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曾凡斌 李春麗
大學生政治參與狀況與影響因素
李 龍 曾凡斌 李春麗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州市團校)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狀況已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青年網(wǎng)民數(shù)量的劇增,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狀況呈現(xiàn)了新的特征,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具體因素也隨之變化。對47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參加班級的選舉的積極性遠遠高于參與人大選舉的和一般政治參與;在網(wǎng)絡政治參與方面,大學生群體并不是一群積極參與群體,而是相對的政治冷漠群體;政治效能和政治興趣是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
政治參與;政治效能;政治興趣
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大學生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政治參與。這里的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的主體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方式自發(fā)或受他人策動而發(fā)生的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或行為的行動。對于大學生來說,班級、學校事務與其息息相關,而中國的高校屬于事業(yè)單位,具有一定的行政獎罰權,例如,授予學位、頒發(fā)獎學金等,因此,從廣義上來看,大學生的班級、學校事務的參與也屬于政治參與的范疇。在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因素中,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網(wǎng)絡政治參與已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的形式。在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中,有相當多研究主要描述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1]也有研究關注于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與其他政治參與之間的關系。[2]目前的相關研究多為描述性分析,很少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各影響因素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通過對全國共五所高校所抽樣獲得的樣本來分析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狀況,并且探討其影響因素。
(一)政治效能: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
政治效能是影響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因素。政治效能能夠顯示公眾對其在政治上發(fā)揮作用大小的感知,其可從內部政治效能和外部政治效能兩個方面去衡量。[3]內部政治效能指公民對自己能夠理解政治而參與政治的感知,外部政治效能指公民對政府官員或相關政府部門在政治體系回應度的感知。[4]有研究表明,公眾的政治效能越高,政治參與就越高,兩者的關系是正相關的。[5]按照學者班杜拉的“信念—行為”模式建立起“媒體接觸—政治效能—政治參與”的理論鏈條,發(fā)現(xiàn)政治效能是促成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媒體則是前導因素。[6]有研究指出,在控制了社會統(tǒng)計變量之后,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一種媒體,仍然對政治效能和政治參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7]根據(jù)上面的理論框架,做出理論假設1:大學生政治效能感越高,大學生就越容易進行政治參與。
(二)政治興趣:影響大學生獲取選舉信息,積極進行政治參與的重要衡量指標
政治興趣,即人們對政治問題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在政治興趣與政治參與關系之間,國外的研究顯示,政治興趣導致政治信息的獲得,從而導致公民積極進行政治參與 。[8]也就是,政治興趣對政治參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根據(jù)上面的理論框架,做出理論假設2:大學生政治興趣越高,就越容易進行政治參與。
(三)媒介使用: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關鍵因素
在政治參與的研究中,媒介使用是影響其參與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媒介給公民建構了一個擬態(tài)環(huán)境,為公民提供信息和討論的平臺,從而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可能和途徑。國外有研究認為:媒介能夠正面影響政治參與;[9]媒介導致政治冷漠的出現(xiàn),從而減少政治參與。[10]國內的研究顯示:媒介使用對政治參與影響復雜,如中國公民的媒介使用導致政治信任的下降,從而導致政治參與的下降;[11]中國公民的媒介使用導致政治動員,從而促進政治參與。[12]媒介使用究竟是如何影響政治參與的?不同的媒介以及不同的媒介使用是如何對政治參與產(chǎn)生影響的?這是值得研究的。
本研究所采用的資料來自于2013 年在廣州兩所高校、河南一所高校、蘭州一所高校、新疆一所高校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這5所高校分布于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其中既有985高校,又有一般的普通高校。課題組向5所高校共發(fā)放500份問卷,最終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整理獲得470份有效問卷,樣本有效率為94%。其中,男性占28.5%,女性占71.5%;中共黨員占10.2%,共青團員占82.3%。
本研究以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為分析對象。因變量包括網(wǎng)絡政治參與和現(xiàn)實政治參與,網(wǎng)絡政治參與情況見表1,選題中從極少使用(賦值1)到經(jīng)常使用(賦值5),得到網(wǎng)絡政治參與平均值為2.13,標準差為0.678,這與均值比3這一中間值要低,這顯示,盡管大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間和頻率都較多,但是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獲得政治信息、參與政治討論、提出政治建議等網(wǎng)絡政治參與的程度并不高。
關于大學生現(xiàn)實政治參與狀況:一是大學生對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程度較低,欠缺主動性。盡管我國的選舉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但是選舉仍然是政治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是因為我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了相關選舉的權利和程序,因此,本研究把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作為測量政治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數(shù)據(jù)顯示,主動去的占2.6%,學校要求才去的占14.8%,沒去的占82.7%。二是大學生對班級選舉型政治參與的信息了解較多,自主參與程度較高。在班級干部選舉中主動投票的占68.4%,在班級干部選舉中主動競選的占52.3%。與人大選舉的消極不同,班級選舉中自動的政治參與就遠遠要高于人大選舉中自動的政治參與,這可能是因為班級的生活與大學生的生活高度相關所致。三是大學生對一般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明顯,參與程度較低。在大學生一般政治參與三 個選項中,均值最高的是進行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或政治報告的學習,其均值為3.06,標準差1.27,這主要是因為學校要學生完成一定的政治任務;參加黨團組織生活略低一點,其均值2.94,標準差1.3;為自己或朋友的利益找學校領導反映情況的最少,其均值為2.08,標準差0.99。
