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學山
摘要:中美兩國的高等教育向來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筆者體會了美國高校的教學氛圍,分析了美國高校的課堂教學特點,從中得到幾點感悟并有甄別地在國內(nèi)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有助于取長補短,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方式。
關鍵詞:美國高校;課堂教學;教學方式;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7-0099-02
前言
中美教育一直是備受人們關注的話題,特別是高校的教學方式方法,早就聽說美國大學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靈活,非常個性化[1]。而我國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非常不適應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剝奪了學生想問題的權利,扼殺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2]。筆者2012-2013年間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做訪問學者期間,參加了該校多門本科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體驗了美國高校的學習氛圍,認真觀察和思考了其本科教學的方式方法并進行了分析,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回國后也借鑒了一些做法,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應用。
一、美國高校的學術氛圍
美國高校內(nèi)的學術氛圍,主要體現(xiàn)在:
1.資源豐富,氛圍濃郁。學校圖書館館藏書目較多,電子圖書館海量資源可以免費查閱。在非假日期間,各種報告會、講座、講演幾乎天天都有,學生可通過導師電子郵件、學院網(wǎng)站、海報等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并根據(jù)自己興趣選擇參加。在學校食堂,很多學生會帶著筆記本電腦,在吃飯的同時學習,很多是幾個人一個小組在一起討論作業(yè)或所研究的題目。即便是教授在周末組織的party,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討論很多與學術有關的話題。由此可見,美國學生的知識來源,并不局限于課堂,只要想虛心學習求教,找參考資料和進行相互交流學習是非常方便快捷的。
2.學術會議及報告眾多。高校的學術交流活動非常頻繁,有時是一些領域的精英做的報告,有些是對求職者學術水平作評價時求職者所做的報告。美國人基本沒有午休的習慣,所以很多小型的討論會也會利用中午的時間開展。大多教授都是根據(jù)自己興趣做學問,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會樂在其中,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參加學術會議時,他們會比較專注自己的研究領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并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其他人。會議不注重形式,只注重效果,因此討論的議題會比較集中。
3.民主平等,鼓勵交流。在美國可以感受到,在學術交流時,教授、領導與學生都是平等的,教授進行的是鼓勵性科研指導。有意思的是,作報告時,主講人大多會準備咖啡點心,以表示對與會成員參加報告的感激,與會者可以邊吃邊聽,氣氛非常和緩,會場更多地是有關學術問題的討論;在很多的聚會、開會或是聚餐時,都會準備名字標簽(nametag),每人寫上自己的名字、單位等信息后貼在或掛在胸前,此舉方便所有人之間的互相交流,也可以很快地找到你感興趣的人士進行交流。
二、美國高校教學體會
從美國的高校教學中可以體會到,美國教師更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去提煉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客觀分析、實地觀察與研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做實證的調(diào)查研究。他們普遍認為:假如教師教會學生推理和動手作研究,那么學生的一生中都會尋求到他們?nèi)魏螘r候所需要的任何知識[3]。通過對美國高校多門本科課程的學習,筆者有如下幾方面的體會:
1.注重質(zhì)量和效率。新學期期初,學生可以從校園網(wǎng)上查到全部課程安排的日程表,其內(nèi)容精細到上課的具體章節(jié)、內(nèi)容和課堂時間的分配。單就日程表的這一項,老師就必須認真?zhèn)湔n,做好時間規(guī)劃。在這樣的模式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提前學習,課堂上所要做的是深化課程知識,幫助學生(或者部分學生)解決疑惑的那部分[4]。當然也有助于學生自主選擇跳過已經(jīng)掌握的內(nèi)容。
2.教學網(wǎng)站作用突出。老師課前提供與課程相關的背景材料、教師的講義和課件、課后布置作業(yè)等都通過網(wǎng)絡按照教學進度和需要及時發(fā)布,課后的作業(yè)一般為每周一次,一般預留的完成作業(yè)時間是一周,在這一周內(nèi)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完成作業(yè)的時間和進度,但必須在規(guī)定的截止時間前完成作業(yè),并通過網(wǎng)絡自主提交,一旦過了截止時間,網(wǎng)站就會關閉,到時想提交作業(yè)也交不了了。因此對于課程選擇較多的學生,課后作業(yè)任務還是很重的。
3.同一門課多人上。雖然這可能并不普遍,但我聽的一門課一周講課次數(shù)只有2次,其中一次課是校內(nèi)的主講教師上,而另一次課會由該老師邀請到的行業(yè)內(nèi)專家(校內(nèi)校外都有)來給學生上課,這些專家有的是政府部門的業(yè)務領導,有的是學校卓有成就的教授,而且每周請到的專家不同。通過這些專家的介紹及其與他們的交流,一方面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本課程相關的多位專家和學者,另一方面,通過專家們的介紹,對該門課程內(nèi)容在社會上的需求程度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樣的課堂交流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智力,在他們思維活躍、腦洞大開之余也提高了對課程的熱愛。
