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庇衷唬骸叭诵斜赜形?guī)??!毙睦韺W家肯定地指出:不會合作就沒有成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也指出:“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jù)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diào)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歷來“位高權(quán)重”,然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卻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如今閱讀教學改革依然關系到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敗。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很多中小學校開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而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論也因其科學性、可操作性,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知、認同。但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仍存在一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理念的滯后性和功利性,教學實踐的技能化和填鴨式。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教代讀,重內(nèi)容分析,輕語言訓練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教師依然采用“以教代讀”作為主流教學方式。對一篇課文,教師從作者介紹、背景展示、詞句釋義、段落概括等,作了大量繁冗復雜的講解分析,把生動的課文“肢解成知識的拼盤”,真正留給學生的閱讀時間很少,有的甚至只是課前預習的幾分鐘。這樣的教學方法,忽視了閱讀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不能靜下心來潛心閱讀,進行語言習得。因此,學生難以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導致學生的文化“底氣”不足,語言“駕馭”不高,缺乏積淀。
(二)照本宣科,分析講解知識支離破碎
在閱讀課上,很多教師仍然是就教材論教學,依照課文的目錄排列,按順序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講解,對單篇課文也是就事論事,很少根據(jù)課文的體例或內(nèi)容進行擴延、資源整合,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桎梏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不能發(fā)散、生發(f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少語文教師唯參考書是命,亦步亦趨,照本宣科,肢解文本,甚至有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但使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大為降低,而且閱讀興趣索然,助長了學生的厭讀心理。
(三)“記住”教育的明顯
眾所周知,高考是中學教學的指揮棒。高考怎么考,老師就怎么教,不敢越雷池半步。對一篇課文的講解,教師的出發(fā)點不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是出于考試的目的需要。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教師完全按照考試“指揮棒”的要求,對字詞句、段篇章等內(nèi)容,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八股”式的教學方式失去了閱讀的本質(zh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生命成長要素在這種僵化的模式中得到稀釋,學生的審美情緒會逐漸僵化,缺少自我體驗。
(四)學生課外閱讀“量少質(zhì)差”
受考試壓力、教學模式等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家長、老師對其采用圍追堵截的手段禁止學生讀課外書。在中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接觸最多的仍然是教材,對其他讀物涉獵很少,即使有的學生出于興趣讀了不少課外讀物,也只是淺層次的理解,很少對文本進行歸納總結(jié),這和新閱讀理念大相徑庭。
二、閱讀教學小組合作中的探究性學習具體策略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究竟要求學生學會什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實現(xiàn)文本信息搜集處理、思維發(fā)展和審美體驗,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意味的。比如:在閱讀論述類文本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握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觀點的科學性;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通過閱讀文本對話,要努力和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且建構(gòu)作品的意義,同樣,對于作品的文學價值也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但由于帶有更多的主觀色彩與情感,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對話溝通、感受體驗。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主動探究和建構(gòu)文本意義。如何才能夠?qū)崿F(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有所轉(zhuǎn)變。
新的教學改革既強調(diào)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要求教師極力打造高效課堂,要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課堂40分鐘內(nèi)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最完美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資源、內(nèi)容、方式等融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同時也強調(diào)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而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具有使學生優(yōu)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fā)展的優(yōu)點。因此我們結(jié)合學校“和合”文化的建設,提出了打造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把學生按照成績、男女比例等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改革,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不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具體策略有:
(一)重視課前預習,鼓勵學生自覺生成問題
在學習新的教學內(nèi)容之前,學生必須進行預習,而且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同時預習時自覺質(zhì)疑,開啟課堂探討學習活動。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以筆者所授《雨巷》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詩中的‘姑娘的象征意義”、“作者想借‘姑娘的形象表達什么樣的感情”這種綜合性的問題來進行預習研討,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合作進行解決,這比單純的個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下的預習成果:
【生成問題】
第一組:
(1)《雨巷》中姑娘與“我”的具體聯(lián)系是什么?作者想借雨巷中這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來表達什么?
(2)《雨巷》中為什么說:“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在詩末為什么將“逢著”改為“飄過”?
(3)在詩的第2節(jié)中,為什么說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边@種傷感情緒是指丁香姑娘還是詩人自己?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4)詩中的姑娘到底是誰?她又代表著什么思想?
第三組:
(1)《雨巷》中的“姑娘”到底是指何人?或者說是象征什么?
(2)《雨巷》中的句子如何停頓?
第四組:
(1)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什么?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2)《雨巷》中的“姑娘” 象征著什么?
