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閱讀課教育實踐,著眼于中學生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本文較為完整地闡述了閱讀課、課程以及語文教學的范疇,并從幫助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彌補實踐能力的不足以及提升綜合能力三個角度闡釋了語文閱讀課在中學教育中的價值,以期讀者能對閱讀課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認知,并對中學語文閱讀課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意義上的理論幫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論語》(卷四·述而第七)中說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便是文章、文字,這說明在春秋時期,古人已經把語文當做重要的內容來學習了,而考查那個時代的教學,我們不難從它的評判標準中得知,“文”水平的高低,是重要的參考依據。比如在《論語》(卷三·雍也第六)中說道:“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將是否具有“文”作為春秋時期最優(yōu)秀人才——君子的衡量依據之一。至于“語”字,在《論語》(卷三雍也第六)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里的“語”便是說的意思。由此可見,語文在發(fā)展中產生了今天所說的語言和文化的藝術。
新中國建立以后,教育部將語文教育納入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從此,語文與每個學子的學習緊密相關。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課程,以便更好地理解語文教育?!冬F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定義課程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學校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教育內容和過程的總和,它包括所有受試者的目標和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則是具體學科內容之一。在西方,課程“course”一詞本身就包含行為、計劃等含義,可見,課程是指事先安排的具有計劃性的活動。而當語文被納入基礎教育課程必修課的行列之后,其便天然地發(fā)揮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眾所周知,語文在社會交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就是要給學生步入社會,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做必要的基礎性引導和訓練。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內容上分成了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聽即理解力的訓練;說是語言表達的訓練;讀便是閱讀和朗讀的有機結合;寫外化為寫作,其表現形式是作文。因此語文教學便是一門引導學生“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閱讀教學從短期來看,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長遠方面來說,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但可惜的是,時至今日,很少有學校能意識到閱讀在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的價值,而且在緊張的應試教育面前,忽略了閱讀對學生應有的價值引導。在2015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領導人重申了全民閱讀的重要性,將閱讀提上了國家日程。這對中學教育來說,無疑是一個喜訊。閱讀是一項搜集處理信息的重要活動,我們要意識到這是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讓學生通過恰當的閱讀方法掌握全面閱讀的能力,從而養(yǎng)成獨立的閱讀習慣,形成終身讀書的愿望,真正成為終身學習的人。
因此,中學語文閱讀課在語文素質教育系統(tǒng)乃至中學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如何定位中學語文選修課,也是教育者們必須正視的問題。在眾多課程的分類中,我們發(fā)現,如果想要讓學生無功利的閱讀,讓教師無壓力地教學,讓讀書真正成為閱讀課的中心,就必須將其納入限定性選修課的范疇。這樣,學生可以依據興趣選擇讀書的門類和方法,由此而喜歡上讀書,但這并不納入考試的范疇。在沒有專業(yè)限制,但有專門時間的閱讀課上,學生能快速進入讀書的世界,教師也能夠很投入地展示自己的喜好,閱讀課便真正成為去功利化的閱讀課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源于現實的需要,中學語文閱讀課也不例外,與其說閱讀課需要走進中學課堂,不如說中學教育呼喚閱讀課。那么,在中學教育中,有效的閱讀課究竟價值在哪,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論述這個問題。
(一)幫助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1、青春期的定義
青春期是幼年向成年的過度時期,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產生了快速的變化,一般我國把12-18歲作為青春期對應的年齡段。
2、青春期心理問題知多少
(1)上網成癮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已然進入網絡時代。但是網絡上存在著大量超出青少年理解和防御能力的內容,特別是其中一些黃暴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青少年自控力差的話很容易沉溺于其中。
(2)厭學
青少年學習需要家長多次催促,如果家長強迫學習就磨洋工,或者干脆逃避,反感上學。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非常被動。
(3)交往障礙
眾所周知,自閉癥是后天形成的認知方面的心理障礙。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外界的刺激或者家庭的變故,會出現短暫的應激性精神障礙,如果不及時調整,會導致交往與語言方面的障礙,最終發(fā)展到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接觸社會,也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
3、閱讀課潤澤青春期
閱讀帶給青春期的一個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個人內涵。讀的書多了,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思考方式就會與眾不同,對事物也就有了自己的見解。讀書多的中學生在同齡人中容易滔滔不絕,成為話語的中心,而這些思想和交談能幫助中學生在人群中獲得自信,增加與別人交流的機會。這樣青少年自閉與煩躁的機會會大為減少,他們有了朋友,有了自己的目標,生活中就不會只有網絡,而會有更多吸引人的東西,其網癮也就會慢慢解除。由實踐可知,那些網癮較重的學生,正是因為外界沒有什么吸引他的東西,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能夠帶給他愉悅與感官享受的網絡上。
通過閱讀,人們可以參與更多的思想交流,也學習更多的經驗,這樣一來,遇到的問題也就會有多一點思路去解決。在中學生中存在的厭學現象,往往是他們對人生目標并不清晰,意志力較薄弱,或者是家庭的不和諧所導致。如果學生喜愛閱讀,讓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進入他的世界,他會從中發(fā)現自己的愛好與事物的價值,這樣一來,學習對于他而言就會變成一種喜好,而不會是排斥了,正因為有了興趣的推動,堅持的品質也會慢慢形成。
