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軍(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思想評介
李啟軍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李啟軍近照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非常令人著迷的思想家。20世紀法國思想界人才薈萃,群星燦爛,羅蘭·巴爾特無疑是最亮的思想明星之一。和那些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一樣,羅蘭·巴爾特屬于典型的“跨界學人”,文學批評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等多種令人稱羨的桂冠,羅蘭·巴爾特都可以當之無愧地領(lǐng)受。當然,對于傳媒研究來說,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思想”最值得國內(nèi)學人研究和借鑒。
在漢語學界,近年來羅蘭?巴爾特的著作得到大量譯介,限于本文的主題——或者,如果我們希望以“短平快”的方式了解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著作的話,筆者認為有三部著作值得提及。
第一部是由懷宇翻譯的《羅蘭·巴爾特隨筆選》。此書選譯了巴爾特數(shù)部著作的代表性文章,堪稱一部“小而全”的巴爾特散文選集。其中《埃菲爾鐵塔》一文,翻譯者信達雅地傳達了巴爾特散文的神韻,閱讀此文可以體會羅蘭·巴爾特“符號學散文”的特有美感。
第二部著作是《神話:大眾文化詮釋》。此書是羅蘭·巴爾特用符號學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大眾文化現(xiàn)象的操練作品。此書的好處在于,它用極為感性的方式,告訴我們?nèi)绾斡梅枌W分析各類見慣不驚的日常文化現(xiàn)象。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就如同在鉆研武林秘籍之前,先看看武打片感受一翻“練武”的力與美,它堪稱“符號學”修習的重要入門書。
第三部,也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書,則是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原理》。要懂得符號學基本原理,有志者還需在這本“大家小書”上用功。
事實上,《符號學原理》廣為流傳,在歐美常被作為大學教材使用。應該說在今天,它已經(jīng)成為一部經(jīng)典。它也為巴爾特自己的符號學分析實踐提供了理論武器。巴爾特在《神話——大眾文化詮釋》等著作中對司空見慣的生活現(xiàn)象的符號學分析,都是建立在《符號學原理》所闡述的理論基礎上的?!斗枌W原理》的理論總結(jié)功能和《神話——大眾文化詮釋》等著作的符號學分析實踐,使巴爾特贏得了“符號學大師”的崇高聲望。1977年1月1日,羅蘭?巴爾特是以“符號學”獲得法蘭西學院的教授頭銜的。
簡略說來,《符號學原理》主要有如下內(nèi)容:
首先,它論述了語言與言語的關(guān)系。語言與言語是語言學中的基本概念,與“言語”相對的“語言”是語言之“語”,是語言活動中的制度性、系統(tǒng)性、約定俗成性、規(guī)范性、同一性的一面;與“語言”相對的“言語”是語言之“言”,是語言活動中的變異性、過程性、個體性、差異性、豐富性的一面?!罢Z言既是言語的產(chǎn)物又是言語的工具,二者處在真正的辨證關(guān)系中?!保?]就是說先有“言語”行為,然后才有“語言”制度、規(guī)則的形成,但是“語言”制度、規(guī)則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規(guī)范具體的言語行為。
語言的這種“雙重結(jié)構(gòu)”正如同符號的“符碼”與“信息”的關(guān)系,所以成為符號學的一對基本范疇。在這樣的結(jié)構(gòu)框架內(nèi),巴爾特具體分析了服裝的意指系統(tǒng)(具體又分出書寫服裝系統(tǒng)、照片服裝系統(tǒng)、實穿服裝系統(tǒng)),膳食的意指系統(tǒng),汽車、家具的意指系統(tǒng)中的“語言”與“言語”的關(guān)系。同時,提出了與服裝、膳食、汽車、家具這些意指系統(tǒng)不同的“復合系統(tǒng)”,“如電影、電視及廣告”。但他認為它們的“意義的表達賴于圖像、聲音和畫符的協(xié)作,因而要確定這些系統(tǒng)中的語言事實與言語事實的類別,時機還欠成熟”,[1]所以未進一步加以分析。
在歸結(jié)這個問題時,巴爾特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符號的“契約性”與“任意性”;二是符號學系統(tǒng)不同于語言學系統(tǒng)(只有語言與言語兩個層面),而具有三個層面——物質(zhì)層面、語言層面、實用層面。在一些“言語”匱乏的符號系統(tǒng)中,“語言”需要的是“物質(zhì)”而不是“言語”,如書寫服裝系統(tǒng)。這是值得注意的。
其次,它論述了能指與所指的關(guān)系。符號是能指與所指的結(jié)合,不能把符號當成能指。能指層相當于表達層,所指層相當于內(nèi)容層。巴爾特按照斯多葛派的分析,認為所指既不是“一個事物”,也不是該“事物”的“心理再現(xiàn)”(即概念),而是“可言物”?!耙蚨?,只能以一種近乎同語反復的方式在意指活動的過程中定義所指,即:所指是符號的使用者通過符號所指的‘某物’。這樣,我們剛好又回到一個純功能性的定義上:所指是符號的兩個相關(guān)物之一,唯一使它與能指相區(qū)別的地方在于后者乃一中介物。”[1]而由于能指的實體始終是物質(zhì)的(聲音、物品、圖像),因而可以據(jù)此將符號劃分為“口語符號、書寫符號、形象符號、動作符號”等。[1]
能指與所指是在意指活動中被聯(lián)系起來的。只有在一個意指活動中才有能指、所指,才有符號,才有意義的生成。所以意義的生成就是符號的生成?!胺柺且繇?、視象等的一塊切面。意指(signification)則可被理解為一個過程,它是將能指與所指結(jié)成一體的行為,該行為的產(chǎn)物便是符號?!保?]“意指(即semiosis‘符號化過程’)結(jié)合的不是單面的存在物,它并不是將兩個詞項聚攏,因為能指與所指各自既是詞項又是關(guān)系?!保?]
