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權(quán)
嚴冬時節(jié),每當(dāng)行走于料峭北風(fēng)中的我寒意倍增時,總會想起童年時代媽媽的火盆。
火盆是我國北方在寒冷時節(jié)用來御寒的特有產(chǎn)物。在我孩提時代,貧困的農(nóng)村家家必備,其地位及重要性相當(dāng)于后來的電爐子或電暖風(fēng)。寒冷的冬日里,在外面凍得瑟瑟發(fā)抖的人們進屋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小鏟在火盆上撥點火以驅(qū)散一身的寒氣,放學(xué)回家的孩子也是摘帽脫鞋上炕用火盆焐熱自己冰涼的雙腳......
火盆是冬日里農(nóng)戶里不停跳蕩的火熱的心。
火盆一般用黃泥摻馬糞或亂麻手工制成。兒時的我有一次曾親眼目睹了媽媽制作黃泥火盆的過程。媽媽用和好的黃泥摻入適量的馬糞,這樣可以防裂,同時也增加火盆的韌度。隨后用一個破舊的盆子作模子打出火盆底,待稍干后將模子拔出,然后繼續(xù)向上加高,這要求手藝格外精巧。最后加上火盆的底圈和上沿,將它放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任其自然陰干。十余天后,一個樸素厚重的火盆便可以使用了。
新制成的火盆如同未入窯燒制的陶瓷胚一樣,外觀頗顯稚嫩及羞赧,直到用過一階段后,才慢慢的由黃白變得深黃,直到紅黃,且外幫光滑明亮。
每個寒冷冬日的早晨,媽媽在用土灶臺的大鍋做好早飯后,便用小鏟從灶坑里撮出滿滿一火盆的草木炭火,然后再用腳將飛揚著煙灰的火炭踩實,隨即將它端進里屋(也即農(nóng)家的客廳兼臥室)。在懶懶的冬日陽光尚未隔著滿是冰花的窗戶照進屋內(nèi)時,剛剛從已不再暖和的被窩里爬出的我們,首先感受的便是火盆盛帶給我們的無比溫暖。我感覺這小小火盆霎時間便驅(qū)走了黑夜帶給我們的無盡寒意,它讓屋中倍添了無窮的生機與活力。
由于黃泥盆的保溫性較好,這一盆炭火基本可以維持大半天不滅,直到下午做完晚飯后,再將里面更換新火?;鹋璩闪艘患胰说闹行?,茶余飯后,一家人習(xí)慣圍著火盆閑談。左鄰右舍來串門,主人會熱情地將他們招呼到火盆邊,然后用小鏟撥出紅紅的草木炭火,這旺盛的炭火好似主人待客的盛情。很多時候,吸煙者坐在火盆邊,從煙笸籮里捏取些許碎煙,卷好后直接用火盆點燃。吸煙的時候,火盆也自然成了他們的大大的煙灰缸。有遠方的親朋好友寒冬來訪時,飯菜擺上炕桌后,父親就會用半斤裝的瓷酒壺盛滿散裝白酒煨在火盆上,熱好后用七錢裝的瓷杯與客對飲。室外雖是天寒地凍,但屋內(nèi)卻是熱炕頭、熱酒菜、熱火盆,再加上火熱的親情,對飲時的主客自是倍感愜意。
小時候,火盆除了帶給我們溫馨和溫暖以外,更多的是帶給我們小孩子們無盡的樂趣。饑腸轆轆時,沒有今天這般豐富多樣的零食可吃,我們往往會利用它暫緩腹中的饑餓。我們可以用一塊鐵片置于炭火上,搓一點苞米放在上面炒吃;也可以將土豆或冷豆包埋進火里,待熟熱后與家人分享。我們感覺,那種香甜絕非經(jīng)大鍋蒸熟后所能比的。用火盆燒熟的毛蔥更是別有風(fēng)味,這也使得本來不愛吃毛蔥的我卻偏偏對燒熟的毛蔥情有獨鐘。有時候,我們還會用火盆燒烤粉條,遇熱后的粉條迅速膨脹,同時也會向空氣里散發(fā)一股誘人的清香。酥脆的粉條嚼在嘴里自是十分爽口,當(dāng)時的那種感覺絲毫不亞于如今夏夜里與知交共吃燒烤。
每逢春暖花開時節(jié),完成取暖工作的火盆往往又會接受一個新的任務(wù),那就是在火盆里盛一些谷草,放入一些用來孵化的雞蛋,讓老母雞(農(nóng)村習(xí)慣稱之為老抱子)趴在上面孵化雞雛。由于其保溫效果特殊好,因此雞雛的成活率自然很高。
時光荏苒,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火墻、暖氣及電暖風(fēng)等清潔取暖方式逐漸根植千家萬戶,火盆也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舞臺。家家戶戶的火盆或是棄置不用,或是干脆被扔進糞堆,讓它來自泥土又復(fù)歸泥土。
今天,雖然我們很難再看見這種根本算不上古舊的東西了,但是,每每想起媽媽制作的火盆,一絲濃濃的暖意和親情便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