(二)引領中學生發(fā)現生命的價值
語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其本身就是一種對于生命體悟的認知活動。而在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生命的律動,這就決定了語文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性情的陶冶,語文教學也可以看做是對中學生生命價值培養(yǎng)。生命教育在這些年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有一個慘痛的現實是這些年中學生的自殺率居高不下,部分中學生沒有體悟生命,他們漠視甚至輕視生命。比較典型的兩則事例中的其中則是最近澎湃新聞發(fā)布的“1月14日,泰興濟川中學,一名36歲的吳姓女教師在監(jiān)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結束,才被人發(fā)現。文中附上一位考生家長得知女兒反饋的信息后對于女兒面對這樣的事情顯露出來的冷漠感到不解。學生家長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地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昨天中午放學回來,女兒談到監(jiān)考老師死了!那表情,那語氣,沒有一點點的憐惜!”該家長還回顧自己的孩子會為了一只狗、螃蟹的死而難過,上幼兒園會照顧周圍的小朋友,但對于發(fā)生這樣的事居然如此麻木。還有一項來自網絡的統(tǒng)計同樣讓人觸目驚心,就主要媒體報道的青少年墜樓事件在2015年5月就發(fā)生了21起。這些事例與報道全部說明了目前中學生的生命意識薄弱,人文素養(yǎng)不高。
生命綜合體于我們人類,就像呼吸一樣,但我們很容易忽視它的存在。生命從何而來,又以什么方式存在,這是人類需要關注的問題。但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所面對的是一個個處于不斷生長和完善的生命個體,所傳授的知識,也就由不同的生命個體所書寫。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生命價值指的就是語文教學本身所具有的本源性的、內在的價值感悟。生命具有生成性,生命本身也是不斷生長的,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是不斷發(fā)展的,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扭曲生命,而是要順應生命的發(fā)展。對于中學語文閱讀而言,用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作品來引領學生體驗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感受,會有效促進生命個體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了解別人最終還是為了發(fā)現自己,通過閱讀,中學生會對生活、對世界、對社會有著新的理解。個體生命對于同一材料的解讀是有差異的,通過這種差異性的感受,學生領略到自己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就不會輕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當學生對人的個體差異有了明確的理解,就會明白世界上的每一種現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就不會漠視別人的生命,對突發(fā)狀況也不會一味地悲觀失望了。世界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人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更是獨特的,杜甫筆下的父子情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朱自清筆下的父子情是兒子對父親背影的注視并終于理解父親。而學生自己的存在便有著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家庭,對于社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要付諸努力,生命就會煥發(fā)光彩。只有源于對生命的理解與解讀,才能真正地珍視生命、熱愛生命,輕視生命的情況自然就會減少。
而隨著對生命的熱愛,中學生就會更進一步地發(fā)現生命的價值,更加珍惜自己的創(chuàng)造,珍視自己的思想。我們的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基礎上,應更多關注新課程所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于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因子,引領學生進行具體創(chuàng)造性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活動的整體性,更多地關注學生個性的展示,更多地關注學生世界的豐富性。
(三)彌補實踐的不足
中學生因為考試的壓力,同時家長對孩子滿懷期望,所以大多數中學生都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這樣其實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而且對將來學生在大學的自主學習和生活都是不利的。不過,閱讀能改變這種現狀。作者往往在書中凝聚了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經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挑選,課本中所留下的文章大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夠從多方面彌補學生實踐方面的不足。比如有的中學生在對待父母離異這件事上就顯得比較極端,往往會在父母一欄里填上“無”,比較著名的例子還有張國立的孩子張默在入學父親職業(yè)一欄上填“下崗工人”,而出道之后的暴力、吸毒等負面新聞也是不斷。
中學生由于實踐能力的制約,所以在看待很多事情時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多閱讀能夠讓學生消除偏激的思想,并且提高表達能力。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表情達意的符號系統(tǒng),而且也是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語文,深入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學習表達交流的工具。而語言是從思維中產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種認識現實世界的能力,是內在的一種心理活動。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是需要經過在實踐中反復提高的,中學生雖沒有這樣的實踐機會,但是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別人的實踐經驗,因此這個過程也需要老師循序漸進地引導。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課在中學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給中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顯著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德與美的全面發(fā)展。
(王明明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