4.設置答疑課時和輔導老師。有一門課程設置的課堂講課時間是每周一次,約60個學生。答疑課程的時間也是每周二次,每次約30個學生。由主講教師到課上答疑或講解作業(yè)。此外,美國的大學每門課程都有一位輔導老師(TA),通常是任課教師的研究生,這樣交流更方便,輔導老師要隨堂聽課,及時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和學習狀態(tài),同時每周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答疑。輔導老師有明確的辦公時間(office hours),并將其寫在辦公室門口,便于學生答疑。通過答疑課程和輔導老師的答疑,學生的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也極易在師生討論中開闊視野、獲得啟迪。
5.結課匯報很普遍。幾乎每門課程都有結課匯報,一般在課程開始后不久,教師會結合本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和知識點,要求學生們進行期末結課匯報的準備。根據(jù)課程性質(zhì)不同,學生可以單獨或3到4人一組,圍繞課程設計題目和內(nèi)容,并開展分工合作,在將近課程結束的時候,各小組都要在課堂上做匯報(presentation),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到前面,每人介紹各自做的主要部分,一般10分鐘左右的匯報,并接受老師和同學的質(zhì)詢。通過準備和做匯報,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6.考試形式多樣??荚囀墙虒W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包括平時的作業(yè)、書面報告、結課匯報等,而且通常是每周的作業(yè)會有一個成績,該成績會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如果平時成績不夠理想,學生就知道要努力了。不同的教授會選擇不同的平時成績考核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開闊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有創(chuàng)見有個性,所以并不要求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3]。很多科目的期末考試采用半開卷形式,老師會允許學生帶一張手寫內(nèi)容的稿紙,學生在該紙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記下知識點,在考試時候參考。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在整理課程內(nèi)容的同時就是對該門課程最好的全面復習,自己歸納整理重點、難點,也提升了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
7.實踐教學活動豐富。有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課程也有實踐內(nèi)容,實踐地點通常是選在與課程內(nèi)容緊密結合的一些場所。如我選擇的一門水資源水環(huán)境的課程,老師帶領我們到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畔的河流中了解河流的水環(huán)境狀況、到魚類研究所去調(diào)查河流引水后魚類的變化情況、到農(nóng)場去參觀學習節(jié)水灌溉技術在核桃樹林的應用情況等。
8.學生評教機制全面。在每門課程的最后一節(jié),教師都會給每個學生發(fā)放一張學校(院)統(tǒng)一的評教卡,上面有對這門課程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的問卷,要求每個學生回答,然后有專門的教務人員回收該問卷,任課教師是看不到學生對他的評價的。我想這也是美國高校教師對教學都非常嚴肅認真的一種督促吧,如果學生的評價不好,授課教師的威望和公信力就會降低。
三、幾點應用
回國后,筆者一直想如何將在美國課堂教學中學到的好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應用到自身的教學之中。因此,在課堂上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比如一門專業(yè)課的考試,借鑒了美國的半開卷考試形式,要求學生在考試時可以帶一張自己手寫內(nèi)容的A4紙在考試時進行參考。這樣學生在準備這張紙時就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總結歸納,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設計的監(jiān)督考察通常是一些老師比較頭疼的問題,通常要求每個同學獨立完成,盡管每人的給定的初始條件和參數(shù)不同,但要分清哪些同學是認真做的,哪些同學是抄襲他人的,往往難以辨別。在我的一門課程設計中,我引入的學生匯報方式。在課程設計中期時,每人將自己的進度和存在問題進行闡述,我進行點評和解答;在課程設計結束時,每人做一個獨立的匯報,在通過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和他本人的回答,基本清楚他做的程度如何了。
四、結語
在美國課堂上得到的幾點啟發(fā)會逐漸融人到我的各項教學活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教學過程。筆者在美國呆的時間不長,有些理解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對美國高校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印象非常深刻。高校教學更應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開拓學生的視野。作為一個高校老師,借鑒并結合美國高校的教學特色,不斷分析和實踐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體會并總結各種方式的教學效果,研究和探索適合當下我國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專業(yè)知識夯實、思維動態(tài)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是我們每一位高校教師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小力.特色鮮明的美國大學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0,(03):43-45.
[2]馬萬華,喻岳青.目前大學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實際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00,(02):36-39.
[3]余祖晨.中美教學方法對比研究及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88-89.
[4]真虹.中美大學課堂教學比較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7,(02):106-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