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卓嘎
為了保證學校德育工作到位,逐步實現德育管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落實德育工作的各項任務及目標,我校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德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
一、德育滲透在常規(guī)管理之中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純,可塑性大,因而,我們加強常規(guī)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常規(guī)管理中注重“三導”。
1.校會導向
每周一次的校會,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每周一次的校會可讓師生不斷明確方向,形成共識,導之行動。國旗下專題講話讓我們“有機結合,宣傳激勵,形成系列,注重實效,正面引導。”
2.制度導訓
我們以查帶訓,以查促進,健全完善了“熱愛祖國每日升降旗制”,全面發(fā)展“班級評優(yōu)制”和“個人學分制”“一日常規(guī)六查制”;“每周活動八查制”;“紅領巾監(jiān)督崗制”等等。各項規(guī)章制度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形成了德育滲透學校全面育人的管理體系,強化了對學生的訓練。
3.競賽導行
我們每天公布各班全面發(fā)展情況,周周小結,月月發(fā)流動紅旗,期末評優(yōu)發(fā)獎,總結表彰,形成學校不斷地競賽激勵機制。每個同學在競賽中進步。每個班級在競賽中奮發(fā)向上。
二、德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我們從管理入手,要求各科教學德育滲透入格。一寫:各學科必須把德育目標寫進教案;二看:課堂教學看德育滲透的措施落實;三導:以育人意識檢查指導德育滲透到位。我們用“兩全”指向,為各種教學滲透德育引路。
1.全面貫徹方針
全面育人意識,滲透思想教育,培養(yǎng)良好習慣,發(fā)展學生思維,重視能力訓練,關心學生身體,培養(yǎng)意志的品格,支持學生活動,減輕學生負擔等。
2.面向全體學生
厚愛中下生,提高優(yōu)等生,關心幫助每個學生成長。培優(yōu)補差有效果,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
三、德育滲透在豐富彩的活動之中
活動是讓學生在快樂中受到教育的好形式。活動只是途徑,育人才是目的。我們特別注意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強調寓教于樂,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受教育,養(yǎng)習慣、啟智慧,練本領,長才干。開展活動,我們力求“兩讓”:讓一次活動使學生得到多種效益,一舉多得,讓每次活動都能令學生終生難忘,留下金色童年的美好記憶。在活動中,我仍還特別注意了“三結合三訓練”。(1)結合各種活動滲透養(yǎng)成教育,強化行為規(guī)范訓練;(2)結合各種活動滲透"五愛"教育,強化意志品格訓練;(3)結合各種活動滲透艱苦奮斗的教育,強化自主自理能力的訓練;
四、德育滲透在評比之中
評比是激勵人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好方法。評比只是手段,導向才是目的。而且評比的過程也是德育滲透的過程。對學生的評比我們抓“三頭”帶全校,期末,學校堅持每期的三類學生代表會:進步大學生,興趣特長獲獎學生,三好學生好干部,針對不同情況正面引導,鼓勵他們全面發(fā)展,更上一層樓,同時分別讓他們代表在校會上發(fā)言,帶動各類學生前進,愿我們的學生都品學兼優(yōu),全面發(fā)展,又有個性特長。
1.培養(yǎng)當代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
當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憂患的呢?首先,我國還是個發(fā)展中的國家,改革開放雖使相當一部分地區(qū)和人民富了起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qū)和人民在溫飽線上徘徊。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還不高。其次,21世紀的競爭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質的競爭。競爭就要有壓力,當代青少年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三,當前要充分利用國際和平、國內穩(wěn)定的有利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傳統(tǒng)美德教育過程中應使青少年具有憂患意識,并把它與責任感結合起來,與“祖國同發(fā)展”、“與上海同發(fā)展”結合起來,把個人融入社會和人民的事業(yè)中去。
2.引導青少年對社會盡責,勤奮學習,刻苦鍛煉
對社會盡責,勤奮刻苦,古往今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邁向新世紀的今天,特別是肩負歷史重任的當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發(fā)揚這種美德。
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不是一句空話,關鍵要落實到行動上。要負責任,就要有本領;要有本領就要勤奮學習,刻苦鍛煉。當代青少年是噴薄而出的朝陽,正處在勤學苦練的最佳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流傳著“韋編三絕”、“懸梁刺股”、“懷書而耕”、“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許許多多刻苦自勵、發(fā)奮讀書的故事,這些都是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的。
3.提高青少年美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持之以恒
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更需要天長日久地積累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漸將傳統(tǒng)美德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而內化為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格力量,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艱巨的戰(zhàn)略任務。
古人很重視道德修養(yǎng),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養(yǎng)當作每天必須的課程,成為一種經常的習慣?!熬由髌洫氁病保瑒t是更高的修身要求。只有在不斷的自省自律的實踐中,道德修養(yǎng)方能得以提高。的確,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往往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但當一人獨處,無人管束時,仍能嚴守高尚的道德標準,這就很不容易了。比如,上海要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社會風氣、市民素質也應是一流水平。嚴格執(zhí)行“七不”規(guī)范,條條都需時時“慎獨”。一日三省,獨處謹慎,沒有“下不為例”、“我比他好”的任何松懈,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做到“七不”,進而以更高的道德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青少年對民族、對社會、對家鄉(xiāng)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