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有彥
學生一生中要歷經數十年多渠道多內容的教育。但對于學生的前端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獨生子女在家庭成員的庇護下養(yǎng)成了不少壞習慣。在校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早已是不可忽視的課題。學校大隊部天天檢查,月月評比,常抓不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班主任們教導學生們熟知的條例,然而不少學生還是會隨地吐痰,隨手丟扔紙屑;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待人長幼不分;臟話痞話毫無顧忌;做事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面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習慣,學校意識到要不斷提高養(yǎng)成教育的質量,確定今年為“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活動年”,并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目的是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養(yǎng)成教育活動,讓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在校做—個有個性、會學習、知榮辱的好學生;在家里做一個有孝心、會自理、擔責任的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有教養(yǎng)、會共處、守公德的小公民。并通過學生的文明影響,帶動家長的文明、社會的文明,從而促進文明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我以此為契機,根據班級特點,反思自己,努力提高養(yǎng)成教育的有效性,以下談談自己的觀點及做法。
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的意識
低年級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是非觀念較弱,做很多事都是無意識的,比如隨手一扔,抬腿就跑。這時就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好的,應該怎么做才是一個文明的學生。除了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外,我們班還有針對性地分主題出了“好習慣、我知道”的系列黑板報。主題包括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文明課間習慣、遵守秩序習慣、守時惜時習慣等,讓學生明確行為標準,做到“明理”。同時,在班級提出了“我能我行我最棒”的口號,鼓勵學生,增強他們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信心,努力打造“文明守紀,健康活潑”的班風,在班上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的意識,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
二、從點滴抓起。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yǎng)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累土”。老師要時刻提醒學生要按時到校;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課間不追打;不趴地上玩;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語言文明;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都是極為平常的小事,又都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同時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讓學生引領學生。學生在校主要是學習,課堂上良好聽課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墩n堂常規(guī)》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而現(xiàn)實中學生上課表現(xiàn)好動,總是不由自主地手不停腳不停,眼睛是看著老師,嘴里有時也會跟著說,但手里擺弄鉛筆、橡皮、紙片或其他什么東西,要他回答問題就一臉茫然,這樣漫不經心,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設計了一個口令,在老師講課時請學生“小腳并并攏,小手放后面,眼睛看黑板”,目的是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做到手腳不動心安靜,聽講時集中注意力。希望他們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三、整合課程。生成養(yǎng)成教育新資源
眾所周知,養(yǎng)成教育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除了思想品德課程以外,其他課程也不乏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比如一年級語文教材中《文具的家》一文就以生動事例告訴孩子文具盒就是文具的家,教育孩子向文中小主人學習,改掉不收拾文具的壞毛病。講授這一課時,我針對班上部分學生書本文具擺放雜亂,經常丟失文具的情況,引導學生也給自己的文具書本找到家,逐步養(yǎng)成自覺收拾東西的好習慣。又如教授《青青的草坪》一課時,我?guī)W生們來到我們學校教學大樓后的那塊沒長草的草坪旁邊,問他們這塊草坪為什么光禿禿的不長草。看著那草坪,有些學生面露愧色,當時正下課,有些學生主動跑去勸說其他學生不要到草坪里玩,還借文中的話說:“別踩,小草也是有生命的?!爆F(xiàn)實和教材都給了學生啟迪,我想,養(yǎng)成教育資源應該是無處不在的。
四、行為示范,做學生的榜樣
學生在?;顒訒r間相對較長,而且是學生在老師在,幾乎形影不離,這樣老師的言行舉止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學生。作為老師就應當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到。因此我總是按時到崗或提前到崗,不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課堂上不說臟話,衣著整齊干凈,樸素大方,勤剪指甲,指導學生做眼保健操,和學生一同做早操……用負責任的言行去無聲地影響學生。同時,我覺得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需要老師的配合,學生主動向你問好或說再見時,老師要含笑回應,請學生幫忙了要真誠說聲謝謝。所有老師都要做學生的榜樣。
五、多方聯(lián)動促養(yǎng)成
孩子更重要的活動場所是社會,是家庭。親人及周邊人對其熏陶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模仿能力很強,家長語言文明,孩子不會有臟話;家長有時間觀念,孩子一般不會遲到;家長干凈整潔,孩子一定會井井有條……有些家長總在老師面前數落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希望老師嚴加管教之類的,而不去反思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殊不知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對培養(yǎng)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yǎng)成教育要廣泛動員社會和家庭,形成養(yǎng)成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為此,我把學校今年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活動年》的情況向家長做了匯報,請他們關注孩子,與學校、孩子互相配合,督促孩子盡早養(yǎng)成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家長和老師要持之以恒,正確評價,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學生明理,老師、家長導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文明向上的孩子,他們的明天一定燦爛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