表1 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選項分布情況表(%)
本研究的自變量有政治效能感、政治興趣和媒體使用。在大學生政治效能值6個選項中,認為自己具有參與中國政治資格的均值為3.54、標準差為1.17;能很好理解中國最重要政治問題的均值為2.93、標準差為0.94;完全有能力成為一個中國政府官員的均值為2.67、標準差為1.08;比其他人更了解中國政治和政府,均值為2.39,標準差為0.93;當今政府不關心像我這樣的普通公民的均值為2.91、標準差為1.09;政府管理效率不高的均值為3.40、標準差為1.10。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政治效能感組的變量因子分析所得的檢驗統(tǒng)計值KMO為0.57,Bartlettps球狀檢驗卡方值為410.6,自由度為15, 在Sig= 0.000,這些顯示該次因子分析具有高效度。這次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法,通過因子分析, 從6項政治效能中抽取了2個因子, 2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1.4%、25.9%,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7.3%。經(jīng)過因子旋轉,得出在因子1上負荷較高的基礎變量有: 我具有參與中國政治的資格;我能很好地理解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問題;我完全有能力成為一個中國政府官員;我比其他人更了解中國政治和政府。將此因子命名為內部政治效能因子。在因子2上負荷較高的基礎變量有:當今政府不關心像我這樣的普通公民;當今政府的管理效率不高。將此因子命名為外部政治效能因子。對大學生政治興趣的測量發(fā)現(xiàn),極不感興趣的大學生占3.7%,較不感興趣的大學生占12.4%,興趣一般的大學生占44.8%,比較感興趣的大學生占30.3%,非常感興趣的大學生占8.7%。對大學生媒介接觸頻率的測量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傳統(tǒng)媒體(報紙的均值2.3,電視的均值2.77,廣播的均值2.55,雜志的均值2.67)接觸遠不如互聯(lián)網(wǎng)接觸(均值4.74),因此,我們將傳統(tǒng)媒體(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的接觸累加平均,并生成一變量“傳統(tǒng)媒體接觸均值”,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接觸值則為“網(wǎng)絡媒體接觸值”?!皞鹘y(tǒng)媒體接觸均值”的變量均值為2.57,標準差0.899;“網(wǎng)絡媒體接觸值”的變量均值為4.74,標準差為0.701。
控制變量包括性別(男編碼1,女編碼0)、年齡(按實際編碼)、政治面貌(黨員編碼1,非黨員編碼0)。
(一)網(wǎng)絡政治參與影響因素
互聯(lián)網(wǎng)拓寬信息了解渠道,對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有著促進作用,見表2。在控制變量組中,性別(b=0.091, P<0.05)對網(wǎng)絡政治參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有著更多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而內在效能(b=0.102, P<0.05)和政治興趣(b=0.222, P<0.001)對網(wǎng)絡政治參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這兩個變量又以政治興趣為最重要,大學生政治心態(tài)越高(政治效能和政治興趣),就越容易網(wǎng)絡政治參與。在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變量組中,網(wǎng)絡媒體接觸值(b=0.102, P<0.05)、網(wǎng)絡媒體新聞關注值(b=0.104, P<0.05)、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年齡(b=.242,P<0.001)對網(wǎng)絡政治參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幾個變量中,又以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年齡變量最為顯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年齡越長,就越有政治心態(tài)共同促進網(wǎng)絡政治參與,互聯(lián)網(wǎng)給予了那些對政治感興趣的群體一個獲得更多政治信息的渠道,同時促使其進行更多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要注意到的是,傳統(tǒng)媒體無論是接觸頻率還是新聞接觸,都未對網(wǎng)絡政治參與產(chǎn)生影響。這幾個變量組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達到22.8%,并且通過方程的假設檢驗,說明政治心態(tài)和網(wǎng)絡使用對網(wǎng)絡政治參與這一變量是有一定的解釋力的。
表2 影響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的標準回歸分析
(二)現(xiàn)實政治參與影響因素
政治心態(tài)對大學生現(xiàn)實政治參與影響明顯,而媒介使用影響較低,見表3。當因變量為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時,僅有性別(b=0.110, P<0.05)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且所有變量解釋因變量的變差僅有2.5%,因此,大學生的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跟大學生的政治心態(tài)和媒介使用是無關的。當因變量為班級選舉型政治參與時,年齡(b=-0.165, P<0.001)、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年齡(b=-0.112, P<0.05)起負面顯著影響,實際就是年輕的大學生愿意參與班級的選舉,另外,外在政治效能(b=-0.113, P<0.01)起負面顯著影響,政治興趣(b=-0.102, P<0.01)起正面顯著影響,與人大選舉政治參與不同,政治心態(tài)對班級選舉政治參與起顯著的影響,這些變量解釋因變量的變差達到7.3%,遠高于當因變量為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時。當因變量為一般政治參與,其影響的有控制變量組的年齡(b=-0.109,P<0.05)、政治心態(tài)變量組的內在效能(b=0.105, P<0.05)和政治興趣(b=0.191, P<0.001),也就是說,年輕的、政治心態(tài)高的大學生一般的政治參與就高,且所有變量解釋因變量的變差達12.4%,是所有因變量中最高的??偨Y這3個因變量,當因變量為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其主要受的影響變量為政治效能和政治興趣等政治心態(tài)變量,而非媒介使用(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變量。此外,大學生的人大選舉型政治參與和別的政治參與不同,不受其他變量的影響。
表3 影響大學生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回歸分析
