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輪弟
摘 要:弗洛姆通過分析“自由”對現代人具有雙重含義,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逃避自由”的機制,并進而區(qū)分了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提出達到積極自由的真正的途徑:通過自發(fā)性的愛與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將人和自然、、社會及自我在更高層次上的重新聯系到一起,實現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本文試圖從弗洛姆關于自由的兩重性,分析消極自由帶來的不健康性格以及積極自由帶來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并進一步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意義及缺陷。
關鍵詞:弗洛姆;積極自由;消極自由;受虐性格;施虐性格;破壞性格;趨同性格
埃里希·弗羅姆( Erich Fromm,1900.3.23—1980.3.18)是美籍德國猶太人,是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他既是“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弗羅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弗羅姆思想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由于深受弗洛伊德和馬克思雙重思想的影響,他的自由思想既有精神領域的深度探討,又有對社會現實的抨擊與反思,主要從人的心理層面來分析人本主義自由觀。
一、 自由的兩重性
弗洛姆把一個人漸漸從其原始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的過程稱為“個體化”。在此基礎上,他認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自由的意義取決于人們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因此,人類的存在與自由從一開始就是不可分離的。即,當人類或者個體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是和周圍世界是一體的,沒有任何自由,但有一種安全感。當人類感到或者個體漸漸地有了自我意識或者逐漸達到個體化的階段時,就面臨著如何在世界中生存,如何尋找安全等問題。這時,自由的意義與以前沒有個體化階段的自由的意義就是完全不同了。弗洛姆認為自由包含兩重性,即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
(一)積極自由
積極的自由不是指擺脫外界的束縛而獲得的自由,是指一種心理的感受,是一種主觀意義上的自由,是自我的一種實現,意味著充分的肯定人的個性,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完整性,愉悅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通過自發(fā)性的活動“愛和勞動”使自己自發(fā)性地與世界聯系起來,借此表現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棄個人尊嚴的前提下實現自己、自然、他人的融合,達到內心的安寧和平靜。弗洛姆認為積極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積極自由應是心靈的自由,是發(fā)自內心的所思、所感,是擺脫了傳統(tǒng)統(tǒng)治權威束縛的真實本性的自然流露。
(二)消極自由
消極的自由是指人因擺脫或者超越了外在的強制、障礙或束縛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種意義上的自由。弗洛姆還引用《圣經》中人類被逐出天堂的敘述來說明:人類在最初是與自然合二為一的, 這時的人類處于上帝的保護之下, 它雖然沒有自由, 但卻是安全的。由于男人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果, 因而它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 認識到了男人與女人的區(qū)分。這也就是說, 它具有了自由, 但這種自由使得它感到害羞、孤獨和恐懼, 從此, 它就處于依靠自己的孤立無援的地步, 并且男人與女人之間也進行著戰(zhàn)爭, 自然界也威脅著人類。為了求得生存與安全, 人們便寧愿失去自我,不要自由。弗洛姆認為,特別是到資本主義時代,人擺脫中世紀社會傳統(tǒng)紐帶的束縛,獲得自由,盡管個人會有一種新的獨立感,但同時他又會感到孤獨和孤立,會充滿焦慮和懷疑,并被迫臣服于新的權威,從事強迫性的非理性活動。(1)P75 因此,人們追求自由的過程和個體化是一致的,同時也是辯證的。一方面人們努力擺脫各種束縛,獲得自由;別一方面,人們獲得了自由卻又感到孤獨、恐懼以至于逃避自由,這種自由顯然是消極意義上的自由。
二、 消極自由與個人的不良性格
