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廣萍
【摘 要】要填補農村幼兒教育中的生成課程這一空缺,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充分利用區(qū)角,打破游戲與上課“井水不犯河水”的觀念,改變預設教學的上課習慣,把幼兒學習需要與興趣適時納入到課程中來,使農村幼教課程既有計劃性,又具有靈活性。提倡生成課程并不是對預設課程的否定,而是在反思基礎上的一種繼承和超越,使幼兒課程更加人性化,藝術化,更具開放性。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育;生成課程
所謂自發(fā)性生成課程是與幼兒特定環(huán)境相呼應而生成的課程,所謂“生成”,是教師在與兒童一起活動時,逐漸發(fā)現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激發(fā)每個孩子的潛力,使之不斷地生成發(fā)展和變化。目前生成課程已成為幼教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并普遍運用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填補農村幼兒教育在這方面的空缺,迫在眉睫。
一、教師樹立現代的兒童觀是形成生成課程的基礎
首先,尊重幼兒是教師與幼兒活動互動的立足?,F代的兒童觀要求我們要關心理解幼兒,關心不是問寒問暖的“關身”而是文化的關懷,心靈的關懷。教師要通過幼兒的種種表現,發(fā)現幼兒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幼兒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這些都是我們開展的活動,形成生成課程所必須考慮的。
其次,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幼兒在學習的速度上有快與慢的差別,卻沒有“優(yōu)”“劣”之分。我們不能因為他快就視他為“優(yōu)生”,因為他慢就視為“笨蛋”,要發(fā)現幼兒之間的差異,掌握每個幼兒發(fā)展的水平與學習的起點。
第三,要尊重幼兒的權力。幼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隱私、意愿。同時也在積極的探索世界,有能力理解事物的復雜性和深度。因此,教師應該是獨立個體的支持者、幫助者、傾聽者。
二、樹立廣義的課程觀是形成生成課程的前提
很多人認為課程是科目,是有計劃的活動和安排。農村幼兒教育與城市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藍天”、“綠地”、“山坡”、“雞場”,同樣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的熱愛。比如利用自然物“河水”引導幼兒思考“水從哪里來”、“水有什么好處”、“水有什么危害”。以“家鄉(xiāng)的石頭”為主題,引導幼兒觀察石頭的“顏色”、“形狀”、“硬度”有多少種,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并展開討論,以此開展主題活動,改變原來用大量的提問來啟發(fā)幼兒,讓他們跟著教師的思路轉的形式。因此,幼兒園課程要放棄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為每位幼兒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fā)展的機會,使我們的課程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開展,讓我們不僅注重預設課程、更注重生成課程,將幼兒一天的活動、環(huán)境、材料、教師自身都變成新的課程。
三、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是形成生成課程的關鍵
在幼兒教育改革異?;钴S的今天,教師的教育技能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在幼兒園一天的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預設課程制定計劃、設計活動、組織活動的能力,更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并有隨時調整計劃的能力使活動成為師幼共同探索新知識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應該充滿自然與和諧,充分創(chuàng)造與快樂。把教學的出發(fā)點轉移到幼兒身上,及時地發(fā)現和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有價值的主題內容、拓展主題網絡。例如:植樹節(jié)到了,教師通過讓小朋友自己動手給小樹澆水,教育小朋友愛護花草樹木。孩子們競相找來瓶子和小碗,有的給樹葉上灑水,有的往樹枝上倒水。如果在以前,教師往往會迫小及待地告訴幼兒應該把水澆在泥土里,但是現在教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們?yōu)槭裁磿@樣,這說明什么?有沒有價值?因此,教師抓住時機與幼兒開展討論:“你知道樹是怎么喝水的嗎?”“樹是用葉子喝水的。”“樹是用樹枝喝水的……”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孩子們終于發(fā)現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樹枝是輸送水份的通道,葉子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長需要的養(yǎng)份。
四、提供適宜的材料,豐富活動區(qū)的內容是形成生成課的保證
活動區(qū)的引入,改變了單調的集體上課形式。為幼兒提供了自己選擇的空間,也提供了自由操作、自由想象、相互合作的條件。農村幼兒園由于種種原因,區(qū)角活動相對滯后,部分幼兒園雖設有區(qū)角,但沒有被真正利用,有的則沒有設活動區(qū)。因此,我們在不斷加強預設課程的同時,還要調整課程模式。使活動區(qū)豐富起來,不僅要注重投放材料的幾個原則,更要因地制宜,在活動空間比較有限的條件下,設置活動區(qū)應盡量注重“質”而稍忽略“量”,有效地利用空間,使每個活動區(qū)有相對寬松的活動范圍。如將語言區(qū)、計算區(qū)、益智區(qū)合并為一個區(qū),讓資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同時,區(qū)角少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交往水平,會有益于形成生成課程。另外,由于農村幼兒園經濟條件較差,我們就要在材料的利用上注重經濟性,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廣開渠道,提倡廢舊材料的利用。
參考文獻:
[1]梁龍芳.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個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薛建男.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3]邢利婭,白星瑞.建國后我國學前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演變[J].學前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