(3)作者寫《雨巷》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4)《雨巷》的主要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第五組:
(1)作者寫丁香姑娘時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2)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第六組:
(1)姑娘、雨巷、“我”,丁香分別指的是什么?
(2)作者通過這首詩想表達自己的什么情感?
(3)作者為什么把最后一段的“逢著”改為“飄過”?
第七組:
(1)《雨巷》中作者的感情以及“姑娘”象征的事物還是不太明白。
(2)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和他所想表達的是什么?
在本次預習過程中,除了第二組和第八組沒有問題反饋之外,其余小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其中有較淺層次的問題,如“句子如何停頓”之類;也有更深一層的,如“作者的感情”、“丁香姑娘的象征義”等問題。而更難得的是學生提出了一些細致入微的問題,如“作者為什么把最后一段的‘逢著改為‘飄過”之類,這說明學生在預習的同時,細細研讀了文本,而且不僅僅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文字閱讀上。學生在課前有了如此深入的思考,那么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相同的問題時,學生便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與探究。
(二)抓住重點,適時點撥
在課堂授課時,由于學生受年齡、閱歷、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制約,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對課文的重難點有時還把握得不準確。這就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課堂真正能成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例如,在學習《吾家有女初長成》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抓住以下幾個問題來指導學習:
【探究切磋、適時點撥】
女兒長大的表現(xiàn)在哪里?請用簡要的話概括。
文中“我”的做法,你贊成不贊成?為什么?
女兒前后的變化,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概括,著力于提高學生概括表達能力。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贊成的說出贊成的理由,不同意的說出不同意的理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教育意義,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當這幾個問題解決了,就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學生可以在預習的基礎上,分組討論,集中講評,互為糾正補充,教師則在一旁觀察指導,并適時點撥一下。這樣做,真正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傊诮虒W中,教師對每篇文本都應該根據(jù)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不同,抓住幾個重點問題加以探討,形成師生互動,點撥解答,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全責備,多鼓勵表揚學生,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給予充分的討論空間,突破思維局限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所以要與同學多進行探討,多去了解其他同學的思想,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看法,這樣才能夠?qū)ξ谋居懈鄬用娴睦斫狻K栽陂喿x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與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如遇到與同學觀念不同的地方,可以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闹更c。教師不應當在學生閱讀之前,就將文本中所有的觀念按照自己的觀點敘述一次,這樣不僅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沒有幫助,而且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加機械化。例如,在教學《項鏈》一文時,可以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開展兩個教學活動:說說體驗、提升認知。
【說說體驗】
“我感覺到路瓦栽夫人挺可憐的?!保拔矣X得文章的結(jié)尾很殘忍,欺騙了讀者,讀后很不是滋味?!?,“文中的心理描寫寫得好”……
【提升認知】
師:同學們的體驗涉及了文章的三個方面:人物形象、結(jié)構(gòu)和語言。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分小組確定一個方面,進行研讀欣賞。研讀十分鐘后,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感悟。
“路瓦栽夫人是一個有資產(chǎn)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典型。她夢想奢華的生活,她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表現(xiàn)了她的虛榮、自私?!?/p>
“小說構(gòu)思精巧,埋下伏筆三處:一是借項鏈時,她朋友的一句‘當然可以反映出這掛項鏈在她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分量;二是珠寶店老板說只賣出盒子,說明項鏈與盒子并不配套;三是歸還項鏈時,她朋友沒有打開盒子,再次反映這掛項鏈在她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分量。所以,《項鏈》的結(jié)尾雖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薄?/p>
(四)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加強學生信心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時對文本的理解自然也不盡相同,但學生在閱讀中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的觀點與理解,是學生自主思考、分析與討論的成果,無論對錯,都代表著學生的努力與思考。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觀點的評價態(tài)度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的觀點正確且切合文本主題時,教師應當給予正面的鼓勵,并且可以作為良好的范例讓其他同學學習。對于有偏差的觀點,教師應當找出偏差點,以平和的心態(tài)進行引導與指正,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讓其意識到自己的認識偏差在哪一部分,而不是用指責與訓斥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閱讀是學生了解文本主旨,深化語文知識的最主要渠道,而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閱讀,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思維廣度,明確自身觀點,加強合作精神,進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效率。
研究的實踐證明,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能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并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健康成長。
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個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迸囵B(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管理意識習慣、學生自我監(jiān)督習慣、自主學習等習慣是自主教育的靈魂。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教育成為了我們師生的追求,我們還將繼續(xù)前行,使我們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更高效、更科學。
注:此文是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2YQJK043)成果之一
(羅文娟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中學 5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