消極的自由使個人擺脫或者超越各種束縛,獲得自由,同時又感到孤獨、恐懼和不安全感。于是,個人就不得不想方設法擺脫這種不堪忍受的孤獨、恐懼和不安全的狀態(tài)。擺脫這種狀態(tài)的路徑有兩條:一是使消極自由向積極自由的方向前進,通過愛和工作使自己自發(fā)地同世界聯系起來,借此表達自己的情感、感覺和思想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棄個人自我獨立與完整的前提下,實現自己、自然和他人三者之間的融合;二是退縮,放棄自由,試圖通過消彌個人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鴻溝的方式來克服孤獨。第二條路徑永遠不會再把他與世界融為一體,永遠也達不到他作為“個人”出現之前的那種狀態(tài)。這是一種擺脫難以忍受狀態(tài)的逃避,如果這種境地繼續(xù)下去,個人將形成四種典型的不良性格:受虐性格、施虐性格、破壞性格和趨同性格。(2)P100
(一)受虐性格
受虐性格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輕視自己、貶損自己, 深深地感到自卑、軟弱無力和無足輕重。比如有些人受到婚姻困擾,雖然他們主觀意識上抱怨這些情感,并想除掉這些情感的困擾,但是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又有些力量驅使他們覺得微不足道或者無能為力,因而貶低自己,自甘懦弱,不敢主宰自己的情感;比如有些人犯了錯,整天沉溺于自我怪罪、自我批判,其程度即使是他們的對方(也犯有重大過錯的一方)也不能望其項背;另有一些人常說一些傷害所愛的人的或所依賴的人的話,盡管實際上他們對這些人很友好,也并不想這么說,他們故意這么做,最大限度地傷害自己。受虐性格很明顯是病態(tài)的,是非理性的,但卻常以理性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受虐被冠于愛或者忠誠,自卑感常是實際缺點的表現,而受苦受難則完全是因為無法改變環(huán)境。
(二)施虐性格
施虐性格有三種類型, 它們之間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一是讓別人依賴自己, 有絕對無限的權力統(tǒng)治別人, 將別人當自己手中的工具使用, 將別人視為“陶工手中的泥土”; 二是不斷是以絕對方式統(tǒng)治別人, 而且還要剝削、利用、偷竊、蠶食別人, 把別人吸凈榨干, 不僅包括別人的物質, 而且還包括別人的情感與智慧之類的精神方面包;三是希望使別人受折磨,或者看別人受折磨。這種折磨可能是肉體上的,但多數是精神上的折磨。其目的是主動傷害、羞辱別人,讓別人難堪,要看別人狼狽不堪的窘相。施虐的原因通常是不明顯的,有時較理性化。人們常用對別人的過分友善、過分關心來掩蓋施虐性格。比如有的家長經常打孩子,邊打還邊說打孩子是對孩子好,打孩子就是痛愛孩子;再比如有的人常說,“我已經為你付出了很多,現在我有權力從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一切”;還有的說,“我已經受到別人的傷害,我想傷害別人,這不過是以牙還牙?!?/p>
(三)破壞性格
施虐的目的是吞并對方,而破壞的目的則是除掉對方,施虐者欲借統(tǒng)治他人來增大自己的力量,而破壞則要消滅所有的外在威脅。破壞的根源是難于忍受個人的為力或者孤獨狀態(tài)。這里說的破壞并不是為保護自己的生命和尊嚴不受侵犯的反擊性的破壞, 而是一種時時盤桓在人心中的一種破壞性格,是一種伺機而發(fā)的破壞性格。破壞沖動是人體內的一種激情,是一種被壓抑了的生命能量,宏觀世界總能找到發(fā)泄的對象。如果因種種原因而把別人當作發(fā)泄的對象,他自己就很容易成為破壞的對象。如果這種破壞的沖動達到非常顯著的程度,常會導致生理疾病,甚至自殺。比如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 最容易通過砸爛自己的東西甚至自殺來發(fā)泄自己。
(四)趨同性格
趨同性格就是為了克服自己不重要的感覺,放棄自己人格的完整性,承襲他所在社會所賦予他的那種人格,從而變得和其他人一樣。這樣使得自己與外在社會的矛盾消失,便不再感到孤獨和焦慮。弗洛姆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了人們不表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已經習慣虛偽的做法,他們的語言和行動并不表示他們的初衷。其中一個就是詢問天氣情況的個子:我們在外面想知道當地的天氣情況,如果我們去問一位輕的小伙的話,那么他會根據天氣預報來告訴我們當地的天氣情況,他說的天氣情況準確不誤,但那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重復另外某個權威的觀點——天氣預報。如果去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時,經驗豐富老者會憑借他的經驗告訴我們關于當地天氣情況,也許他說的和天氣預報的不一樣,但那是他真實的想法,是他自己的觀點,是他自己思想的結果,他告訴我們結果,也告訴我們理由。弗洛姆引用這個例子的關鍵不在于思想是什么,而在于人們是如何思想。積極主動思想得到的思想總是新的,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原創(chuàng)并不一定非得是別人以前沒有想到過的,而總是指思想的人用思維做工具,去發(fā)現外面的世界或者自己內心世界的新東西。弗洛姆還引用這樣的一個例子:問孩子是否想天天上學,他們回答:“當然是”。這個回答是真的嗎?很多時候這肯定不是真心的回答。孩子可能想經常去上學,但孩子也常想出去玩或者做點別的事,而不愿天天上學。如果孩子覺得“想天天去上學”,他可能壓抑了對學校生活的厭倦之情,他覺得大人期望他天天去上學,這種壓力很大,足以淹沒他有時上學是出于無奈的想法。責任感的壓力太大,足以讓他覺得別人期望他所做的,就是他自己的所欲的。這個例子反映了人的真正愿望受到壓抑,而不得不以某種方式接納別人的愿望,但又似乎是自己的愿望,可以說偽愿望取代了原始愿望,最終導致偽自我取代原始自我。喪失自我,偽自我取而代之,這就把個人置于一種極不安全的狀態(tài)之中。
