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恩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720)
?
魏源和陶澍的曠世情誼與經世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720)
摘要:陶澍與魏源都是晚清經世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們以幕主與幕僚的特殊關系共事數(shù)十載,為東南三政做出了突出貢獻,兩人結成的曠世情誼成為美談。清代實學通經致用是他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他們愛國恤民、重踐履、不拘一格擢育人才,在經濟思想上嶄露近代意識,體現(xiàn)了非凡的識見和膽略。同時,陶澍的“重魏文章經濟之學,凡海運,水利諸大政,咸與籌議”與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是二人經世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延續(xù)、深化和升華。
關鍵詞:魏源; 陶澍; 情誼; 經世思想; 漕鹽改革
陶澍,字子霖,號云汀,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一月生于安化縣小淹鎮(zhèn),嘉慶七年(1802)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御史、給事中、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兩江總督。魏源小陶澍15歲,原名遠達,字默深,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生于隆回縣金潭村,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歷任江蘇東臺知縣、興化知縣,后遷高郵知州,咸豐二年因“遲誤驛報”被革職。從年齡輩分上論,陶澍是長輩,曾溯資江而上拜訪過魏源的祖父魏志順,向魏家借過進京趕考的盤纏。據(jù)金潭魏氏族譜記載: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樂善好施,遠近聞名。安化縣陶澍未達時,家甚貧寒,曾慕名前往孝立公處求助,孝立公借給本錢,助其求生業(yè)。后陶澍為官,遣人備禮送還債款,孝立公不受,且說:“錢財為流通之物,吾非借以謀利,愿爾主人在官清廉,愛百姓足以?!?/p>
魏源非常崇敬陶澍,一生深受其影響,他說:“源自弱冠入京師,及來江左,受公知數(shù)十載?!钡拦馕迥?1825),陶澍由安徽調江蘇巡撫,他“重魏文章經濟之學,凡海運,水利諸大政,咸與籌議”,延魏源入幕府,這對于科舉失利而又滿懷經世之志的魏源來說,自然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此后,直到陶澍去世,二人共事十數(shù)載,共同聯(lián)手為東南三政做出了突出貢獻,兩人結成的曠世情誼,流傳至今,成為美談。同時,清代實學通經致用是陶魏二人思想和行動的基石和指南,他們愛國恤民、重踐履、不拘一格擢育人才,在經濟思想上嶄露近代意識,體現(xiàn)了非凡的識見和膽略。陶澍對魏源影響巨大,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是二人經世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延續(xù),深化和升華。
一、強烈的愛國經世之志
陶魏二人同處資水之濱,他們承襲的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王夫之等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濟世救民的抱負。
陶魏二人在少年時代都曾留下不凡的言辭:十二三歲的陶澍為家鄉(xiāng)新建的油榨房擬聯(lián)為“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萬里乾坤”;魏源九歲以“腹內孕乾坤”巧對考官的“杯中含太極”,表現(xiàn)出他們相同的少年壯志。正是因為相同的教育背景和共同的愛國情懷,陶魏二人能洞悉社會的種種弊端,探究產生這些弊端的深層原因,并力求有弊即改、有利必興。關系清廷經濟命脈的東南三政,無一不是在陶澍的倡議和主持下得以實行并取得成功的,陶澍因此成為一代名臣。這些改革魏源都參與其中,并且是作為得力助手不可或缺,他也因此著稱于世,并為他以后進行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在封建社會,愛國和忠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這在陶魏二人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道光帝臨朝,看中陶澍的才干和為人,先于道光元年擢升陶澍為安徽布政使,再于道光三年擢升他為安徽巡撫,后將他調任江蘇巡撫,委以重任。道光十年陶澍署理兩江總督兼江西巡撫,次年并兼理兩淮鹽政。道光十五年道光帝親賜御書“印心石屋”匾額。十年間數(shù)次擢升,并把江南三大政交給陶澍一人管理,道光皇帝對陶澍的信任與依賴朝野皆知。陶澍則但求能為朝廷、為國家貢獻畢生精力,“以天心為心,以民事為事”,最終逝于任上。對于仕途不暢的魏源來說也是如此,雖屢經科場失意,但這絲毫沒有影響魏源的經世救民之志:身為僚屬,他積極參與陶澍主持的各項改革,為其出謀劃策、運筆修文。如果說陶澍的愛國忠君主要表現(xiàn)在行動和成果上,那么,對于長期身處幕后的魏源來說,則更多的表現(xiàn)在著書言論上:《皇朝經世文編》《圣武記》《海國圖志》等著作,無一不打上其愛國強國思想的烙印。
