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琳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講授內容陳舊老套,千篇一律,無非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之類。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而學生自身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會、見解以及情感態(tài)度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表達的機會。學習過程中只有接受,沒有思考,只能接受標準答案而無法形成和堅持個人見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喪失了獨立學習的能力,熄滅了探索的動力和興趣,最終遭到扼殺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只能抱著一堆現(xiàn)成的結論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識幾乎空手而歸。這種狀況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根本缺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堂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正在建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語文課堂的面貌煥然一新。但同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出現(xiàn)了與新課改要求相背離的一些做法,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一、注重求新,忽視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眰鹘y(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絕對擁有者,起主導作用。在新課程理念下,有的教師為了運用新課標的理念,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在語文課上翻身做了主人;教師講解少了,學生討論多了;教師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點撥遮遮掩掩,對語言的體味浮光掠影。有的教師為了創(chuàng)新弄得整個課堂是聲音的世界,先是多媒體所謂的背景音樂,接著是很規(guī)矩的多媒體朗讀,再下來是教師多而煩亂的課堂提問,最后是學生嘈雜的討論聲。沒有靜靜的思考、沉默、想象,更沒有達到“悟”的境界。語文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新,要使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等,更不能用簡單的創(chuàng)新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語文教學。
二、注重表演,忽視了知識的傳授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指語文課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取基本的語文要素,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餞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而如今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由過去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課堂上提問問題、討論問題、回答問題、甚至課堂劇表演轟轟烈烈,課堂形式確實比以往熱鬧了。但是所問問題該問的沒問,問題設計缺乏深度,討論問題時間少的可憐,尤其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不充分,討論難以沿著正確的軌跡進行,有時學生剛剛進入角色,討論還未完全展開,就被老師“被迫”停止,學生沒有充分的閱讀文本,沒有深入思考,導致學生回答問題摸棱兩可,表面上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質上學生被動地回答老師連續(xù)不斷拋過來的問題,課堂變成了辯論會。正如一位名家批評的那樣:這樣的課堂看似比較完整,但學生思維的翅膀也就很完整地被斬斷了。這樣的分組討論和課堂劇表演是不嚴肅的課堂教學,看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從教學的效果看,熱熱鬧鬧一場空。
三、注重評價,忽視了客觀矯正
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具備開放性、啟發(fā)性、民主性的原則。課堂評價是貫徹此原則的必須途徑,評價突出激勵性、及時性和針對性,評價應客觀、公正、科學,具有人性化,不能簡單機械只說對與不對,是或不是。有時應直言不諱,有時應嚴肅委婉,富有情趣,加之有感染的評價才能真正產生激勵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評價的針對性往往能起到點撥作用,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真正學有所成。評價學生的定性發(fā)言,必須準確、清楚、具體,切忌模糊不清。因為籠統(tǒng)抽象的評價往往給學生一知半解、是似而非的認識。正確的評價等于客觀的矯正,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但在多表揚多鼓勵的喊聲日益高漲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對學生不再有批評指正,“好”、“非常好”“你真棒”的贊許聲充滿課堂,甚至有的學生回答的不知所云,十分荒謬時,教師仍然用同樣的溢美之詞稱贊,還有的教師為了“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不管問題回答地如何,邊說“某某同學回答的非常好,請同學給他來點掌聲吧!”于是掌聲回起,課堂成了劇場,庸俗而令人生厭。
在新課程理念下,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產生的種種誤區(qū),究其根源,在于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透徹,對新課程理念缺乏真正的把握。我認為要克服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正確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切實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真正確定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轉變角色。真正作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達到師生相互交流、共鳴共振。學生隨老師引導、啟發(fā),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這個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材內外的各種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才能不斷被發(fā)現(xiàn)、被解決,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