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健康、健全的心性,在于養(yǎng)成固窮的君子,而不是傳導惡行、頹壞良知,乃至在將學生物化的同時,榨取擺弄玩偶的租金。
據(jù)媒體報道,1月15日,湖北孝感市大悟縣金山中學安排100多名學生填寫了貧困生補助金申請表,并配合老師要求手舉一沓百元大鈔,面露笑容地拍了照片,簽完字后,卻一分錢沒能領回去。校方稱,沒發(fā)錢是考慮到怕學生弄丟了。另據(jù)學生家長反映,此前幾年他們也填過類似表格,同樣也沒有見到錢。
這事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前兩天的另一樁校園事件。話說安徽宿州宋廟小學30名貧困生收到了企業(yè)捐助的愛心款,每人1200元。但錢還沒拿到手,學校就要求受助貧困生每人拿200元請領導吃飯。
這兩件事在做法上略有差別,但本質都差不多,那就是,事件中的學生都沒有任何清晰的面容,無論有沒有笑容、填沒填表格,他們都是缺乏人格的玩偶。
很多時候,在中國最基層的教育機構,扶貧助困往往被異化,甚至演變成一個怪異的秀場,什么樣的滑稽戲都可能上演。而原本作為救助主體的學生們,恰恰卻面目模糊,除了不停地揮舞鮮花、拍巴掌,或者簽字,擺出感恩的笑容之外,讓人絲毫感覺不到有所謂的主體性人格。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而尤其悲哀的是,在校方一手遮天的覆蓋、掩飾之下,此類事情也每每被化解、被認賬、被忍氣吞聲,畢竟,孩子還在學校,還需要繼續(xù)求學。這一次,若不是有學生回家跟父母發(fā)了些牢騷,甚至流露出“好煩學校”的負面情緒,這才引起家長的其他擔心,沒準兒又像以往一樣沉入黑暗的深淵了。
學校為什么會如此明目張膽地擺弄學生,甚至不惜歪曲政府幫助貧困學生的政策善意?這其中,學生及其家長的隱忍是一個原因,一般而言,當下的學生家長,不要說參與學校公共事務,就連基本的知情權也得不到保障,只是不停地被交錢,且連交的都是什么錢也搞不清。表面上看,義務教育沒有學費了,其他費用卻比過去更多,這些都是扯不清的糊涂賬。
此外,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也助長了基層教育機構的亂作為。以貧困生補助金而言,學校有沒有按照政府文件的規(guī)定,“分學期一次性足額發(fā)放”,只要簡單地抽查就可以了然;退一步講,既然是省級政府層面的惠民政策,也完全可以做好相應的宣傳,向社會公開,以接受公眾監(jiān)督。如果只是悄悄地發(fā)放,遮遮掩掩,神神秘秘,難免會被各級機構層層攔截。
還有,基層學校敢于向過手的任何錢物伸手,吃相之難看、貪婪,已經(jīng)到了毫不避諱的境地,也與當下教育領域執(zhí)事者信仰缺失有關。教育歷來是澤被后世的高尚事業(yè),當事者理應有著比一般人更高的學問道德,而不應該同于流俗,甚至以社會上的貪官惡行以為自我寬慰的借口。其言其行,不僅要自我約束,更要足以成為學生的示范。若總是在瞞和騙中打轉轉,不僅害己,更兼誤人。
夫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健康、健全的心性,在于養(yǎng)成固窮的君子,而不是傳導惡行、頹壞良知,乃至在將學生物化的同時,榨取擺弄玩偶的租金。
(摘自《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