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中圖分類號(hào):G623.2 文獻(xiàn)標(biāo)識(shí)碼:C 文章編號(hào):1672-1578(2016)04-0188-01
《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蘇教版五年級(jí)下冊中的十八課。選自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中的第三章?!逗籼m河傳》是蕭紅回憶往事的童年回憶體小說,而本篇課文是整部小說中最為溫暖的記憶碎片。小說是一種敘事文體,是一門有關(guān)“說”的學(xué)問。文章“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以及為什么這樣“說”是值得鉆研的問題。
1 “說”了什么
《我和祖父的園子》運(yùn)用第一人稱“我”——一個(gè)四、五歲的女童,她既是作品中的一個(gè)人物,又是故事的敘述者,回憶了“我”有關(guān)呼蘭河的童年記憶。“我”用了一個(gè)女童的視角,用天真樸實(shí)的語調(diào)描繪了童年的小小歡心。作者描繪出了“我、祖
父、園子”三位一體的生活,平靜的園子在“我”的眼中總是流光溢彩的:栽花、拔草、下種、溜土、鏟地、澆菜、追蜻蜓……每件事都是快樂的,園子簡直是“我”與祖父的樂園,更是“我”與祖父的家園,文字背后蘊(yùn)藏著“我”與祖父之間深深的愛。這樣美麗的記憶定格在了一個(gè)童真的小女孩的眼睛和心里,匯聚成了蕭紅心中最值得珍視的對“家”的記憶,給她唯一的溫暖和安慰??v觀《呼蘭河傳》有這樣的強(qiáng)烈對比: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p>
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xiàn)在完全荒涼了。
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了。
讀著這些文字,難免替蕭紅覺得感傷。為什么一切都變了模樣?因?yàn)樗?dāng)時(shí)的心境,那些讓她為之快樂的東西都一一離開蕭條了,一切都隨著她的寂寞變得不快樂了。
2 怎么“說”的
既然是回憶自己的童年記憶,又以“我”這個(gè)四、五歲的女童的口吻來敘述,那語言的“孩子氣”是我們讀來的最大感受。通過那感性、稚氣的語言,“說”出了自己向往的自由。
(1)園子里的生命是自由的。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飛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就怎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gè)黃瓜,就結(jié)一個(gè)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huì)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huì)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gè)。只是天空藍(lán)悠悠的,又高又遠(yuǎn)。
這段文字里把一切都寫活了,花、鳥、蟲子、倭瓜、玉米一切都顯的那么活潑,那么富有生命力。仿佛都有了自己的意愿,想如何就如何,不受任何的管束。然后通過反復(fù):“要……就……”“愿意……就……”這樣的句式更加強(qiáng)調(diào)凸顯了這些生命的自由,一切都因?yàn)槿怂蛲淖杂?,這是借景抒情。
(2)園子里的“我”是自由的。
在園子里的我做什么事都是好玩的。孩子的天真、好動(dòng)、幼稚展現(xiàn)的一覽無遺。祖父一天都在院里里面,“我”也一天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面。祖父溜地,我卻溜不準(zhǔn),踢飛了菜種;祖父鏟地,我卻把秧苗給鏟了;祖父教育我認(rèn)識(shí)谷穗,我無心聽講,跑去摘黃瓜,吃了沒幾口又跑去追蜻蜓;祖父澆菜,我拿著水瓢把水往天空中揚(yáng),大喊“下雨了,下雨了?!笔捈t在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說:“可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似乎“我”是祖父的影子,與祖父形影不離,多么親密。園子里的我總是給祖父添亂,用著我喜歡的方式:跑著、喊著。對這樣一個(gè)淘氣的“我”,聽不到責(zé)罵,看不到管治,只是由著我這么放肆的玩鬧。被愛與溫暖包圍的“我”是自由的。
(3)我的夢是自由的。
園子里有胖圓圓跟個(gè)毛球似的的蜂子,有滿身金粉的大紅蝴蝶,有毛嘟嘟的狗尾巴草,有愿意如何長都好的倭瓜、黃瓜……這一切都似乎是夢境中蹦出來的一般,充滿了夢幻的神奇。就連那我最愛的祖父,讀者對他的印象除了是笑盈盈的,充滿了慈愛,就沒有別的了。就像一個(gè)夢中人,讓我們感受到那絲絲縷縷的慈愛卻摸不到清楚的五官長相。
3 為什么這樣“說”
這篇文章中,字里行間充滿了快樂自由,還有令人溫暖的祖父對我的愛。而蕭紅在《呼蘭河傳》的最后寫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在這里了?!睘槭裁催@么美好的生活作者卻說不是什么幽美的故事呢?讓我們來看看蕭紅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時(shí),蕭紅遠(yuǎn)在香港,他短暫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從呼蘭到上海,又到東京,最后在香港去世。在傷懷之中,童年的回憶顯的那么珍貴,充滿活力的園子和在園子里無憂無慮自由的生活的日子成了蕭紅最寶貴的記憶。童年她的父母不喜歡她,三歲的她用手戳破窗紙,祖母竟殘忍的用針戳她的手指,沒有同齡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只有祖父疼惜。可以說,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她將記憶定格在一個(gè)小女孩的眼睛里,在她生命的最后的時(shí)光里化身這個(gè)天真自由的女孩,徜徉在那唯一的凄涼的愛中,尋求那一絲絲的微甜。
祖父園子里的女孩是快樂的,因?yàn)樗敢馊绾尉腿绾危朐鯓泳驮鯓?,而相對?yīng)的現(xiàn)實(shí)就要?dú)埧岬亩?,?chuàng)作《呼蘭河傳》時(shí),蕭紅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惡劣,家里逼婚,使她與家庭決裂,過上漂泊的日子。佛羅姆理論告訴我們,個(gè)體在極度壓力之下會(huì)產(chǎn)生回歸傾向,心境寂寞的蕭紅在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中回歸到了童年那段最美的時(shí)光,從《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中流露出的是無限的自由與快樂。但聯(lián)系整部小說,字里行間表達(dá)出了壓抑寂寞之情。所以說這是寂寞心境下的憂世之作。
原來,快樂并非真正的快樂,是因?yàn)榧拍棚@的格外快樂;寂寞也因?yàn)榭鞓返姆匆r而顯得更加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