二、深諳民瘼關心民間疾苦
陶魏二人生長于資江之濱,都是成年之后才離家入京,較多接觸下層人民,能深入體會民間疾苦,對于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有著最強烈的感觸,這種經歷也使他們敢于批判現(xiàn)實、揭露黑暗。
陶澍從北京經直隸、山東,往來于淮、揚及鎮(zhèn)江、蘇州、常州時,每到一處,觀察民風、體恤民情,把沿途淳樸的民風和喜人的瑞雪上奏皇上,也把社會的弊端、腐敗的吏治如實地上達天聽。同樣,魏源以其特有的敏感來觀察世事,站在農民群體的角度來批判現(xiàn)實。魏源第一次北上途經河南,正逢水災過后,他作詩描寫了沿途農民的悲慘景況:“中野種蕎麥,春風吹麥新。二月麥花秀,三月花如銀。麥秋不及待,人饑已奈何!明知麥花毒,急那擇其他。食鴆止渴饑,僵者如亂麻。冀此頃刻延,償以百年嗟。投之北邙坑,聚土遂成墳。明年土依然,春風吹麥新。勿食養(yǎng)麥花,復作坑中人?!笔w麥新種,麥花初放,饑餓的人們饑不擇食,明知吃麥花如飲鴆止渴,卻還重蹈先人覆轍。詩中表達了魏源對災后農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
面對積弊叢生的社會現(xiàn)實,陶澍和魏源沒有退縮,而是實踐自己經世致用的一貫主張,興利除弊,發(fā)憤圖強。作為封疆大臣,陶澍一方面向道光帝陳述自己改革弊政的決心,一方面積極投身改革浪潮,把自己置于風口浪尖,四十年如一日;魏源在陶澍的影響和帶動下,也得償夙志,“友天下士,謀救時方”,“功名待寄凌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
三、重踐履事必躬親
陶澍是實干家,有才有能,他用他的實績向世人證明了他的超凡才能:他任四川兵備道不到一年,就被譽為“四川第一”,得到四川總督蔣攸鋸、安徽巡撫孫爾準等朝廷大員的推舉,成為道光帝即位后看中的第一個人才,被委之以重任,并自始至終得到道光的倚重。陶澍的成功,源于他在實學思想指導下的躬行實踐。陶澍從政40年,“于海觀其一、于湖觀其三;于江漢、于淮,皆窮源而競其委;于五岳,則登岱望華,遙揖恒、嵩,惟衡在桑梓,猶未一觀。而于禹貢之九州島,則足跡皆已及之,不止于身行萬里,半天下矣”??梢赃@么說,沒有對河海的實地考察和海運現(xiàn)場的親臨督導,就沒有漕糧海運的劃時代成功;沒有對淮鹽積弊零距離的深切了解,就沒有一系列章程的出臺,就沒有道光時期淮鹽裕課的成就。
二階矩方法為標準矩張量帶來了額外的信息:用震源橢球表示的震源區(qū)幾何形狀估計、震源過程的持續(xù)時間、時空矩心和破裂擴展的平均速度矢量。使用這一方法,我們研究了具有明顯非雙力偶分量的5個事件并對所有事件獲得了二階矩估計值。通過對不同水平的合成噪聲模擬,在1999年伊茲米特地震的設置中,30%的噪聲水平(與記錄中的峰值振幅相關)已阻礙了二階矩檢索。在我們的練習中,使用偽隨機數(shù)計算機發(fā)生器模擬噪聲并做了相應的濾波。真實噪聲肯定是不同的,但我們認為,它的特定特征比污染的振幅影響小。
在學問上,陶澍提倡實學,其目的在于“有實行”“有實用”,要把所學用于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實學,為社會政治服務。這一點,魏源也一樣。
自入陶澍幕府以后,魏源幫助陶澍除弊興利,行海運,改票鹽,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其經世致用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運用和檢驗。魏源尤其重視實踐,認為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知的準繩。他有一段著名論斷:“‘及之而后艱,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币虼耍涸刺貏e重視知識的來源、理論的依據(jù)。與陶澍共事的十余年中,他跟隨左右勘測實地,考察積弊,并對來自現(xiàn)實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綜合,為海運、鹽務等擬寫出一篇篇理論性的文章,為東南三大政作出理論性的總結,為后人留下可資借鑒的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四、重人才不拘一格
在改革的艱難征途中,陶魏二人都特別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拔,他們的人才觀各有側重。
書院作為古代一個特殊的教育機構,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場所之一。在陶澍的詩文奏折中,與書院、科考有關的文章頗多,他說:“余自翰林出官蜀、晉,宦轍所至,雖未敢遽謂能化民成俗,而于勸學造士之道,每兢兢藉為先務?!痹谡仗幚碇?,陶澍強調“敦行實踐,得人共理”,多次提到“以得人為第一要務”。在用人方面,陶澍提倡不拘一途,人盡其才,他說:“惟是地方情況不一,人材優(yōu)絀不齊,必須因材任使,方克收治理之效,免致貽誤地方?!闭驗樘珍⒅剡x拔、培養(yǎng)人才,他身邊才聚集了那么多的經世之才:同僚中有賀長齡、王鼎、寶興以及經陶澍親自上奏得到批準留用的降調道員王風生等人;幕府中有如魏源、包世臣這樣忠心耿耿而又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身后還聚集了如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藩等一大批湘籍優(yōu)秀人才。
