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彰
歸屬感
“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又稱“隸屬感”)是指一個人對某事物或組織的從屬感覺,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例如:一個對學校、公司有“歸屬感”的人,可能會對學?;蚬居幸环N“家”的感覺,覺得自己是某學校或公司的一分子:相反,一個沒有“歸屬感”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在社會上只是一個匆匆過客(hurrying traveler),有終有一天會離開的感覺?!皻w屬感”可以影響一個人對社會群體的忠誠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家庭、工作單位(“單位”一詞用得很多,機關、企業(yè)、學校都稱為“單位”,有時一個學?;蚱髽I(yè)的不同部門也稱作“單位”,所以不能一概譯為unit。Unit首要意思指計量“單位”。部隊單位尚可用unit,而“工作單位”相當于workplace,可是說某),belongsto a workplace會顯得很滑稽,所以還不如根據具體情況譯為organization,government department,institution,company,factory,school等)、某個協(xié)會或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loneliness),獲得安全感。在群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lián)系,獲得友情與支持;成員間相互協(xié)調,團結一致。
隨著房價飆升和工作流動性(mobility)增大,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穩(wěn)定的工作成為一般人擁有“歸屬感”的兩個基本條件?,F(xiàn)在畢業(yè)的年輕人或剛開始工作的獨生子女中最常見到這種心態(tài),尤其在外時很想回家。
有人分析,“歸屬感”有兩層含義:1、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approve)與接納(accept)時的一種感受:2、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這是埃里?!し鹇迥罚‥rich Fromm,1900-1980,新弗洛伊德主義理論家)理論中的一個術語。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Maslow,1908-1970)早在1943年就提出過“人類需要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xiàn)”。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認為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lack passion/fervor),責任感(sense ofresponsibility)不強:社交圈子(social circle)狹窄,朋友不多:業(yè)余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一般而言,青少年時期對人的“歸屬感”較強,中年時期“歸屬感”會轉移到事業(yè)和家庭方面,到了老年時期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歸屬感”?!皻w屬感”是一個屬于文化心理的概念,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xiàn)象的認同程度和與之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對于不同的對象,“歸屬感”的維度(dimension)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對于居民小區(qū)的“歸屬感”,往往著重于舒適感、識別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而城市居民對于該城市的“歸屬感”。則可以從經濟和物質等客觀條件角度和社會、思想心理、文化觀念方面進行分析。戀愛中的男女也同樣需要“歸屬感”。有人只希望對方是屬于自己的,對自己有所付出,這是一種占有欲;另外一些人,自己也愿意強烈回饋,同時只屬于兩個人,故而會有愛的誓言、盟約,會有嫉妒等反應:當一方感覺不到另一方的“歸屬感”或者感到另一方的“歸屬感”在別處時,那么也就意味著感情的結束。
“學校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to a certainschool)的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學領域已經提出幾十年時間,指的是學生在學校環(huán)境中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覺,在學校生活和課堂活動中感覺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有“學校歸屬感”的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級或學校的重要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與學校其他成員成為一個整體,是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樂于(take pleasure in)參與學?;顒?。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癥(depression)的危險?!皻w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標。
“企業(yè)歸屬感”是指員工經過在企業(yè)里一段時期的工作后,在思想、感情、心理上對企業(yè)產生的認同感(sense ofidentification)、公平感(sense of feeling equal)、安全感(senseof security)、價值感(sense of value)、工作使命感(sense ofmission)和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fulfillment),這些感覺最終內化為員工的企業(yè)歸屬感?!捌髽I(yè)歸屬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gradual)、復雜的過程,形成后將促使員工將個人目標和企業(yè)目標相融合、相統(tǒng)一,使員工對企業(yè)的發(fā)展目標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為達成個人和企業(yè)的目標而不斷強化自我并對企業(yè)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企業(yè)責任感的意義就在于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讓員工將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最終會使企業(yè)經營目標和個人勞動目標同步實現(xiàn)。
“公司歸屬感”是奠定公司發(fā)展之基礎。經濟形勢瞬息萬變,商場搏擊有輸有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創(chuàng)業(yè),走上了老板的道路。初始一言而決(make decision on one's words)的權威感和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成就感,足以讓人心滿意足,然而隨著公司的業(yè)務逐漸走上正軌(get on the right track),他們卻往往困擾于“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或“員工工作并不努力”。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拖慢公司前進的步伐,令他們輝煌的事業(yè)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事實上,老板們想遍了各種奇招,無論是用物質激勵,還是用精神上的贊賞,有的奏效,有的卻淪為徒勞。
2001年-2011年間在Google擔任CEO、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理事會的托管者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Schmidt,1955-)所著的《歸屬感》(2015)一書,從NLP(全稱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經語言程式學)角度重新詮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秘密。這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邏輯層次鮮明突出,目標讀者群(targeted readership)明確,可操作性強(with high operability),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潛伏在我們頭腦中的領導與“歸屬感”。《歸屬感》更關注領導力范疇中“如何做”的問題,介紹了各種各樣的領導力技巧:自我技巧、關系技巧、戰(zhàn)略性思維技巧以及系統(tǒng)性思維技巧(skill ofstrategic and systematic thinking),提供了系列領導力模板和相關才能,從領導角度描述了創(chuàng)造何種組織才能具備令人有“歸屬感”的潛力。該書指出,要使員工具有“歸屬感”,首先需要是在確定方向規(guī)劃全局時,對“歸屬感”的考量。從描繪愿景(vision/prospect),到規(guī)劃路線(roadmap),再到全面思考,在未曾進行實操和實地經營時,就可以開始建設“歸屬感”,重點在于“共同”,發(fā)揮自己和下屬的主觀能動性(subjective initiative),接著要設法增強員工的信念、整合溝通(concordance and communication),在公司經營過程中要細水長流(plan on a long-term basis),隨時進行“微調”的磨合(grinding-in through fine tuning)。
