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黃炎培在《實用主義教育法》第七章指出:德育的要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并用于指導行為實踐。就實用教育的觀點來看,德育應當以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為主。若為德育設立專門學科,那么教授的范圍就僅限于德育教科書的內(nèi)容,而在其他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好的德育內(nèi)容就會被忽略,德育就會脫離實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教師應當處處留心,收集好的教育素材,將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滲透到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
一、德育融入各科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在實行國家規(guī)劃的課程中,強調(diào)德育滲透。語文、閱讀等學科能夠充分發(fā)揮人文學科的優(yōu)勢,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育;數(shù)學、自然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通過中國和世界科技發(fā)明與發(fā)展的典型事例,能夠使學生在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等方面受到教育;音、體、美等學科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磨煉學生意志品質(zhì),培養(yǎng)他們團結(jié)協(xié)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二、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德育的具體方法
1.在討論互動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要捕捉最佳滲透時機,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如學習《馬說》一課,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我向?qū)W生提了三個問題。首先我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又問:“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么辦?”同學們陷入了沉思,接著同學們小聲議論起來。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xiàn)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積極地學習和生活?!彼挠^點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認可。雖然課堂時間有限,只找了個別同學來回答,但每位同學都對這個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教師可利用這些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生活。
2.運用背景資料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fā)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nèi)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形象、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蘊含在豐富的表達形式當中。因此,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導入品德教育,教師進行適當?shù)谋尘敖榻B就顯得尤為重要。如,筆者在講授《陋室銘》時向?qū)W生們介紹:作者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的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知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guī)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焙椭葜h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算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并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diào)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他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柳公權(quán)刻于石碑上,立在門前。
從這段背景介紹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品質(zhì),當面對不公正待遇的時候,要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堅持內(nèi)心的追求,不能自甘墮落。
3.挖準教材的“亮點”
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在學生的心靈播下健康的種子,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挖準教材中的德育“亮點”。選入語文課本的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就內(nèi)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風土人情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學生通過體會文中真摯的父子情,認識到親情的可貴;通過學習《皇帝的新裝》,學生認識到文中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丑惡的本質(zhì)是荒唐的,要無私無畏,敢于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講授冰心的《小桔燈》時,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頹廢??梢?,只有挖準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4.反復誦讀關鍵詞句,深化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教師帶領學生抓住課文的關鍵字、關鍵詞、關鍵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如在《石榴》中,可抓住“夏日的心臟”這一表達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文中對董宣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理解董宣不畏權(quán)貴、秉公執(zhí)法的精神。對于閃爍著哲思光芒的句子,教師應圍繞課文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如,講解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時,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還要要求學生理解和背誦經(jīng)典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苯處熆山璐斯膭顚W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5.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實施語文德育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水平,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讀物,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于言情類小說的現(xiàn)象,筆者組織學生認真學習相關文藝理論,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背景;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jié)的情況,教師應引導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吸取有益的社會經(jīng)驗。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奮斗艱苦的精神。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三、德育融入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學科教學滲透式是學校德育中踐行實用教育最重要的措施,要遵循以下原則:
1.自然性原則
這是指開展道德教育是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而非專門抽時間組織的教育活動。滲透教育的內(nèi)容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巧妙融入,不牽強附會。
2.適度性原則
這是指滲透教育要選準結(jié)合點,內(nèi)容具體恰當,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不任意拔高或降低教育要求。
3.適時性原則
這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碰到偶發(fā)事件或教學軼事(如學生的特別感悟與獨到體會)時,要善于巧妙地將其作為一種資源,及時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事例作為教育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道德教育。
4.多樣性原則
如果說上述三種原則主要是針對教育時機的,那么多樣性原則則是針對教育內(nèi)容和形式的。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學生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應是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
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德育滲透教育意識,要把滲透德育教育作為長期的教育教學任務,著力探索并形成“培養(yǎng)精神和滋養(yǎng)生命的教育教學策略”。只有樹立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識,才能把實用教育的理論真正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文道統(tǒng)一”,使德育教育真正進入一切教育教學互動之中,做到德育無痕化,達到春風化雨之效?!?/p>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