在人才問題上,魏源認為:“國家之有人材,猶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儀,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氣不能生也。”“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币虼耍嗟氖嵌卣埥y(tǒng)治者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人才發(fā)展的寬松合理的環(huán)境,希望統(tǒng)治者常以“謙卑育物為心”,求賢納士、廣招人才。對沿襲已久的社會弊端,魏源進行了批評,“古之得人家國者,先得其賢才”,而今世則出現(xiàn)“人才如蟄瑾戶,湫閉槁窳,所至而百物受其愴恨”的怪相,魏源把它列為“六荒”之四,即“人材嵬茶”,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是貪圖享樂,不知居安思危。當然,魏源在實際工作中一樣強調得人,他說:“夫集事固在于謀,而成事必在于斷,得其人則能行,不得其人則不能行?!边@一點與陶澍是相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澍的政治生涯中,還有一個人也特別強調得人、用人,這人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看重陶澍,稱贊陶澍“操守好,辦事認真”“學問,人品俱好”,對陶澍寄予厚望,在頒給陶澍的諭旨中多次提到“得人”的問題,如在道光十年被擢升為兩江總督時,道光帝就告誡陶澍,三省責任重大,非同一般,“當今之要,首在得人”。后來,魏源在《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行狀》中,寫道“公自任督撫以來,如漕務之創(chuàng)海運,三江三修水利,淮南之裁浮費、截糧私,淮北之裁壩杠、改票稅,皆恒情所動色相戎,公奮不顧身,力排群議,卒能創(chuàng)始善終,可久可大,而海運、票鹽尤百世之利,后之籌國者必將取法焉,皆由圣天子明目達聰,任賢無貳”,也就是說,改革成功并取得巨大成效,完全是君臣之間互相信賴、支持的結果。
所幸的是,兩江總督陶澍之于道光帝,魏源之于陶澍,均可謂實現(xiàn)了他們一致要求的“得人”主張,彼此都遇到了知遇之人。陶澍之所以能順利地實行改革,與道光帝這一強大的后盾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陶澍器重魏源,凡事與魏源商量,聽取魏源的意見,并把身后之事交給魏源,而魏源竭盡全力幫助陶澍,促成清代諸多改革的成功,使他在同時代人中脫穎而出。
五、漕鹽改革嶄露近代意識
道光五年的漕糧海運和十一年至十九年的鹽務改革實際上是一場經濟改革。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或陶澍決策,魏源運筆;或魏源獻策,陶澍采納,二人密切配合、合力完成,他們思想一致,相互影響,不容分割。有學者這樣評價他們的關系:“可以說,道光時期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所有改革,都是由陶澍發(fā)起、領導,陶魏共同設計、執(zhí)行。沒有陶澍,魏源的改革思想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如果說魏源主要是思想家,則陶澍主要是實干家;魏源是參謀長,陶澍則是司令員?!边@是非常中肯的論斷。漕糧海運在清代歷史上屬首次,票鹽制的實行也具開拓性,二者中有一個共同的舉措就是利用商人力量,把商業(yè)資本引進國家經濟活動之中,使商人在國家經濟活動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這對于整個封建社會來說,具有超前性、前瞻性。
清源治源,以端痼弊,這是陶魏二人歷來的主張。陶澍說:“清治其源,以端吏治事?!蔽涸凑f:“正其原,順而循,補其末,逆其棼?!薄氨妆爻鲇跓╇y,而防弊必出于簡易;裕課必由于輕本,而絀課必由于重賦……”事實上,只有找到引發(fā)弊端的根本原因,才能治本,除弊興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陶魏正本清源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論證漕糧海運和改行票鹽的可行性。根據(jù)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英和提議,陶澍率領一群人等通過查對歷史,實地勘察,反復商議論證達成一致意見:海運可以試行。從道光五年海運之事被提上議程到海運告竣,陶澍頻繁向道光帝上奏,內容包括籌議海運、沿淮沿河建倉、海運陸續(xù)應辦事宜、海運圖說、收買沙船余米等細節(jié)問題,進一步為海運可行提供依據(jù),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證海運順利進行。對改行票鹽也是如此,他們深入鹽場,了解鹽商,分析商情,制定出系列章程。
