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汀潔
【摘要】遣唐使在古代中日關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對雙方關系的發(fā)展起到過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將自己一生的才學奉獻給唐朝,與此同時也客觀上擔起了駐唐大使之責,從而推動中日關系平穩(wěn)發(fā)展、使兩國關系一度呈現“政熱經熱”的狀態(tài)。正所謂“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阿倍仲麻呂的經歷對于我們處理當代中日關系也有不少啟示,值得我們加以研究并借鑒。
【關鍵詞】遣唐使 阿倍仲麻呂 中日關系
一、歷史背景
四世紀中葉,日本列島基本統(tǒng)一,大和朝廷開始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并請求冊封,這種努力歷經數次,未嘗放棄。公元589年,隋王朝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動亂,使得社會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fā)展。而此時的日本正處于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圣德太子在攝政時期,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學習借鑒中國先進的封建文化,先后向中土派出了五批遣隋使?!端鍟繓|夷傳》對此記載道:“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這是日本統(tǒng)治者派遣大型使團來華直接學習文明的開端,也是日本和中國作為兩個統(tǒng)一國家有正式外交往來的開始。隨著兩國的交往加深,日本朝野上下對中華文化非常仰慕,出現了學習模仿的熱潮,這也為后來日本決定派出大型遣唐使團奠定了良好基礎。
公元618年,隋滅亡,唐朝帝國建都長安。它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fā)達,聲名遠揚,是東亞地區(qū)最強大的國家,其影響力遠超亞洲。而此時的日本由以中大兄皇子為代表的改革派執(zhí)政,繼續(xù)著圣德太子的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鑒于以前遣隋使團帶來的積極影響,日本決定再次組織大型遣唐使團去往中國,以便直接有效地向唐王朝學習。
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由舒明天皇派出。在此后的二百六十多年時間里,大和朝廷一共任命了二十次遣唐使團,四次因故中止,實際成行十六次。而在成功出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團中直接擔負交流學習使命的有十二次。
遣唐使的任務是向唐朝學習各類先進文化,因而日本對于使團人員的選拔非常重視。而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問禮于老聃,學詩于子夏”、“進士及第慕華不肯去”的日本著名學者——阿倍仲麻呂。
二、阿倍仲麻呂簡介
阿倍仲麻呂,公元698年生于奈良一個中層貴族家庭,天資聰穎,自幼勤奮好學,尤其酷愛漢文學。公元717年,他以留學生的身份隨日本第9次遣唐使團出發(fā),在經過半年的艱難跋涉后抵達長安。不久,他獲準進入國子監(jiān)太學學習,畢業(yè)后參加科舉考試并中進士,成為唐王朝數百年間唯一的來華留學生進士。
在唐期間,阿倍仲麻呂因為才華出眾而深受唐玄宗賞識,中進士后被留在朝廷仕官,獲賜漢文姓名晁衡,字巨卿,授予司經局校書一職,掌校經史子集四庫之書。校書一職,雖然僅為九品,但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人才濟濟的大唐能夠參與到官方事業(yè)中,還是絕無僅有的。這在古代中日關系史中,是極其輝煌的一頁。此后,“仲麻呂相繼擔任左拾遺(從八品上)、左補闕(從七品上)、儀王友(從五品下)、衛(wèi)尉少卿(從四品上)等職。至公元753年擢升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卿,官位從三品。秘書監(jiān)掌經籍圖書,監(jiān)國史,領著作、太史二局;衛(wèi)尉卿掌國家器械,總武庫、武器、守宮三署官屬。公元760年,唐肅宗任其為左散騎常侍(正三品下),尋擢鎮(zhèn)南督護(正三品)。公元766年,唐代宗封其為鎮(zhèn)南節(jié)度使(正三品)。公元770年,阿倍仲麻呂去世,享年72歲,朝廷追封他為從二品潞州大都督?!卑⒈吨俾閰稳胩莆迨嗄辏恢被隊抗蕠陂g也曾奏請回國,但無奈海路險阻,其夙愿終究沒有實現。
從其官職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阿倍仲麻呂對中國文化以及對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典章制度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外國人能在唐朝平步青云的原因所在。而他的努力好學、勤奮鉆研的成果于己、于唐日兩國都大有裨益。
三、阿倍仲麻呂對古代中日關系的影響
