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娜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無師自通”。讀,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和好經驗?!耙宰x為本”在語文教學中也已為大家所共識。作為生澀難懂的文言文,讀,則顯得更為重要,熟讀和背誦能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古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達習慣深入了解、逐漸掌握,文章的主題也能深刻領會。
一、初讀——循序漸進,奠定基礎
文言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讀順了,才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初步領悟文本內涵,為進一步探究、賞析文言文奠定基礎。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三種方式的讀以循序漸進地達到這一目標:
(一)自讀——準字音
初中孩子已有了較強的預習能力,也有了較高的閱讀經歷,因此,可以讓學生先根據要求自讀,努力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如文言文學習之初,課前我會出示明確的自讀要求:
1.輕聲讀,讀準字音,放慢速度;
2.沒有把握的字要借助工具書,把它讀準;
3.不讀破句,可以像誦讀故事那樣抑揚頓挫、搖頭晃腦地讀,也可以試著在句子中用“/”劃劃停頓點。
4.對照注釋,猜猜、想想故事的內容。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篇目占三分之一的數量,雖然小學已經涉及,但畢竟只有4篇簡短的材料,所以進入初中有必要細化自讀要求,這樣既讓學生明確文言文與現代文學習方式的不同,重視文言文學習,也便于學生自我學習。
(二)聽讀——明句讀
經過初讀,學生基本能正確讀字音,但是卻不一定能正確斷句與停頓。課堂上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暴露學生讀后的問題,針對問題引導,讓學生在傾聽其他同學的朗讀和老師的范讀中辨別正誤,從而明白正確的句讀,自然地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
1.學生不同讀法比較:如檢查蒲松齡《狼》自讀時,出現“其一犬/坐于前”和“其一/犬坐于前”的不同讀法,讓學生說出理由,請大家辨別,最后在了解句意中明確正確的讀法:“犬”修飾“坐”,“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樣坐在那里”。
2.和老師范讀比較:有時候全班同學都沒有讀正確,就可以老師范讀,請學生比較,猜測老師之所以這樣讀的原因,從而正確停頓。
3.相同讀法原因比較:有一些大家都沒讀錯的句子卻含著句讀的規(guī)律,如:“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蔽易寣W生去掉標點讀這句話,然后發(fā)現停頓的理由,最后總結句讀的方法:古文和現代文一樣,名詞常常作為句子的主語,我們可以找名詞來正確停頓。
(三)通讀——揣文意
通讀是學文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自讀、聽教師范讀、跟讀后,要采用不同的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反復朗讀,變換著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讀出內容。
可以把文章排版成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古書寫法讀,可以把字體變成繁體字讀;可以變化字體背景,如以竹簡的形式呈現文字,寫在信箋紙上等;可以用行書、楷書、草書等方式展示;還可以有標點地讀,去掉標點讀。
通過不同的形式變換著讀,不僅增加了讀的數量,增添了讀的情趣,還滲透了古漢語文化,可謂一舉多得。學生讀著讀著,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樂趣,也讀懂了大概的意思。
二、精讀——巧變讀法,會言得意
前面因為有了初讀的鋪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在逐漸深入,但還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內涵。因此,還需對文本深入地讀,領會語言,感悟思想。
(一)對讀——促理解
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文差別較大,部分古今字義改變較多,文化背景距今較遠,因此有的課文初讀完后,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疏通句子,理解內容。
1.文白對讀,粗知大意
“文白對讀”就是在學生讀順課文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覺得最難理解句子,交流疏通。然后教師讀這些句子的白話翻譯,學生讀相應的文言課文。最后學生整篇翻譯,以此知曉大意。
2.比較對讀,理解難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如:倒裝、省略、古今異義、通假字、使動用法、名詞做狀語等等,正確認識這些語言現象對全文的理解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我們可以聯系舊知或者比較對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
(二)誦讀——悟情意
何為誦讀?清代曾國藩曾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娬b讀是品味作品情趣和神韻的有效手段。
1.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每一則文言文,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誦讀是幫助我們加深理解體會作者感情的最好方法。不同的文章誦讀的重點不一樣。敘事性散文,表現情感的部分往往在結尾議論的句子,這些句子適合誦讀,而敘述事件的部分適合用講述語氣;政論性散文整篇利于誦讀;銘、說文體的文章體現這些文體特點的部分要重點誦讀。
2.品評誦讀,領悟文境
初中文言文教材內容主題性明顯,有展現古人高尚思想的山水游記、勤學探究品德修養(yǎng)篇,如《山市》《送東陽馬生序》《愛蓮說》等,有繼承中華古典文化的人物傳記、寓言故事、坊間技藝篇,如《塞翁失馬》《口技》《五柳先生傳》等,還有還原古人生活風貌的生活樂趣、機智善戰(zhàn)、勸君治國篇,如《童趣》《曹劌論戰(zhàn)》《公輸》等,這些文章都是古典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深厚道理。誦讀可以使學生明白文中所蘊涵的道理,讓學生在讀中辨理而正言,通理而明行。
(三)背讀——厚底蘊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事訓練語感,獲得語感應走熟讀成誦的路子?!蓖瑯?,對文言文也是如此?!缎抡n標(2011)》要求“背誦古詩文61篇”,可見背誦不但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學習文言文的目標。初中文言文音韻和諧,文質兼美,反復誦讀不僅能幫助體會文言文特有的音韻,更能促進學生體會情感,積淀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1.課內背誦,掌握方法
課內文言文的背誦,我們通??梢酝ㄟ^表演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熟讀”深知后,運用一些方法盡快達到“成誦”的目的。
2.課外背誦,增加積淀
新課標規(guī)定背誦的61篇古詩文,不僅有課內的,更有課外的。所以還要運用課內習得的背誦方法,每學期適當拓展背誦課外的文言文經典篇目。
總之,圍繞一個“讀”字,歷經初讀環(huán)節(jié)中的“自讀—聽讀—通讀”,在精讀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對讀、誦讀、背讀”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讀出內容、悟得其境、動之其情、豐富底蘊,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qū)良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