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胤杰
【摘要】:當前我國在大力地加強法治社會的建設,這一點從“四個全面”中可以體現(xiàn),強調要為戰(zhàn)略布局提供法治保障。當代法治建設應當包含立法、司法、執(zhí)法與守法四個方面,都需要不斷加強。立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學研究與立法的進步,能夠推動社會公正公平和文明的進步。因而,立法與法學要結合時代要求和國家法治建設實際,承擔法治建設的使命。
【關鍵詞】:法治社會;立法與法學;使命
十八大之后的中國共產黨,更加強調社會和國家的法治,也提出了“四個全面”,其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全面依法治國,這就將法治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層面,也為法學學科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這樣的當前時代背景下,立法和法學學科都毋庸置疑地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和我國立法目標,承擔起自身所賦予的時代使命,推動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我國的法治體系才能夠更加的完善。
一、當代法治建設賦予時代使命
法治不同于人治,法治要求人遵循法律、依照法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我們看到不僅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繼續(xù)完善法治、加強立法,也看到社會主義國家也在改善法治,強調司法建設。法治應當是現(xiàn)代全球多數(shù)國家治理國家的方式。規(guī)避人治的弊端,加強法治,捍衛(wèi)公民的權利,維護公平正義,實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我國當前法治建設不懈追求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我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我國的立法機關,也就是人大和其常委會要行使立法職權,加強立法、科學立法,制定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要做到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做到科學立法,使法律能夠反映時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反映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的各種利益,更好協(xié)調各方關系。充分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五位一體”建設。立法的重要性得到凸顯,國家法治建設的需要對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時,法學作為一門與法律相關的專業(yè)學科,在法治建設中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不僅為國家的法治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培養(yǎng)了合格的法學人才隊伍,也宣傳了法學教育并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時代和國家社會發(fā)展對立法和法學提出了要求,這一切都要求加強立法和法學學科建設,承擔立法和法學的時代使命。關于這一點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
立法和法學離不開國家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我們知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論的觀點來進行立法和推動法學的發(fā)展進步,立法和法學的使命要始終緊密地與時代相結合。
立法要服務于國家意志和利益的需要,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捍衛(wèi)社會公平正義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法律作為社會底線,是保障和維護社會安全的重要武器。
法學作為一門與法律相關的學科,在時代和國家賦予的使命面前要完善自身的學科建設,為法治建設提供理論與人才隊伍培養(yǎng)的支持。
二、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立法與法學各有自己的當代使命,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都是在于完成法治建設的目標。德國學者弗里德里?!た枴ゑT·薩維尼在《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中為立法和法學的使命做了具體的闡述。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很多觀點。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當代”,立法必須要建立在時代社會發(fā)展的語境下,建立在民族與國家的實踐特色之下。本質上法律是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的。那么立法和法學也要從這一點出發(fā)。具體來講,我們要從立法和法學兩個角度來具體闡述其使命。
(一)立法的當代使命
法治是為了反對人治,為了反對社會的不公平正義,那么毫無疑問,立法的使命首先肯定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捍衛(wèi)公民的平等權利和利益。立法要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立法要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要反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這樣才能使法律成為良法,才能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立法要反映時代和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社會的進步,社會關系的變化,都需要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要結合社會實際,科學立法,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法律根本上還是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產物,如果脫離了社會發(fā)展的實際,也就不能稱之為法律了。
立法的一大當代使命還在于完善國家的法律體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實現(xiàn)真正的法治社會,從而為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法律保障。
立法還要規(guī)范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行為,從而完成建設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的使命。規(guī)范政府行為,按照法律行事,不僅能夠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而且能夠捍衛(wèi)人民民主。
(二)法學的時代使命
作為法律相關的專門學科,法學也同樣承擔著重要的時代使命。
首先,要探索適合我國社會秩序的法律準則。我國從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以來,一直也在不斷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實際的法律體系,其中有挫折也有進步。今天我們已經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xiàn)社會的法治。法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法學承擔著這樣的時代重任,依舊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支持,努力探索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需要的法律體系。作為智囊,法學是法治的理論團隊,學界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實際的理論來推動法治建設的極大進步。
其次,法學還同樣承擔著批判的時代使命。法治的進步不僅需要國家的立法進步,更需要法學學界的批判推動。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收容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的廢除更改,都是在許多學者的批判呼吁下進行的,這也不斷推動著法治的進步。法學的批判可以推動社會正義,不斷完善社會的法治體系。這一使命對于社會的意義是重大的。
最后,法學是一門專業(yè)的學科,它也要培養(yǎng)法學人才、傳承法學教育。法治的進步離不開人才的培養(yǎng)。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于一個國家的法治事業(yè)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培養(yǎng)專業(yè)、敬業(yè)的合格人才,法治才有所捍衛(wèi)。那么培養(yǎng)法律人才也要結合實際。首先,法律人才要具備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的職業(yè)精神,捍衛(wèi)法律尊嚴;再者,其要適應我國當前的司法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要為我國的立法、司法、執(zhí)法和法律監(jiān)督服務,培養(yǎng)適應我國法院、人大立法和檢察院工作的人才隊伍;此外,要探索不同方式不斷提高我國公民的整體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這也是法學教育的一大重要使命,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社會矛盾沖突逐漸增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對于解決社會矛盾十分必要;最后,要積極開展法學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的進步。
總的來說,立法是法治時代國家的重要大事,法學也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國家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對法學和立法建設提出了要求,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和立法與法學學科的本身特點,承擔起自身的使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立法的進步、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同時,它也能夠更好地捍衛(wèi)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各方的利益,化解社會矛盾和推動國家法制化發(fā)展。此外,這也是推動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一步。立法和法學承擔著得重大使命,關乎著人民的利益,也關乎著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吳寶琴.淺析中國當代法學的使命[J].魅力中國,2010(13).
[2]高一飛.論我國新聞立法的使命[J].新聞知識,2008(9).
[3]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