它作品等都是很好的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
總之,語文教師要讓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平面的語文知識在生活的海洋中立體化、豐滿化,讓死的語文知識內化成學生的語文技能,以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