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云江
蘇軾的《赤壁賦》思想內容之豐富,從古今讀者對其異彩紛呈的解讀賞析中可窺見一斑。但對文中第三段“客”所回答內容的理解,就閱讀到的有關文章及各個版本的“教學參考書”對此所作的解說賞析而論,筆者覺得大多不怎么令人滿意。如文中引用《短歌行》中的詩句用意是什么,引用赤壁之戰(zhàn)的典故的用意是什么,這一段人生的變奏曲,究竟表達了蘇軾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等。對于引用《短歌行》,大多數(shù)的解讀鑒賞文章避而不提,有學者只是一筆帶過,說“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趙齊平《〈赤壁賦〉賞析》)。對于涉及赤壁之戰(zhàn)的用典等內容,人教版新課標本的《教師教學用書》的練習答案甚至是這樣理解的:“第3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折自然??瓦B用了兩個問句,這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边@樣的解說,避實就虛。一是回避了對“客”所回答內容的完整具體理解,二是給這段回答扣上個“虛無主義”的帽子,并沒有令人信服的具體內容分析。筆者對這樣的理解實在不敢茍同。那么,這段人生的變奏曲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要明白《赤壁賦》中這段人生變奏曲是怎么引起的。蘇軾“扣舷而歌”,高唱“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引得“蘇子愀然”,問:“何為其然也?”“客”引用《短歌行》中的詩句及赤壁之戰(zhàn)的相關典故作答?!啊旅餍窍?,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段文字明確告訴我們,“客”聽到了“蘇子”的“心聲”,即“望美人兮天一方”,亦即“蘇子”遠離君王,不能為國家獻上自己的才智。這才引起“客”的思想共鳴?!翱汀币貌懿俚脑娮鞔穑溆靡庖欢ㄅc此密切相關,否則不會如此回答。我們知道古今文人寫文章要是引用他人的詩文,必然要與自己文章的內容有密切的關系,要借助他人的文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這里引用的兩句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短歌行》這首詩的內容說起。《短歌行》所表達的是“嘆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yè)”(清張玉榖《古詩鑒賞》卷八)。詩中曹操把“賢才”比喻為“明月”。說“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蘇軾引用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也是用來比喻賢才還沒有安定下來的。連同下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來理解,比喻義就更明確了。蘇軾在這里引用,正是借用原詩的意思,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塊壘。我們知道,蘇軾雖然屢次被貶,“烏臺詩案”還差一點要了他的命,但他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情懷卻從未放棄過。寫作《赤壁賦》時是他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元豐五年,相對來說,蘇軾在黃州還是比較“順遂”的。不僅有了可以解決饑迫的土地“東坡”,還建造了安居之所——五間“東坡雪堂”,甚至還想在蘄州蘄水縣購置點肥田來養(yǎng)老。于是就有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這樣灑脫的篇章。所以寫作《赤壁賦》時,他是不能忘懷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奔聪M艿玫骄醯娜斡?。引用曹操的詩句,看似“閑筆”,實則含有深意。此用意正是表達作者雖有才能,卻無處施展的郁悶。他多么希望能有像曹操一樣求賢若渴的“美人”,招納其材,使“自己”能人盡其才啊。這與曹操詩中所表達的意思正隱隱相連,只是蘇軾不好明說,引用他人詩句,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情意而已,也正好回答了“何為其然也”的疑問。這里的“然”代指上文所說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引起的憂愁。
再說曹操及赤壁之戰(zhàn)?!冻啾谫x》中提及曹操,后人大多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句為著力點,說借曹操表達英雄不在之悲。然而,筆者對此說總感覺不怎么穩(wěn)妥確切,至少是不全面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赤壁賦》中涉及曹操,先是引用其詩句,緊接著是言及曹操赤壁之戰(zhàn)失敗之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之戰(zhàn)是不能顯現(xiàn)曹操是英雄的典型戰(zhàn)例,因其恰恰是曹操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雄偉抱負受挫的轉折點,自此,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橫掃北方,消滅諸侯,統(tǒng)一中原,而只能三分天下居其一。最后才言及他是“一世之雄”。還應引起重視的是蘇軾行文的邏輯順序。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后,而“破荊州,下江陵”,“橫槊賦詩”在前。蘇軾這么安排文章的順序并不是為了突出曹操的英雄形象,而是為了前后形成對照。再者,曹操在蘇軾的詩文中大多時候不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現(xiàn)的。如:“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鴻豫?!保ā逗碗s詩11首》其四)“惟孟德之鷙忍兮,亦嗜殺以為娛?!保ā端甲优_賦》)“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保ā吨T葛亮論》)“王彭嘗云:‘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保ā稏|坡志林·涂巷小兒聽說三國語》)即便是大家最熟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贊美的英雄也是周瑜,而不是曹操。筆者據(jù)此認為蘇軾在這里這樣寫曹操,并不是為了強調“英雄不在之悲”,而是表達曹操這樣求賢若渴,力圖統(tǒng)一天下的“英雄”,也曾敗走華容道,也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雄偉抱負。這些都成為歷史了,但他的詩文還在,失敗之所——赤壁還在,不在的是曹操曾經(jīng)的英雄業(yè)績及其英勇氣勢。曹操這樣的人都有如此的遭遇,“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呢。以此和微不足道的“自己”的人生遭際形成對照,突出“自己”只不過是“渺滄海之一粟”。這樣一比照,便釋然很多。雖然“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也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兩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蘇軾要遠離人間,升天與神仙結交,而是指“能與飛仙一起自由自在地遨游,擁著明月長期地生活在這里”。這里的“長終”不是“長存”,而是“長久”的意思。蘇軾所強調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成仙和永存?!爸豢珊躞E得,托遺響于悲風”,即現(xiàn)在這樣的游覽雖然很愜意,但是不能多次得到,只好把遺憾寄托給秋風。(有關這幾句意思的確切理解,可參見2011年第4期《語文學習》上發(fā)表的《“飛仙”“長終”“驟得”補商》一文)這里的“哀吾生之須臾”不是強調人生的虛無,而是突出那些一生追求有所作為者對生命短暫的感嘆。曹操感嘆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王羲之感嘆過“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蘇軾的感嘆也不是表達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而應該是感嘆生命的短暫,沒有充足的時間來等待機遇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綜上所述,這一段變奏曲,不是表現(xiàn)蘇軾的虛無主義思想,而是表現(xiàn)蘇軾遠離朝廷,雖有才能而無處施展的憂愁,希望能有求賢若渴的君王招納自己,任用自己。同時也表現(xiàn)了蘇軾經(jīng)過幾年的貶居生活,早已把個人的不幸遭遇看得若“云淡風輕”的情懷,以及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游覽欣賞大自然美景生活的享受。
筆者所以要對這一段作如此解讀,是因為在日常的教學中,每逢講到此處,若按照“教參”等賞析解讀講解,很難說服自己,也很難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筆者不揣淺陋,提出一孔之見,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通聯(lián):云南會澤縣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