巴爾特區(qū)別了符號的意義與價值?!皟r值不是意義。索緒爾說,價值來自于‘語言各片段的相互位置’,它甚至比意義還重要:‘一個符號包含的觀念或聲音物質(zhì),并沒有比該符號周圍的其他符號中的東西更重要。’”[1]用索緒爾的比方來說明的話,就是:把一頁紙切分為幾片,每一片相對于其他片都有一個價值;而每一片都有相對的正反面,這就是意義。通過切分(分節(jié),歷時)而將一個一個符號區(qū)分開來,并且使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如同紙片的正反面,共時)一體化而生成意義。
再次,它論述了符號的組合與系統(tǒng)(聚合)。語言各要素間的關(guān)系在兩個層面展開。一個是組合(syntagme)層面?!敖M合是符號的一種排列,它具有空間延展性;在分節(jié)語言中,這種延展性是線形且不可逆的(即chaine parlee‘言語鏈’)?!保?]一個是聯(lián)想(associations)層面,即“在話語(組合層面)之外,彼此之間具有某種共同性的要素在記憶中聯(lián)系起來,形成由各種關(guān)系支配的集合”。[1]在言語鏈中,各要素實際上以在場(in praesentia)關(guān)系相聯(lián)合。適用于組合的分析活動是切分。與組合層面發(fā)生的情況相反,在每個系列中,各要素以不在場(in absentia)的關(guān)系相聯(lián)合。適用于聯(lián)想層面的分析活動是分類。聯(lián)想層面,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聚合層面。
根據(jù)雅各布森的分析,聯(lián)想層面或說聚合層面、系統(tǒng)層面屬隱喻型話語,組合層面屬換喻型話語。在一個具體文本中,如果以隱喻型話語為主,就可稱為隱喻型話語,以換喻型話語為主就可稱為換喻型話語。俄羅斯抒情詩,浪漫主義及象征主義作品,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查里·卓別林的電影(淡出淡入的鏡頭疊合是真正的電影隱喻手法)以替換性聯(lián)想為主導,屬于隱喻范疇。英雄史詩,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敘事,格里菲斯(Griffith)的電影(特寫鏡頭、蒙太奇及視角變換)以組合性聯(lián)想為主導,屬于換喻范疇。
組合層面和聚合層面構(gòu)成語言和符號的兩個軸。巴爾特重點分析了屬于聚合軸的各聚合項的二元對應關(guān)系,但是,是不是在所有符號系統(tǒng)中聚合項都是二元尚無定論。二元制僅是一種必要而又暫時的分類。巴爾特列舉的對應關(guān)系——比例式的多邊對應、雙邊對應、等價對應、不等價對應、恒定的對應、可刪除的對應,在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中,需要分別對待。例如,交通信號系統(tǒng)、時裝系統(tǒng)、影視話語系統(tǒng)中的情況都有所不同。
最后,它論述了符號的外延與內(nèi)涵。所有意指系統(tǒng)都包含表達層面(plan d’expression,縮為E)和內(nèi)容層面(plan de contenu,縮為C),意指行為是這兩個層面之間的關(guān)系(R):ERC。如果從這個ERC系統(tǒng)延伸出第二個系統(tǒng),前者變成后者的一個要素——表達層(能指)或內(nèi)容層(所指),那么就形成兩個既相互包含又彼此分離的意指系統(tǒng)。我們所理解的“話語”本身之所以是有意味的,就是因為它是內(nèi)涵系統(tǒng)的“內(nèi)涵指符”,它本身就是能指與所指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但是一些學者似乎存在著將“話語”簡單地理解為符號的能指組合的傾向,這是值得我們認真辨析的。
關(guān)于《符號學原理》的價值,我們在上面已經(jīng)結(jié)合內(nèi)容有所論述,這里還想特別提出幾點:
第一,關(guān)于符號學與語言學的關(guān)系。巴爾特說:“符號學乃是語言學的一部分,是具體負責話語中大的意義單位的那部分?!保?]這個觀點不是對60年代初符號學發(fā)展的已有成果的“總結(jié)”,而是巴爾特自己的“標新立異”。不管怎么說,這可以引發(fā)符號學家們對符號學與語言學關(guān)系的深入思考與討論。有意思的是在闡釋學界也存在類似的分歧。加達默爾把闡釋限定于語言范圍內(nèi),哈貝馬斯則提出質(zhì)疑,認為闡釋學應該深入到非語言領(lǐng)域。