從某種意義上說,治企猶如治國,必須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者并重,所謂“歸屬感”培養(yǎng),頗有愛國教育的幾分神韻(romantic charm)。只有員工將公司當作自己的家、自己的事業(yè),愿意為之奮斗,不愿其受到一絲一毫損害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待到每位員工都對公司有極強“歸屬感”的時候,公司管理也就水到渠成,無須刻意去做什么了。老子所謂“無為而治”(govern by non-action),大概也就是如此了。此書一面世便受到熱烈追捧,尤其得到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們的推崇和認同。
經過近30年的高速成長,中國企業(yè)進入了全面轉型升級(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時期。企業(yè)的轉型升級,也是企業(yè)核心能力的重塑,要求企業(yè)管理者回歸到企業(yè)的基本面:企業(yè)創(chuàng)新,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的經營管理和人力績效(performance of the staff)管理。
不少人參加了“歸屬感”如何翻譯的討論。大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是sense of belonging(有人提出sense of belongingness:有人提出用sense of identification,不過譯成中文應該是“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相同之處:有人提出attachment,commitment,loyalty,feeling at home等諸多不同說法,這些詞語在意思上表達出“歸屬感”某個方面的意義,不過作為術語,還是統(tǒng)一用sense of belonging為好;也有人提出可用perception of affiliation,但affiliation強調“附屬關系”,會使人感到不平等甚至羞辱的意思:有人甚至造了homefelt一詞,筆者認為“歸屬感”不是我國特有的事物或現(xiàn)象,國外已有固定的說法,不宜造新詞。
文化自信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時他曾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sel-confidence in culture),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引經據典,表現(xiàn)出他對中國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下面是習近平主席在一些外交場合講話中引用的傳統(tǒng)文化典故。
1.2015年3月28日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for Asia)年會開幕式上發(fā)表的主旨演講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It is only natural that thingsunder the sun should vary.)典出:《孟子》(Mencius)。習主席原話: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辈煌拿鳑]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fā)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fā)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2.2015年9月3日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保ˋ man is rarely not endowedwith a virtuous nature at birth.but scarcely could anyonekeep it all his life.)典出:《詩經》(The Book of Poetry)。習主席原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睂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3.2015年9月22日習主席出席華盛頓州當?shù)卣兔绹押脠F體聯(lián)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fā)表的演講中引用了四則典故。
(1)“法者,治之端也。”(Law is the beginning ofpolitics.)典出:《荀子》(Xun Zi)。習主席原話:中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胺ㄕ撸沃艘病!比嬉婪ㄖ螄褪且獔猿忠婪ㄖ螄?、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推動司法公信力(judicialcredibility)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中國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領域將公平對待外國機構和企業(yè)。我們愿同美方就法治問題開展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2)“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保═hough large,a state willfall if it likes to launch wars.)典出:《司馬法》(Sima Fa)。習主席原話: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的真理。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zhàn)略。我愿在此重申,無論發(fā)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China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norexpansion.)
(3)“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To make a decision,one must learn from past experiences,consider future possibilities,and refer to usual situations.):典出:《鬼谷子》(Guiguzi)。習主席原話:如何在新起點上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中美應該怎樣攜手合作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答案就是要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正確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中國古人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p>
(4)“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保═he sun and the moonshine with different luminosity to suit the day and the night,)典出:唐代孟郊《答姚怤見寄》(“Reply to Yao Fu's Letter”,by Meng Jiao ofthe Tang Dynasty)。習主席原話:“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闭且驗橛辛瞬顒e,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純而又純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管控。最關鍵的是雙方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differences),采取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努力把矛盾點轉化為合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