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理解是在日常交際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復雜的大腦思維互動過程。聽音者不但要運用到語言知識如詞匯、語音等還需要借助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的圖式知識對信息進行進一步地加工處理。建立圖式概念,發(fā)現(xiàn)圖式并運用圖式輔助聽力理解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會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圖式理論 大學英語 聽力
一、實驗研究方法
來自沈陽工程學院2014級兩個能動學院一級起點班共160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實驗。在項目研究之前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實驗前測試,在確定兩個個班無顯著性差別的基礎上,把2014級能動一級一班設為實驗班,2014級能動一級2班設為對照班,進行對比實驗教學,對比實驗教學根據(jù)圖式理論將英語視聽說技能培訓與閱讀技能培訓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當前英語教學中融多種技能為一體的整體性教學原則。先以泛讀閱讀素材作為視聽說的導入,在理解環(huán)節(jié)上,遵循由總體理解向細節(jié)理解過渡;用多種手段輔助主題引入。學習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交互活動,既分享教師指導下由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參與信息的反饋、評價與補充和完善活動,充分體現(xiàn)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對照班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授課。
二、實驗過程及研究結果分析
(一) 實驗前測試結果比較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真實、客觀、有效,在實驗前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實驗前測試, 測試題采用大學英語新四級考試聽力真題,包括短對話、長對話、篇章聽力理解以及聽力填空四大部分,滿分35分。選擇真題是由于真題的研究價值高,可參考性強。另外,大學英語新四級考試是檢驗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測驗后我們對測試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學生在實驗前具備相似的語言運用能力,未存在明顯差異。
(二) 基于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泛課”教學新模式
將兩學時的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一分為二,即用前一個學時的時間來閱讀與聽力主題關聯(lián)的素材。目前,聽力教材中的視聽材料很豐富,涉及文化、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地理、風俗習慣、生活等各個領域。聽力材料也涉及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話語,如學生和老師,雇主與雇員,父母和子女、同學或朋友之間、職員和顧客等。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教學中向學生提示圖式類型,向學生介紹該圖式的特征、過程,使得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理解機制。而后用一個學時的時間進行相關聽力練習;布置學生課后進一步有意識地做聽解練習,力求使學生聽力理解過程中的語篇概念從無意識狀態(tài)到有意識地辨聽,最后理解語篇傳達的信息。
(三)教學實驗后測試結果
在聽力對比實驗教學中,實驗班采用“聽泛課”的聽力課堂教學模式,普通班采用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教學模式。項目組成員以兩人為一組,不定時、不定期地深入這兩種類型的聽力課堂,觀察、了解、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課后反饋。以每個學期的聽力期末考試成績以及大學英語四級成績?yōu)橐罁?jù),對比實驗班和普通班的聽力成績。并參照實驗前測試成績,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成對樣本t測驗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jù)獨立樣本t測試結果不難看出,開展了大學英語“聽泛課”教學新模式的實驗班成績上升幅度較大,他們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以及大學英語期末測試中的聽力測試成績從前測的平均16.1765上升到了19.6169,而控制組的成績僅提高了0.9702分。
對樣本t測試結果顯示,控制組中存在顯著的組間差異。它的平均數(shù)為-3.4404,(t=-12.972)。Sig=0.000(p<0.05)。參加了教學實驗的學生們均取得了理想的聽力測試成績,聽力理解能力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而沿用傳統(tǒng)聽力教學模式授課的控制組學生進步水平比較緩慢。
三、結語
基于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泛課”教學新模式力求以一種新穎的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打破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教學模式。以聽力教學為重點、以泛讀教學為輔助、以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為目標。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對聽力和泛讀這兩種教學手段,將傳統(tǒng)的泛讀課中所涉及的圖式理論應用于聽力的篇章性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過程中,以泛讀課中的閱讀材料為載體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式的思維習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聽力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許俊.圖式理論與聽力教學[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2).
[2]楊慶華.基于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海外英語,2012, (06).
[3]韓銀燕.大學英語聽泛課(聽力+泛讀)教學新模式研[J].吉林省教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4]婁小星.元認知策略與大學英語聽力理解能力關系的實驗研究[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