第二,“世界進入符號系統(tǒng)”的論斷值得重視。如果說恩斯特?卡希爾從哲學的層面論證了“人是符號的動物”,那么羅蘭·巴爾特則以降服理論的姿態(tài),以一種直覺的方式告訴人們,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符號的世界。符號活動是決定人的本質(zhì)的活動,而且,我們所能真正進入的世界就是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世界,符號系統(tǒng)之外的世界猶如康德的“本體界”,并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是符號化的,從語言文字到非語言文字,從資本到實物。符號化的過程就是意義生成的過程。這向我們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中。
第三,元語言的轉(zhuǎn)換與人文科學的發(fā)展問題。人文科學從古希臘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三次轉(zhuǎn)換正是元語言的轉(zhuǎn)換,就是元語言依次從自然社會本體轉(zhuǎn)到認識主體的主體性,再轉(zhuǎn)到當前的語言學。將來是不是會進一步轉(zhuǎn)到符號學?如此發(fā)問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因為人類從部落化時代進入非部落化時代,現(xiàn)在因大眾傳媒的作用又重新部落化了。部落化時代正是前語言時代,重新部落化時代也就是超語言的視覺文化時代。如果部落化時代人類的感受方式、思維方式是受非語言的符號制約的話,那么是不是可以想象等到完全重新部落化之后,人類會更重視非語言的符號呢?[2]
羅蘭·巴爾特一生多病而憂郁,而且他還受到自身“既不想掩蓋,也不想公之于眾”的個人性戀取向的困擾。他生前,作為作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是受到認可的,雖然這種認可以一部分人的反對為條件,但總體來說,還算生活在榮耀之中。羅蘭·巴爾特的傳記作家路易·讓·卡爾維在《結(jié)構(gòu)與符號》一書中寫道:“巴爾特的真正教誨: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中?!边@位專家作家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中,但我們不會解讀這些符號,是“巴爾特讓我們對這些符號變得敏感了”。在卡爾維看來,“巴爾特的天才在于他善于攝取周圍的理論,用這些理論支持自己的直覺”。[3]顯然,這樣的天才風格不愁沒有讀者,同樣,也不愁沒有持反對意見的“對抗性”閱讀者。
但是,生前的成就并不意味著死后的輝煌,
即使人們對輝煌有著不同的理解??柧S將薩特和巴爾特這兩位同于1980年去世的知名人物作了比較。薩特的去世有5萬人參與送葬,而到巴爾特墓地去的只有一小群人。巴爾特不參加游行,不散發(fā)傳單,總之不“戰(zhàn)斗”,但是,巴爾特“卻用他那破譯社會符號的方法影響了這同一代人”。[3]作為蓋棺定論的評價,卡爾維這個結(jié)論是靠得住的。
當然,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羅蘭·巴爾特是令人著迷的思想家。當我們以“符號學家”之名為這位20世紀的法國思想大師貼上標簽的時候,千萬不要僅僅對這位思想家的作品進行簡單的“符號化”理解。事實上,巴爾特的迷人之處在于,他的作品以文學化的語言,將哲學、文學、符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思想有機地融為一體,產(chǎn)生一種富有魅力的“文之悅”(the pleasure of text)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 羅蘭·巴爾特(法).符號學原理[M].王東亮,譯.三聯(lián)書店,1999:5,20,34,38-40,46,50-51,3.
[2] 李啟軍.無意做辯護[J].中國圖書評論,2004(6):29-30.
[3] 路易·讓·卡爾維(法).結(jié)構(gòu)與符號——羅蘭巴爾特傳[M].車槿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68.
作者簡介:李啟軍(1964—),廣西資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文化與傳媒,電影符號學等。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