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分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詞乃至豪放詞的代表作,作品寫于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對于這首詞的教學,應在徹底、清晰、明確地理解、掌握作品本身的基礎上做到知人論世,并結合朗讀、背誦深刻體味詩歌的感情內容,這也是古典詩詞以及精短散文學習的必然要求。此首詞內容雖較為短小,但其語言藝術和情感的表達方式可堪稱詞中之經典。其遣詞造句及鋪敘描寫特別富于表現力的地方、言外之意最豐富的地方、感情最豐富最強烈的地方,均須認真挖掘,細細品味,欣賞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及作者的情感與創(chuàng)意,分析作品的風格與寫作手法,獲得相應的啟迪和感悟。這首詞借詠史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與壯志難酬的憤懣,胸襟豪放開闊。上闕側重寫景,從眼前見到的赤壁江景,聯想到古代特別是三國時代的英雄豪杰。下片側重抒情,再現周瑜的形象并且贊美他的功業(yè),引出自己功名無望、壯志難酬的感慨,轉而以曠達的心態(tài)看待歷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脫。在立意、作法、選材上也極具典型性。詩詞鑒賞教學的切入方式很多,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還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內涵,觸摸到文字背后鮮活的靈魂。在此之前,學生已學過《赤壁賦》,對這首詞的背景并不陌生,對蘇軾的生活背景、人生經歷以及其它詞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課的教學,試圖于完成教學要求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知人論事的作品品讀方法。
【教學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教學過程分析】
師:我們先來看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題目中我們可以讀出哪些內容?
生:念奴嬌是詞牌名,赤壁是所寫的內容,懷古代表了詞是一首懷古詞。
師:回答的非常準確。詞的體裁是一首懷古詞。懷古詞的特點往往不在于單純地說古跡說古事,說古人,而在于借古諷今,借古抒懷,就像我們煎中藥的“藥引子”來引出今日之情。因此,我們在品讀這類詩詞時,要做到明古曉今,更重的是知人。
師:說到知人,蘇軾是我非常欣賞的文人。有人說他是2000年來,中國文學史成就最高的人之一。你看并且我和蘇子都姓蘇,八百年前是一家,所以讀他的作品,更能感同身受。我昨天做課件時,即興墨出了這首詞,也想在這里朗讀一下,抒發(fā)我激動的心情。
師:老師所寫的和課本有沒有出入?
生:有。大江東流應是大江東去。
師:去、流有什么區(qū)別?
生:音韻上講,去、盡、物是去聲,流逝二聲陽平,不押韻。
生:去顯得更加有力度,學出了長江之水的洶涌奔騰。一去不復返的雄壯氣勢。這里除了寫長江之水的一去不復返,還暗含了時光如流水一般一直流去,千古風流人物也隨著似水年華消逝在洪流之中。
師:可以說,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再找一找上片中還有沒有展現赤壁雄奇壯闊的語句?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
師:為何在這首詞中蘇軾要突出赤壁雄壯、險峻的特點,描寫赤壁雄起壯麗的景色有哪些作用?
生:烘托當年赤壁鏖戰(zhàn)、火燒曹營的場面。還可以烘托下片所寫周瑜的英雄形象。
師:還有什么不同嗎?
生:小喬初嫁了。
師:《三國志》中記載“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周瑜和小喬結婚是在建安三年,而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為何這里還用初嫁呢?
生:是為了突出周瑜的雄姿英發(fā)、文武全才、剛柔并濟。
師:談到周瑜,那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里寫的是周瑜,而不是騎馬射虎的孫權,巧借東風的諸葛亮,也不是橫槊賦詩的曹操?
生:周瑜是風流人物,有兒女情長。
生:他們的出身相似,都是人臣,有可比之處。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我們可以來對照著看一下兩個人各方面的差別。
(PPT)
周瑜蘇軾
建功年齡34歲47歲
職務東吳都督團練副使(虛職)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未酬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fā)
生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師:那周瑜與自己比較,抒發(fā)了對周瑜的贊揚之情和對自己的慨嘆。
下片中還有沒有對周瑜的贊美語句?
生: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師:很好。怎么表現的呢?
生:談笑間和檣櫓灰飛煙滅形成對比。表現了周瑜的有勇有謀、泰然自若。
師:分析的很到位。好,我們再來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小組討論)
生:積極的,表達了一種豁達、灑脫的情感,寄情山水之間,以求自解。
師:品讀詩歌講求知人論世,我們不妨從蘇軾的經歷和記錄他心路歷程的作品中找找答案。
北邊被貶黃州,住在安國寺,隨僧人蔬食,與僧侶交往,追求佛理,佛教思想是他心情真正的安寧下來,佛教禪宗倡導隨緣任遠,超脫無礙的人生哲學影響。
還要問:蘇軾的身心皆空是不是真正的空,他真正在山水間得到了釋懷嗎?
生:沒有。
師:我們在蘇軾的作品中找找答案。《江城子·密州出獵》表達了他強國抗敵的主張和報效朝廷的壯志。被貶黃州舍藥救民,被貶瓊州,傳播文明,使當地聽到了朗朗書聲。這又是儒家思想在蘇軾身上的體現。
師:所以我們可以說蘇軾會感嘆自己的壯志未酬,但蘇軾畢竟是蘇軾,在消沉中他能夠發(fā)出人生如夢,不必過于執(zhí)著的感嘆,能夠灑脫的將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
【教學反思】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當然很多。但是,觀其大略,無外乎朗讀、講解、分析,就詞論詞。在總結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這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選取了知人論世的詩詞教學方法,意在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感受蘇軾詞的豪邁、奔放風格,體會詞人壯志滿懷卻無處可酬的情懷。
隨著《三國演義》片頭曲的響起,我們很快進入肅穆悲壯的情景氛圍中,這為整節(jié)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將學生帶入蘇詞的情景氛圍之中了。
可是,由于這節(jié)課注重從總體上把握詞人的豪邁風格和壯志情懷,使得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設置上偏難,學生不容易理解蘇軾那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一時期中國文人普遍的價值取向;而我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上,急功近利,急于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預想的相符,這樣使得一些學生本來完全可以自己討論得出答案的問題,而變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說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這是很值得我反思的一點。
參考文獻:
[1]葉金《“故國神游”辨》,《學術研究》1980年第3期;
[2]張志岳《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文藝百家》1979年第1期;
[3]陳邇冬《蘇東坡<大江東去>》,《文學知識》1959年12月號;
[4]蘇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補充注釋》,《廣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作者簡介:
蘇珊(1986.12~),女,籍貫:河北保定,學歷:碩士,任教學校:浙江金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