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清朝對藏“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立法原則體現(xiàn)

      2016-05-14 18:03:11黃潔
      法制博覽 2016年5期
      關鍵詞:清朝

      摘要:隨著各民族地方與中央政權聯(lián)系的加強,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甚至被納入到中央和地方法律中來,對處理民族事務并調(diào)整各民族之間的民族關系的立法活動也趨于系統(tǒng)化。其中,清政府為治藏而進行的各種立法,在數(shù)量和內(nèi)容上都達到了對藏民族立法的巔峰,是當時西藏地方法制發(fā)展的突出標志。清朝中央政府在治藏過程中制定了許多有西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形成總結,并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治藏經(jīng)驗。本文擬就清朝對治理西藏地方采用“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立法原則作一淺顯探討。

      關鍵詞:清朝;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立法原則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038-02

      作者簡介:黃潔(1990-),女,漢族,湖南永州人,西藏大學政法學院,2013級民族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法制史和法制建設。

      一、清朝入關前后對藏“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立法原則的體現(xiàn)

      “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民族政策是我國歷代封建君主治理西、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邊疆治理模式。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浩土無疆,包舉宇內(nèi),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針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清朝統(tǒng)治者善用民族立法的方式進行治理,尤其是西藏這樣特殊的地區(qū)。

      在清朝入關之前,統(tǒng)治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極其擅于因地設法、因時定制,在蒙古漠南、漠北征服的過程中就積累了不少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的經(jīng)驗。入關后,清政權十分重視歷代中央政權治理邊疆的經(jīng)驗教訓,并從中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治理好西藏地方,惟有羈縻遠人,虔誠信仰藏傳佛教,禮遇大喇嘛和尊崇藏傳佛教。因此,確定了在尊重藏族地區(qū)原有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與社會組織形式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統(tǒng)治措施,建立統(tǒng)治機構,才能加強對西藏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方針。①

      二、清朝前期對藏“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立法原則的體現(xiàn)

      清朝前期,統(tǒng)治者忙于囊括四海之時,對西藏的施政,它不能用清政府對中央地區(qū)采取兵戎相戈的強制措施納入麾帳之下,而是針對數(shù)千里之遙以外鞭長莫及,一時無暇顧及山遙路遠的西藏,只能對西藏地方的僧俗勢力采取平和的方式,極盡拉攏、羈糜之事。清初統(tǒng)治者仿照元朝敕封西藏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管理天下釋教的做法,優(yōu)渥達賴和班禪兩大喇嘛,采取冊封的方式,樹立他們在西藏崇高的政治與宗教地位,從而達到行使主權管轄的目的。

      即使在康乾盛世之時,清廷治藏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則仍是“西藏乃極邊之地,非內(nèi)地可比,其生計風俗,自當聽其相沿舊習,毋庸代為經(jīng)理”②。在康熙帝派清軍入藏征討準格爾部并平定西藏,結束了蒙古對西藏地方的直接統(tǒng)治之后,就針對西藏地方的實際情況,因地、因俗地制定了《十三法》與《十六法》。此時立法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和經(jīng)濟秩序,鞏固邊疆安穩(wěn)。因此,在刑事法律規(guī)范方面,為鞏固封建王朝統(tǒng)治,實現(xiàn)維護邊疆地區(qū)社會秩序的目的,立法的內(nèi)容多涉及懲辦殺人、搶劫、偷盜、放火等危害社會治安的罪犯案件,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同時,該法的內(nèi)容還因時因地針對西藏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差異性,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容。如《十三法》中殺人命價律中規(guī)定,凡殺人者,根據(jù)死者的地位和身份不同,由加害人強制性向被害人家屬賠償命價,多少不等;以及在狡誑洗心律中,“神明裁判”的傳統(tǒng)習慣已上升為法律的內(nèi)容,使一般習慣規(guī)范具有了法的功能和特征。③在該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則之下,清初統(tǒng)治者以《大清律例》為基本法典的前提下,對西藏地方某些習慣法的內(nèi)容加以認可并延續(xù)西藏地方傳統(tǒng)法律制度的維護,如婚姻關系中的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度、神明裁判制度、血命價賠償制度,并確定該法典的法律效力。清朝對藏“齊其政,不易其宜”立法原則在這部法典中得到了直接體現(xiàn)。

      三、清朝中后期對藏“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立法原則的體現(xiàn)

