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 李霓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需要有更具宣傳力和影響力的傳媒渠道來獲得保護和發(fā)展。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作為山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典型代表,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大眾傳媒傳播山東魯西北剪紙情況的分析,一方面研究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功能缺失及存在的弊端問題,并嘗試為今后大眾傳媒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傳媒;非遺;影響;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
一、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西北剪紙以清麗的構圖,流暢的線條,富有吉祥如意的圖案,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多用于婚慶嫁娶,裝飾性極強。除花卉之外,蟲魚禽獸、風景人物之類的作品也很多,具有寓意性和喻意性特征,例如寓意男女之間相愛與結合的“魚戲蓮”、“喜鵲登梅”、“鳳凰戲牡丹”、“扣碗”、“鴛鴦戲水”、“雙雞”、“雙魚”等。過去人們崇尚多子多福,剪紙中,喻意這方面內容的紋樣也很多,如“鯉魚蓮花”、“老鼠偷葡萄”等。許多剪紙還有著有趣的俗語,蘊含了吉祥和希望。尤其是當多個吉祥符號組成新圖案后,如“柿子如意掛三鮮,媳婦說話婆婆擔”,表示剛結婚的年輕媳婦不太會討婆家歡心,婆婆得“寬宏大量”的期望;還有“柿子如意掛海棠,外甥擓籃看姥娘”,則表達了希望嫁出去的閨女趕快有孩子的愿望。
二、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積極作用
1.民族價值觀的強化與確認
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歷經千、百年而不中斷,在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認同性,民族文化始終是該民族的“根”與“源”。大眾媒介積極推動了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為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起到了有效的宣傳作用。上個世紀,全國只知道山東茌平剪紙有名,現在其他區(qū)縣的剪紙藝術,通過大眾媒介也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展現,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各自所屬地域的文化價值認同,弘揚和傳播了民族剪紙類精神,豐富了剪紙類非遺的文化內涵,對提高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保障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文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就表現為人類各族群和各社會特征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剪紙類非物質文化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中國民間剪紙按具體地域劃分,可大致分為河北蔚縣、山西廣靈、山東、陜西、江浙、福建和廣東地區(qū)為代表的七大主要流派。山東民間剪紙風格豪放、樸拙,并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現代大眾傳媒超越時空的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等強大功能,體現了各民族非遺文化多樣性,加速了文化傳播。
3.借助傳媒數字化保護非遺
新科技與傳統(tǒng)的技藝相結合,為山東魯西剪紙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展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些大眾媒體傳播以文字、錄音、錄像等各種數字化方式,盡可能地客觀記錄和立體展現魯西北剪紙各種圖案內容,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多媒體播出,將圖像、聲音、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的綜合傳播,調動音、光、色、電、圖等多種元素,形聲并茂、音畫并見、視聽結合、有情有境,使更多的剪紙愛好者和大眾耳目一新。在這種媒體信息的傳遞方面,擺脫了原來空間上的偏狹性,使得未在場的人們也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強烈感受。
三、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消極沖擊作用
1.大眾傳媒影響眾多剪紙愛好和學習者,導致剪紙圖案同質化傾向
從剪紙藝術的豐富性來講,在不同的地區(qū),由于地理、風俗、族群、歷史、人文的差異,最終決定了某一地區(qū)剪紙的風格,而在風格各異的外形之內,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剪紙符號又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象征內涵。同樣反映的均是天、地、日、月、動物、植物等對象,但剪紙風格所表現的差異性也相當普遍。筆者在魯西北區(qū)域走訪調查民間剪紙藝人時,了解剪紙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民俗禁忌等問題的只有上去60多歲的老人,許多中青年傳人都不懂。由于近二三十年,這批人主要以參加社會展覽和從網絡上學習借鑒別人的圖案造型等方式來進行傳播傳承,所以很多中青年傳人都是圍繞社會化的展覽需求來進行創(chuàng)作和學習,繪畫型和創(chuàng)作型剪紙是中青年傳人比較熟悉的,而地域性傳統(tǒng)技藝和地域獨有的文化風格消失了,這就造成了剪紙作品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
2.大眾傳媒傳播快餐文化和娛樂文化,導致剪紙藝術的生存環(huán)境愈顯窘迫
大眾傳媒主要以報紙、雜志、書籍等機械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這些媒介的傳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傳播的速度也快的多。這些大眾媒介成批的制作和傳輸,巨量信息作用于大量受眾,是任何人都無法躲避的。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的知識和信息絕大多數是通過大眾傳媒獲得,日積月累,這些信息就在他們頭腦中構造出外部世界的影像,這些影像盡管是間接的,卻是這代人世界觀、人生觀生長的基本土壤。
3.媒體碎片化傳播非遺信息,會導致非遺的不正常消亡
從本質上講,剪紙作為一種活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具有穩(wěn)定的日常性和傳承性,并與傳承人群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管是剪的喜鵲圖案,還是剪的梅花,總會傳達一方人的觀念、知識、技能、行為方式。但大眾傳媒在進行報道時,往往是那些對主流話語而言“新”、“奇”、“怪”的部分受到大眾媒體的關注,并通過夸張的描述、醒目的標題等手段對這些部分予以放大。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卻在傳媒報道的過程中被忽略。
從遺產內涵價值上講,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其接受面往往受到區(qū)域文化、民族傳統(tǒng)的限制。在魯西北地域非常受歡迎的剪紙樣式,可能在膠東地區(qū)可能無人問津。作為受眾廣泛的大眾傳媒,其報道內容肯定要考慮全體受眾的接受態(tài)度。因此,媒體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風格的時候,往往是地域性不強的樣式得到了強勢媒體關注,而那些具有極大的地域性、傳承范圍較小、急需引起公眾注意加以保護的樣式反而被媒體冷落,所以媒體碎片化傳播非遺信息,稍不慎就會導致非遺的不正常消亡。
作者簡介:
劉昆(1977—),男,漢族,山東聊城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博士,聊城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聊城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藝術學。
李霓(1977—),女,山東日照市文化館,助理館員。
(作者單位:山東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