其二,從根本上除弊興利。以鹽務為例:在陶澍的奏折中,有關鹽法是最多的。陶澍多年任職蘇皖,對淮鹺積弊早有所察,及任兩江總督兼理兩淮鹽務,更對其了如指掌。陶澍認為成本高,浮費多是引起諸如售價昂貴,私梟起,鹽質差等種種弊端的罪魁禍首,因而提出“弊起于商而利不在商,商既自敝而課因以敝”的觀點,提出“非減價不能敵私,非輕本不能減價,非裁冗費不能輕本”的思路。其次,重商用商,把商業(yè)資本納入國家經濟活動。商人在中國封建社會地位低下,歷來都被視為“四民”之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明清商人力量已經不容忽視,陶魏發(fā)現(xiàn)了這股力量,重視商人,并不失時機地借用商人這股力量完成了漕運、鹽務、河工這影響深遠的三大政。陶魏的偉大就偉大在這里,他們富有前瞻性,敢于并善于做時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魏源在《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中寫道:“東南大計,無如漕鹽,二百載來,文法委曲煩重,致利不歸下,不歸上,而盡歸中飽,官民交困。間有講求刷剔,芟薤更革者,則中飽蠹嗜之人哄起而交持之?!碧珍诋敃r情況下能力排萬難,在海運、淮鹽政務上相繼取得巨大成功,與魏源等一大批人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道光六年海運實施,次年因運河通暢而停止海運,但在道光八年魏源仍代陶澍作《復蔣中堂論南漕書》,指出海運不由內河,不經層飽,“舍海運別無事半功倍之術,為救弊補偏則不足,為一勞永逸則有余……”提出永行海運的主張。
漕鹽改革的初試成功,體現(xiàn)了陶魏二人的超凡才識與膽識。陶魏一生忠君、愛國、恤民,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個人的利益。從這一層面出發(fā),在眾人對漕糧海運疑慮重重,改革舉步維艱之時,陶澍不計個人得失,力主海運,并毅然決然地挑起重擔,與賀長齡等人主持海運。魏源則始終站在陶、賀這邊,是他們最得力的幫手和助推器。同時,陶魏二人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也是最重要的。他們不拘泥于成法,眼光深邃,能突破時代的局限,在思想上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漕糧海運,這在清朝是第一次,陶澍主持實行并取得成功;淮北票鹽制,陶澍大量依靠商人的力量,遵循商品規(guī)律,并引進競爭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兩項的任何一項擱在循規(guī)蹈矩的封建官僚手中,都會被視為燙手的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改革成法,依靠商人,把商業(yè)資本引入到國家經濟活動中來,這在中國亦不多見,它是陶澍的近代意識的大膽萌生。而在改革創(chuàng)新路上比他走得更遠,把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揚光大的是魏源,他非常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開始由傳統(tǒng)經世致用向近代社會思潮轉型,在改革成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是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引領中國人做深層次的思考,這一思想的提出和陶澍的影響密切相關,與陶魏前期的改革思想一脈相承。
六、結語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初二,兩江總督陶澍去世,終年62歲,這是清代累死在任上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據(jù)說噩耗奏報朝廷,道光帝簡直驚呆了,連聲哀嘆,“優(yōu)詔軫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并決定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賜其子恍主事,謚文毅;祀名宦祠,于海州建祠”,相繼頒發(fā)《御制祭文》《御制入賢良祠》和《御制碑文》等。
陶澍既是一位為大清帝國鞠躬盡瘁的官場典范,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改革家、政治家、理財家。對于他的逝世,不僅清帝哀痛、兩江百姓哀痛,他的生前好友更是悲痛無已。
長期在江南督撫潘司幕府“受知至懇以篤”的魏源,更是悲痛欲絕,泣挽陶公二聯(lián),其一曰:“知遇感殊深,石屋印心,牖北垂詢商大計;師恩誠普及,靈車返里,江南遺愛念宏規(guī)?!彼€為履行陶公生前預托,含淚撰寫了神道碑銘和行狀等。在《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行狀》中,魏源以洋洋灑灑七千余字追敘了陶澍的身世、生平、治行,特別是創(chuàng)行海運、票鹽改革和治理三江的卓著功績。魏源認為陶澍的過早去世,完全是由于兩江政務繁重而嚴重透支了陶澍的身心健康。他說:“公所轄三省河槽、兵農、吏治、水利、海塘,繁劇甲天下,又監(jiān)管鹽政,案牘如山,數(shù)載以來,心血耗罄。”因而朝廷上下對陶澍的死訊無限悲痛,魏源則深感:“公事業(yè)恢宏,巨細萬端;遺孤幼稚,未克撰次。源自弱冠入京師,及來江左,受公知數(shù)十載,曾命編次奏稿,并托以后身志狀,言猶在耳,其曷敢辭!”
陶澍去世后,魏源沒有松懈下來,在鹽政問題上繼續(xù)陶澍的未競事業(yè),他建議仿行淮北票鹽辦法,改革淮南鹽務之弊,并撰寫了《籌鹺篇》一文,論說改革鹽政的必要性及改革中進一步深入探討減價敵私,裁汰浮費的具體辦法。魏源之所以這么做,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陶澍對魏源深遠的影響,共事十余載,這些影響是全面的,包括思想上的、性格上的、行事風格上的、工作方法上的;另一方面也看出魏源對陶澍的贊同、欽佩之情。