      清朝中期,中央政府日漸樹立起自身在西藏的權威,但也逐漸認識到西藏地方管理方面存在嚴重弊端,于是在中央特設了理藩院機構,還頒布了《理藩院則例》,專管民族事務,將西藏地方僧俗事務的管理納入到國家大法調(diào)整的范圍,以加強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該機構的設置,初步建立起了為全面治藏所需的中央政權機構,不僅使成為歷代封建王朝首次在中央專設管理民族事務機構的朝代,也將“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立法原則得到充分體現(xiàn)。此外,清政府還頒行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條》、《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等諸多法規(guī),以維護西藏地方法律的權威地位。通過立法方式將“因其教,不易其俗”原則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法規(guī)中確定的駐藏大臣制度以及通過金瓶掣簽方式確定轉世靈通并報中央認可的制度等。在加強中央對西藏地方的完全主權時,仍考慮民族地方的宗教習俗,并將此宗教儀式加以法律化、規(guī)范化,從而全面建立起符合清朝中央統(tǒng)治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管理制度等。清政府通過民族立法的方式將這一時期法制建設的成果鞏固下來,一直適用到1951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即使在今天,其中的許多制度,如“金瓶掣簽”確定轉世靈童的制度仍被沿用著。嘉慶之后,針對回、蒙、藏等不同少數(shù)民族制定了適宜其自身發(fā)展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單行法規(guī)。法規(guī)因時制宜,因地因事而異。例如,針對藏族和蒙古族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制定了《番例條款》,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適用《回疆則例》。此類條例、則例均是適用于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單行法規(guī)。④

      清朝后期,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帝國主義蠶食鯨吞,加深對西藏的侵略,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屢屢妥協(xié)讓步以及西藏上層內(nèi)部之間矛盾激化,使得英、俄帝國主義乘隙與西藏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此期間,國家主權和西藏地方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大大降低了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信,致使西藏地方的法制建設舉步維艱,民族立法活動止步不前,陷入了絕境。

      四、清朝對藏“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立法原則的意義與影響

      清朝中央政府對各少數(shù)民族的立法活動,是總結了中國幾千年封建君王統(tǒng)治民族地方以及對民族地方進行多種民族立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各民族發(fā)展的途徑,實現(xiàn)了清朝時期各民族團結、繁榮的景象,是中國歷代王朝民族立法之大成者。清朝對藏的立法原則是清朝民族立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制統(tǒng)一的前提下,堅持“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立法原則,考慮民族地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特殊性,將地方民族風俗、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立法的考量因素,并賦予民族地方一定的自治權,既鞏固了封建君主統(tǒng)治,又穩(wěn)定了西藏地方的社會秩序,維護了各階層人民的合法利益。

      滿清政府“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治藏法律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北洋政府時期,清政府為治藏制定的許多法律一直被援用,甚至在西藏和平解放中,西藏舊有的許多傳統(tǒng)仍被保有,各項法律制度基本保持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續(xù)奉行“因俗而治、從俗從宜”的指導思想和立法原則,并逐步實現(xiàn)了“從俗從宜”到“民族區(qū)域自治”的轉變過程。該立法原則為更好地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利益,增進各民族團結,維護國家主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⑤

      [注 釋]

      ①王立艷.清代從俗從宜治理西藏的法律思想與實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4).

      ②<清高宗實錄>卷261.

      ③隆英強.淺談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的十三法典[J].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報,2005(1).

      ④陳光國.論清朝對藏區(qū)法制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則[J].青海社會科學,1997(3):95.

      ⑤王立艷.清代從俗從宜治理西藏的法律思想與實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4).

      [參考文獻]

      [1]王立艷.清代從俗從宜治理西藏的法律思想與實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4).

      [2]隆英強.淺談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的十三法典[J].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報,2005(1).

      [3]陳光國.論清朝對藏區(qū)法制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則[J].青海社會科學,1997(3).

      [4]張晉藩.清朝民族立法經(jīng)驗淺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1).

      [5]高淑芬,陳慶英.西藏通史(中國邊疆通史叢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

      猜你喜歡
      清朝
      論清朝的秋審制度
      滿蒙聯(lián)姻政策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探析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26:06
      淺析阿拉善定遠營城在清朝期間的發(fā)展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05:44
      清前期的商業(yè)政策與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2:50
      清代史料筆記《永憲錄》研究
      從清朝官場制度看腐敗
      求知導刊(2016年2期)2016-03-05 22:42:08
      清朝時期滿語的國際傳播
      試論團練使后市在朝鮮與清貿(mào)易交往中的地位
      雪蓮(2015年17期)2015-11-28 20:49:13
      解讀雜寶紋的寓意
      紡織導報(2015年2期)2015-04-07 05:32:44
      清入關前后謁陵禮儀的演變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22:07:46
      安泽县| 铁岭市| 滕州市| 双桥区| 达拉特旗| 新余市| 永和县| 香港 | 和硕县| 秦皇岛市| 咸丰县| 连城县| 嘉祥县| 庐江县| 贡山| 西盟| 庆安县| 金平| 三门县| 安图县| 潞西市| 姜堰市| 东乡族自治县| 福贡县| 满城县| 肥东县| 许昌县| 中江县| 武威市| 德令哈市| 启东市| 扎鲁特旗| 东乡县| 鄱阳县| 红桥区| 班玛县| 县级市| 高要市| 永兴县| 凤山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