大學生每天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間很長,互聯(lián)網(wǎng)接觸頻率和新聞接觸高于其他媒體的接觸頻率和新聞接觸,也就是說,互聯(lián)網(wǎng)已是大學生使用的最重要的媒體,但是,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的得分值比3這一中間值要低,也就說,大學生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并不與其網(wǎng)絡使用成正比。在對大學生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使用雖然可以影響網(wǎng)絡政治參與,但網(wǎng)絡政治參與同樣受到政治心態(tài)變量——政治效能和政治興趣的影響?;ヂ?lián)網(wǎng)用戶并不是被動的,用戶可以決定瀏覽何種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并且對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進行過濾,只有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與用戶的性情偏好產(chǎn)生共鳴,才會促進用戶進行政治參與。換言之,在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與用戶的心理之間具有交互效應。
大學生班級的選舉政治參與要遠遠高于參與人大選舉的政治參與。在大學生的人大選舉政治參與上,由于選舉有很大的動員性和被動性,一些事務又不直接跟學生相關,大學生現(xiàn)實中感受不到自己選舉的人大代表對自己利益的“代表”,選舉行為與選舉者不存在直接的利害關系,選與不選對個人影響不大,這樣的選舉自然缺乏內在的動力和激勵機制。
在一般政治方面,目前的大學生群體并不是一群積極政治參與群體,而是相對的政治冷漠群體。對大學生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于政治心態(tài)變量組,即政治效能和政治興趣。不過,媒介使用(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在對大學生現(xiàn)實政治參與并無顯著影響。至此,假設1和假設2都得到證實。研究的結論是傳統(tǒng)媒體使用對于大學生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和現(xiàn)實政治參與都無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在校接觸傳統(tǒng)媒體(如廣播、電視)機會不多,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又成為大學生使用的最重要的媒體之一;互聯(lián)網(wǎng)對于大學生的網(wǎng)絡政治參與起顯著影響,對現(xiàn)實政治參與無影響。
[1]陳炳等.網(wǎng)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與調控策略 [J].中國青年研究,2010(11):57-61;鄒靜琴等.大學生網(wǎng)絡政治參與現(xiàn)狀調查與規(guī)范機制構建 [J].政治學研究,2010(04):65-74.
[2]賀心穎、鄧思同.微博對首都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J].新聞界,2012(09):42-46.
[3]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評[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09):46-52.
[4]George I. Balch.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J].Political Methodology,1974(01): 1-43.
[5]Corinna di Gennaro, William Dutton,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Online and Off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 Parliamentary Affairs,2006(02):299-313.
[6]Bandur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37):122-147.
[7]Kate kennski,Natalie Jomini Stroud.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olitical Efficacy:Knowledge,and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006(02):173-192.
[8]Thomas J.Johnson.Barbara K.Kaye.A Boost or Bust for Democracy? How the Web Influenced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the 1996 and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s[J].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03(03):9-34.
[9]Delli Carpini.M. X.Mediating democratic engagement: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s on citizens’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and civic life[G]. In L. L. Kaid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4:395-434.
[10]Patterson, Thomas E.Out of Order[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51-68;Cappella, Joseph N. & Jamieson H. Kathleen.Spiral of Cynicism—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M]. Lond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20-143.
[11]Chen X, Shi T.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ost-Tiananmen period[J]. East Asia, 2001(19): 84-118.
[12]唐文方.中國民意與公民社會[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84.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責任編輯 曾燕波
Li Long Zeng Fanbin Li Chunli
(School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Jinan University)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academic research.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re is a surge in youth internet user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changing also. The survey of 470 college students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people’s congresses is much lower than the elec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classes and the gene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high.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current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politically active participators in group, but relative political apathy ones and the main factors are the political attitude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group, namely,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Interes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430
A
1006-1789(2016)06-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