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芳
地處偏僻落后的農(nóng)村,學生至今不知道幻燈、投影儀為何物,當然也沒有白板和smart。作文評講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方法——老師讀,學生聽,然后共評。這種評講方式耗時低效是眾所周知的。再精彩的文章,耳過一遍如微風拂面,感覺再好,也無法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痕跡,更別說學習借鑒了。至于習作中存在的諸如錯別字、標點、段落、篇章結(jié)構(gòu)等問題,更不是能“聽”的出來的。
一日,我無意發(fā)現(xiàn)一件趣事:許多學生在后墻“學習園地”上展示的書法作品旁“留”了許多“墨”,如:此乃xx真跡也!真墨寶也!佩服佩服!……原來這是一些調(diào)皮的孩子在上面做的“鑒定”。咦,我何不把“學習園地”這塊寶地利用起來呢,這可是作文點評的好陣地呀。
說干就干!找出幾篇典型的習作——當然并非都是優(yōu)秀范文,讓他們一字不動地重新謄抄一遍,然后貼在學習園地上。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自由閱讀,隨意點評。具體做法是:將你的點評或建議寫在小貼紙上,可以給自己的小貼紙起一個美妙的名稱,比如友情提醒、幫你認錯、支你一招、向你學習等,小貼紙下方留下自己的大名,然后貼在該篇習作的四周(四周留有足夠的空間)。一周后,我們再用一節(jié)課時間對原作和相應的點評做出評價,推選出最佳作品和最佳點評,獲此殊榮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
一時間,“學習園地”前成了課間最熱鬧的地方,稍有一點空閑,他們就圍在那兒指指點點,說長道短。他們不僅評習作,還對別人的點評做評價。
這下就有熱鬧可看了,那陣勢絕不亞于管建剛老師的《班級作文周報》和《評價周報》。精彩的詞匯、句段他們會爭相模仿、摘抄;錯漏之處他們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爭議的地方,他們能掐得你死我活。有時一些同學為了證明自己言之有理,為了讓別人口服心服,就瘋狂地到處搜集資料,查找工具書。這下好了,一石三鳥:既提高了寫作水平,又增長了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資料的習慣。尤其是后者,以前每次讓他們搜集或查找點什么,他們總借口沒電腦、沒課外書,怎么搜集呀,到哪查找呀?,F(xiàn)在他們是有條件搜集,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去搜集。
鑒于此招效果如此顯著,我決定趁熱打鐵,每周出一期,借用管老師《班級作文周報》的方法,更名曰《作文園地》。
目前,《作文園地》在我班已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半年,孩子們的熱情仍有增無減。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之快完全超出我的預料。我堅信,只要我們一直堅持下去,這塊奇異的園地就一定能開出五彩繽紛的花,結(jié)出爭奇斗艷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