(一)于唐朝——他為中國圖書事業(yè)的歷史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阿倍仲麻呂于公元752年就任秘書省長官——從三品高官階的秘書監(jiān),領著作、太史二局,主要負責經籍圖書、監(jiān)國史,其職責大致相當于當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阿倍仲麻呂任秘書監(jiān)時54歲,正值知識、才華、精力的頂峰,占盡了開元、天寶“藏書之盛”這一天時。鑒于他曾做過校書郎、儀王友等,對宮內及府庫藏書的情況十分熟悉,所以在任職后除繼續(xù)征集、???、整理藏書,為盛唐圖書事業(yè)綿上添花外,還以秘書監(jiān)高位之尊,接待外國使臣并陪同參觀。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fā),京城一度失陷,阿倍仲麻呂隨唐玄宗一同離京避難,直至公元757年12月方才回到長安。兩年多的戰(zhàn)亂使唐朝的圖書事業(yè)遭受巨大損失,許多珍貴藏書受損甚至遺失。仲麻呂返京后竭力于藏書的整理補充,以圖盡早恢復元氣。隨著政局的安定,圖書事業(yè)漸漸得以復蘇,在這過程中,阿倍仲麻呂可謂克盡職守,貢獻卓越。
(二)于日本 ——他成為了日本永久駐唐大使
雖然阿倍仲麻呂一生都未能實現回鄉(xiāng)報國的愿望,但他卻用其所學知識以及在中國獲得的權位,為日本學習借鑒唐朝先進制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也使自己成為日本駐唐的一張閃亮名片。
公元734年10月,第10次日本遣唐使團完成使命準備歸國,仲麻呂為之設宴送行。使團分乘4船,從蘇州起航,駛向大海。不幸的是, 這4艘航船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風雨襲擊,人員傷亡慘重,不得不重返長安尋求幫助。阿倍仲麻呂“奏得入朝,請取渤海道歸朝,天子許之,給船糧發(fā)遣”。在仲麻呂的全力救助下,第10次遣唐使團二度起航,最終順利回到日本。
公元752年,第11次遣唐使團入唐,在仲麻呂的斡旋下,唐玄宗于含元殿接見了藤原清河等一行人,并在各國使節(jié)都參加的朝賀大典上,破格將日本大使提高到各國大使的首席座次,這樣的排序尚屬首次。當藤原大使等完成使命即將回國的時候,玄宗特賜御詩,為使團送行。他們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禮遇,與阿倍仲麻呂的努力密不可分。
這些都說明,阿倍仲麻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永久駐唐大使的作用,這對當時的日本來說意義非凡。處于社會大轉折時期的日本,需要全面了解并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而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恰恰對此十分有利。
(三)于中日雙方——他架起了中日交流的大橋
阿倍仲麻呂不僅在政治上極力促成兩國間的友好交往,還積極推動著民間的交流,促成鑒真第六次東渡就是最好的例證。
公元 753年,在唐朝生活三十多年后,阿倍仲麻呂向朝廷提出回國申請。唐玄宗雖有不舍,卻十分理解他的思鄉(xiāng)之情,于是任命他為“送使”,即以皇帝特派大使的資格伴送日本第12次遣唐使團回國。同年6月,他隨使團一行辭別長安,來到揚州延光寺拜訪鑒真法師,邀請他再次東渡過海,去日本光大佛教。在此之前,鑒真多次欲渡海去日本,但均以失敗告終。這一次,年屆66歲的鑒真不顧高齡之軀,毅然決定同阿倍仲麻呂等人一同前往日本,傳揚佛教。10月,龐大的隊伍分乘4艘船浩蕩起航,在海上,船隊遇到風暴襲擊,其中3艘船最終戰(zhàn)勝了狂風巨浪平安到達日本。鑒真大師所乘坐的那艘船也成功渡海,他在歷經十一年努力后,終于遂愿。
而被狂風吹走的正是阿倍仲麻呂所乘的船,他們一行人被吹至中國南海驩州(即安南)。在登陸后,又遭遇當地土人襲擊,一百七十多人被殺害,幸存者僅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于在第二年輾轉至長安。自此之后,阿倍仲麻呂再也沒有回到日本。于公元770年與世長辭,埋骨中土。
仲麻呂以自己的廣博學識,得到了唐朝三代帝王的賞識,也贏得了中國對其國家的了解、尊重與支持。同他相關的詩篇流傳至今,他本人的傳奇故事更是被奉為佳話銘記史冊。日本奈良于1979年舉行了他的紀念碑揭幕式。隨后,在中國的西安慶興公園內,也建起了一座仿唐柱式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以紀念仲麻呂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的杰出貢獻。
四、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經歷對當代中日關系發(fā)展的啟示
遣唐使的成功出訪不僅加速了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動日本迅速轉變?yōu)榉饨ㄉ鐣?,而且大大促進了古代中日關系的發(fā)展,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的典范。它對于我們處理當代中日兩國的關系也有不少啟示。
(一)重視民間外交的力量