三、 積極自由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弗洛姆認為,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人的真正的出路在于從消極自由升為積極自由的狀態(tài)。積極自由的狀態(tài)意味著自我的實現,意味著人的個性和潛能的發(fā)揮。這些潛能人人都有,只有在表達出事時才成為真正的,換句話說,積極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發(fā)活動。自發(fā)活動不是強制性活動,也不是機器人的活動,而是自我的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3)P184 自發(fā)活動是一種克服恐懼孤獨的方法,同時人也用不著犧牲自我的完整性。 它肯定自我的個性,同時又把自我與人及自然聯為一體。人的自發(fā)活動在更高的基礎上解決了自由與生俱來的根本矛盾——個性的誕生與孤獨之痛苦。(4)P186-187 這種安全是人自發(fā)活動得到的,只要自發(fā)活動不息,安全便永遠存在。
四、 弗洛姆自由觀的意義及缺陷
(一)弗洛姆自由觀的意義
弗洛姆在分析自由觀時,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對人的主體性的忽視,阻礙人的潛能和自主性。他認為人之所以處于自由的困境中其主要原因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壓抑,尤其是人格的壓抑。所以釋放壓抑激發(fā)潛能,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實現自我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弗洛姆這一思想啟發(fā)我們追求健康人格,促使著我們不斷奮斗,為了獲得完整的人格獨立而努力,并且在實現人格獨立的過程中人也在不斷實現自我價值。
(二)弗洛姆自由觀的缺陷
弗洛姆對逃避自由機制的分析以及對積極自由的設想,包含著對社會現實中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現象的揭露與否定,弘揚了人的健康個性,肯定人的健康價值等合理性因素。但弗洛姆所設想的積極自由從根本上說還是沒有脫離現代西方非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發(fā)展的軌跡,他對這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分析更多地著眼于人的精神分析,即強調兒童期的影響,強調壓抑的作用,用病態(tài)的觀點來看待人性,而忽視了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人性的影響的分析。
參考文獻:
[1][美] 埃里希﹒弗羅姆著,劉林海譯,《逃避自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2]陶祥鳳,《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批判理論及當代啟示》,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3]劉雅楠,《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機制的解析及當代價值》,哈爾賓理工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12年3月
[4]劉彩玲,《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當代啟示》,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3月;
[5]劉寧,《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及其反思》,《社科縱橫》,2011年3月;
[6]王延芳,《弗洛姆對“逃避自由”的批判與借鑒意義》,《理論學刊》,第6期,2009年6月;
[7]張和平,《試論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說》,《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2期,2005年3月;
[8]田新元,《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剖析》,《湖南第一師范學報》,第7卷第4期,2007年12月;
[9]胡懷利,《論弗洛姆的自由觀》,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6年4月;
[10]郭永玉,《“逃避自由說”的文本解讀》,《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 卷第5期,199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