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
摘要: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課堂中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從落實和優(yōu)化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簡化和聚焦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靈活和多元選擇閱讀教學方法、關注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面入手,制定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5A-0064-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條件下,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1]。換言之,教學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現(xiàn)有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仍有教師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把握不到位,課前準備草率,缺乏針對實情的教學設計,處理三維目標心中無數(shù),課堂形式浮華等問題。這些均造成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嚴重缺失,抑制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尤其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更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實效不大的現(xiàn)象,又回到了課后靠“磨”來提高教學質量的舊路上。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無疑是為小學語文教師們進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盞明燈,為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枷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這個背景下,筆者結合新課標的理論要求和一線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落實和優(yōu)化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為有效閱讀教學找準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礎,有效的教學首先需要制定科學、準確、可行的教學三維目標。在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經(jīng)常出現(xiàn)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問題。例如,制定“空、大、難”的情感目標;不確定字詞默讀范圍,不理清教材重難點;弱化課文與單元、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忽視單元教學目標等。
(一)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準確表達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新課標提倡教學目標均需滿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概括來講,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需落實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是學生掌握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知識能力,了解更多語文知識。過程與方法方面是學生鍛煉自主思考能力、語文應用能力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是學生了解人文情懷和優(yōu)秀品德,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基礎應扎根于教材,把握閱讀教學要點,科學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課時目標是教學的立足點,它包括三維目標的實施,是對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的有機整合。以古詩教學為例,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①要熟讀古詩;②拆字成詞,連詞成句;③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④背誦古詩。制定三維目標時,要準確、清晰、可視化表達目標,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闡述目標。當然,不僅要鉆研教材,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難度適中的教學目標,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頂層設計,整合優(yōu)化三維目標,實現(xiàn)課與課、課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的銜接
關注頂層設計,除了落實三維目標,從三個層次構建閱讀教學的目標,還需要注意的是,三維目標本身也是一個整體,要整合優(yōu)化三維目標,有機融合三維目標,使“學習過程與方法”服務于“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促進“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深化“知識與技能”,三者既有層次的梯度,也能緊密連接。同時,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課一課來教,更加關注課與課、課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的銜接。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必須使目標整合優(yōu)化,單元目標關聯(lián)化。
二、簡化和聚焦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有效閱讀教學打下基礎
對于閱讀教學,崔巒老師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太多,比較繁瑣?!庇捎诃h(huán)節(jié)過多,結果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覺。在教學設計上,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經(jīng)驗,主張削枝強干,把教學環(huán)節(jié)整合成幾個板塊,然后一步一步進行,效果會更好。
(一)簡化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真正的好課應該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簡潔的,能實現(xiàn)“一課一得”或“兩得”。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以執(zhí)教《丑小鴨》為例:①學生默讀課文,讀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記號;②交流自學收獲,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③教師找準切入點,及時質疑,如:丑小鴨離開家,對不對?丑小鴨在家會不會變成天鵝?讓學生分成兩組辯論,通過正反兩組的激烈辯論,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這樣不光是課文的內容,還有語言的積累,都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④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估計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如:寫小動物的方法,與人相處的方法,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等等。簡潔連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聚焦到課堂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中。
(二)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找準切入點
有效課堂教學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xiàn)。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學生的認知實際選好講課的切入點[2]。通常,識字、讀句、培養(yǎng)情感是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應把握三維目標,根據(jù)具體的閱讀文本要求,找準切入點。例如,通過分析文章的教學目標,判斷教學設計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點段落,還是需要對重點字、句進行推敲與領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找到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當然,教師還可根據(jù)學生的需求找準切入點。又如:設計《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注重教學問題設計,利用問題直奔課文中心:“我為什么只要葫蘆?”“我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下,設計好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能帶動一堂課,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3]。endprint
三、靈活和多元選擇閱讀教學方法,為有效閱讀教學增添動力
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并非一成不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jù)閱讀教學的時間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尤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路寬廣,經(jīng)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問題,教師都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一)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關注每位學生,讓課堂成為每位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大舞臺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學觀念也逐漸往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遵循語言應用規(guī)律與關注語文情感表達等方面發(fā)展。閱讀教學是充滿生機又復雜多變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關注它的每一個個體——學生。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年齡較大的教師經(jīng)驗豐富,管理學生井井有條,但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質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沒有把學生當做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個體,而當做一種教學阻力。尤其是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掉隊,教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及時糾正,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學得馬馬虎虎,課堂就談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據(jù)課文特點運用多模式的教學,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標提倡多元模式教學,摒棄單一模式,無論采用哪種模式,最終都是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情景體驗為核心的閱讀課文,多數(shù)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學模式是“導、練、評、賞”。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文章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感悟中心情感,積累好詞好句,如《北京亮起來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滿探究性的閱讀課文,多數(shù)是以開放性的問題為導向,常用的教學模式是“明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答案”。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少量貫穿全文的問題作為引導,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進行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為你驕傲》、《最大的“書”》等。寓言明理的閱讀課文,多數(shù)是讀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學模式是“初讀、熟讀、再讀、明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了解大意、掌握重點詞語、悟出核心道理,在學習過程當中滲透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寫法有特色的文章,則可以讓學生學習寫作方法進行仿寫,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了解寫法,嘗試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溝》、《充氣雨衣》等。選讀的課文教學,則可采用“通讀、知大意、分享”的教學模式。總的來講,閱讀教學教無定法,不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據(jù)文章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三)師生相互溝通,有利于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教學
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本該屬于學生學習交往互動的過程也變成了教師的“滿堂灌”。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學習效果差。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見識增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活動設計加強溝通,從主體轉為主導,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閱讀教學的提升在于學生的表達,這樣在地位平等的課堂中進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就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主體。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師都認為一問一答或給學生提出閱讀要求就是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就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了,學生的學習地位就提高了。經(jīng)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好像提高了,但學習興趣還是不濃,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還是圍著教師的問題轉,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沒有掌握真正的學習方法。筆者認為只有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知識,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才能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讀課題,質疑:為什么說“我”是最弱小的?學生心存疑問,閱讀課文,在找答案中再發(fā)現(xiàn)問題:媽媽為什么說“我”是勇敢的孩子?學生深入閱讀課文,解決問題,最后延伸實踐:我是最弱小的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說一說。
四、關注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有效閱讀教學提供保障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來培養(yǎng)學生多想多問、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一)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多思多問的學習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發(fā)問,要鼓勵他們想問題,分析問題。語文閱讀的教學難點不在于字詞、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在實際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常常局限在個別生僻字詞的學習,對于關鍵句、中心段落沒有深入的學習,更別談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對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問,無法獨立總結出中心思想,都是現(xiàn)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點。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好問”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養(yǎng)。一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二是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在辯論中得到遷移。三是教師要努力引進積極的評價機制,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fā)揮,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合作意識”、“合作態(tài)度”等以“合作”為關鍵的學習方式受到極大關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推崇學生自主思考,多思多問,還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然,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時間,當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先要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時,再引導學生共同合作解決。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需要確定合作規(guī)則,學生分別發(fā)言,聽取其他組員的想法。三看場合,新舊知識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的閱讀練習教學,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節(jié)約時間,還可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四看策略,小組合作探究推崇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變?yōu)檩o導、引導。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掌握什么時間,什么方式旁觀、激勵、參與探討、引導、答疑。
閱讀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幾年來,筆者始終立足于課堂教學,通過自己的一線實踐經(jīng)驗,不斷總結和完善,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努力提高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任金紅.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14).
[2]洪玉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
[3]田麗芳.提高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育,2013(3).
責任編輯: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