縱觀中日外交史,當官方外交陷于僵局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時,民間外交往往能夠收到奇效。民間外交自古以來都是中日交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緩解兩國民眾的對立情緒和增進雙方的理解都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前文說到遣唐使一行通常有上百人,但是入唐后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前往長安,大部分的隨行人員都會留在航船??刻幐浇?。在等待大使回歸前的大段時間里,這些遣唐人員就會積極地融入當地生活,或大量購買漢文書籍或進深山拜訪高僧尋禪問道或與文人雅士切磋技藝。而像阿倍仲麻呂這部分獲準入長安的使臣們除了拜謁皇帝外,也會積極地結交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等,逐漸在唐朝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在與日本人頻繁地接洽中,唐人對日本的了解也逐漸加深。
隨著現當代的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也不再僅僅局限于遣唐使時期的佛教、書法、繪畫、音樂、茶道等文化方面的交流,漸漸擴展到體育、科技、教育、環(huán)保、藝術等多方面。可以說,民間外交不僅讓中日雙方民眾全方位地了解了彼此,加深了兩國人民的友誼,對于發(fā)展中日關系更是具有重大意義。
(二)注重交流人員的選拔
由于每一次遣唐使團的規(guī)模都很龐大,路途艱險,同時又耗費諸多。所以日本朝廷選拔遣唐使的標準極高,從心理素質、漢學水平、經史才略到相貌風采、舉止儀態(tài)都要經過嚴格地考查和篩選,以期將回報值增到最大。事實證明,這些優(yōu)秀的遣唐使確實不辱使命,他們不畏艱險出海入唐,如饑似渴地考察學習,孜孜不倦地汲取大唐先進文化,為日本帶回了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和大批典籍,并積極輔助天皇進行改革,成為日本改革不可或缺的功臣。而那些留在唐朝未能歸國的遣唐使也在竭盡全力地發(fā)光發(fā)熱,成為發(fā)展兩國關系的重要橋梁,阿倍仲麻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日建交至今,兩國互派過各種形式的交流使團,諸如學者訪問團、公派留學生、藝術訪問團、體育訪問團等等。不可否認,中國派去日本的大部分交流人才都非常優(yōu)秀,對祖國建設與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留日后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甚至做出一些于祖國不利之事,至于期待他們如阿倍仲麻呂一般積極促成中日友好交流更是無望。所以,國家在公派交流前一定要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yǎng),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發(fā)揮交流人才的作用。
(三)增強中日兩國的互信
“中日兩國的友好歸根結底是兩國人民的友好”,前文講到,1979年中日兩國為了紀念阿倍仲麻呂,先后為其立碑,而兩塊碑石所在地西安、奈良早在1974年就結為“姐妹城市”。城市間的友好締結為增強中日兩國互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止2013年7月,中日兩國之間共同締結友好城市251對,與此同時,雙方建立交流關系的城市也達到了100多對,位列中國與世界各國締結友好城市數量之首,內容涉及各個領域,并取得了累累碩果。
五、總結
中日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尤其在唐朝時期兩國交往頻繁,遣唐使承載著友好交流的重要使命。在完成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互通的重要使命過程中誕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最為后世所稱道的便是阿倍仲麻呂。他作為留學生隨遣唐使來唐求學,對于學問勤奮上進、刻苦鉆研,為官后恪盡職守、盡其所能,得到唐朝三代皇帝的賞識及重用。同時他心念故土,憑借自身的學識和地位為自己的祖國做了大量工作,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為官五十多年后埋骨唐土,成為見證兩國世代友好的豐碑。在中日兩國關系史上,他的這一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中日友好交往是歷史潮流、人心所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兩國能夠用友誼譜寫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王勇.日本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韓昇.遣唐使和學問僧[M].中華書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李妮娜.阿倍仲麻呂的中國情結分析[J].價值工程,2011(33).
[4]劉秋紅.試論遣唐使對古代中日關系的發(fā)展及影響[J].求索,2011(07).
[5]卜朝暉.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和唐代的詩人們[J].北方文學,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