參考文獻:
[1]魏源.魏源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黃麗鏞.魏源年譜[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李漢武.魏源傳[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
[4]夏劍欽.魏源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6.
[5]熊焰編著.魏源年譜新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6]夏劍欽,熊焰.魏源研究著述概要[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7]徐少文.魏源[M].長沙:岳麓書社,2010.
[8]清史稿(卷四八六)[G].上海:中華書局,1977.
[9]魏源.魏源集[M].上海:中華書局,1976.
[10]夏劍欽編.魏源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1]李瑚.魏源研究[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8.
[12]易孟醇,易倫.魏源評傳[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13]熊焰編著.魏源研究成果集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14]李柏榮纂,陳新憲校點.魏源師友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0.
[15]李龍生,王超.魏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2.
[16]陶澍著,陳蒲清主編.陶澍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0.
[17]陶用舒.陶澍評傳(修訂版)[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8]薛其林.陶澍的經世思想與實踐[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19]蕭致治.魏源是怎樣煉成百代名家的?[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01):5-12.
Epic friendship and Statecraft Ideology of Weiyuan and Taoshu
OUYANG En-tao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720,China)
Abstract:As representatives of statecraft ideology in late Qing Dynasty, Weiyuan and Taoshu worked as staff and boss for decades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Southeast development. The epic friendship between Weiyuan and Taoshu has been spread so far as anecdotes. The practical statecraft ideology in Qing Dynasty guided their minds and actions. Patriotic, compassionate, practical and individualistic in education,they demonstrated modern idea in economical thoughts and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and courage. In addition, Taoshu and Weiyuan extended, strengthened and upgraded statecraft ideology under certain history background. Taoshu advocated “practicing Wei Dynasty’s economical ideas in sea shipment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while Weiyuan emphasized “l(fā)earning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Europeans to fight against them”.
Key words:Weiyuan; Taoshu; friendship; statecraft ideology; revelation in salt and river transportation
中圖分類號:B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12(2016)01—0005—06
作者簡介:歐陽恩濤(1989—),男,湖南隆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