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陽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行頸椎牽引、推拿、拔罐及針刺等中醫(yī)綜合療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湯,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疼痛緩解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疼痛情況均有明顯好轉,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補腎活血湯結合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補腎活血湯;中醫(yī)綜合療法;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59-01
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疼痛、麻木等典型根性癥狀。臨床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通常以頸椎牽引、推拿、拔罐及針刺等中醫(yī)方法綜合治療,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在中醫(yī)外治基礎上結合中藥內服治療,取得了較為顯著效果[1]。筆者在中醫(yī)綜合療法基礎上采用補腎活血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史者及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及急性神經根炎患者。所選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6.5±3.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1.2)年。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6.1±3.0)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中醫(yī)綜合療法,給予患者頸椎牽引治療,患者取端坐位,牽引重量3~10kg,頸椎前屈度20°~30°,30ming/次,1次/d;針刺治療取曲池、外關、風池、肩井、合谷等穴,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15min,1次/d;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在頸部、背部、手臂側等處穴位進行拔罐治療;推拿治療在患者背部實施滾法,在頸部進行雙側穴位點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湯治療,方藥:補骨脂、枸杞子、山萸肉、懷牛膝、丹參、桑寄生、葛根、川芎各15g,杜仲、熟地黃各12g,菟絲子、當歸尾各10g;田七6g,甘草5g。以水煎至250ml,早晚分服,1劑/d。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經治療后患者上肢及肩頸部麻木、疼痛癥狀基本消失,頸部活動基本正常,椎間孔擠壓試驗為陰性;有效:經治療后患者上述癥狀得到顯著改善,頸部活動范圍增加;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3]。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價,共10個刻度,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數據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TX-*3]±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緩解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疼痛情況均有明顯好轉,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痛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頸椎病是臨床中常見的退行性慢性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癥發(fā)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患者趨于年輕化,已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4]。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占所有頸椎病患者的60%~70%,生物化學因素是導致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而炎性因子刺激可引發(fā)根性痛。有研究發(fā)現[5],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可造成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中醫(yī)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歸于“痹癥”、“血瘀”及“骨痹”等范疇,屬標實本虛之證,病機為瘀血阻滯、肝腎虧虛,因此治療當以活血通絡、補益肝腎為主。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6-8],中醫(yī)綜合療法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好治療效果,通過頸椎牽引,可增加椎間隙,對神經根產生松解效果,改善神經根壓迫狀態(tài);針刺及拔罐可對穴位產生刺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通過調節(jié)大腦皮層興奮性,緩解神經根水腫,減輕疼痛;推拿可有效調整頸椎的力學平衡,改善頸肩部肌肉痙攣,同時可對血管產生擴張作用,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9]。上述方法均為中醫(yī)外治療法,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湯后,發(fā)現臨床效果可得到顯著提高[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補腎活血湯與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疼痛緩解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果同上述報道相符。補腎活血湯中所用熟地黃具有填精補腎,強筋壯骨之效,為君藥;山萸肉、杜仲可補益肝腎,菟絲子、懷牛膝可強筋健骨,枸杞子具有益精補腎功效,可為臣藥;當歸尾可止血活血,補骨脂能壯陽補腎,田七、丹參、川芎可活血止痛,通經益氣,葛根能解肌升陽,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可調和藥性。諸藥共奏補益肝腎、活血通絡、止痛解肌之效。且中藥內服與中醫(yī)外治相結合,可起到良好協同效果,能明顯縮短見效時間。
綜上所述,補腎活血湯結合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療效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朱發(fā)寶.補腎活血湯內服外敷聯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7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3,35(9):1314-1315.
[2]孫建峰,丁曉虹,段俊峰,等.頸椎病的分型與診斷[J].頸腰痛雜志,2014,35(2):108-111.
[3]幸澤艇,郭余福,張達穎,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評價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18(10):632-634,639.
[4]柯尊華,王靜怡.頸椎病流行病學及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4,35(1):62-64.
[5]王羨輝,劉德群.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yī)學 版),2012,14(1):36-39.
[6]王慧芳,程少丹,徐洪亮,等.頸椎病中醫(yī)綜合治療進展[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4,10(1):68-71.
[7]陳義良,張小莉.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06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7):43-44.
[8]王英杰.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現狀與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9):812-814.
[9]宋石林,劉延祥,萬春友,等.中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7(4):379-381.
[10]葉波.補腎活血湯聯合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13,30(3):100-101.
(收稿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