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劍
某派出所打掉一個盜竊犯罪團伙,破獲一系列盜竊案件,但有部分贓物未能追回。不久,某受害人自稱通過技術(shù)手段查到了其被盜手機的下落(在千余公里之遙的外省某市),不斷上訪要求公安機關前往追贓。對此,民警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追贓是辦案的重要內(nèi)容,盡管贓物可能經(jīng)過多次轉(zhuǎn)賣,但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即不能因購買而取得贓物所有權(quán)),故公安機關應該且能夠為受害人追回手機;另一種意見認為,一部好手機的價值才幾千元錢,民警前往追贓的差旅費都不止這個數(shù),追贓得不償失,沒有必要。該如何對待這一信訪事項呢?
一、理性對待受害人提供的信息。信息運用離不開信息研判。因此,我們不僅要考察受害人獲取信息的方式,了解該信息的可靠性,分析追贓的可行性;還要對照案情及偵查工作的目標、任務衡量該信息的價值,思考追贓的必要性。發(fā)現(xiàn)犯罪、打擊犯罪是偵查工作的任務,也是日常工作的著眼點,我們必須圍繞這一點思考問題、部署工作。在辦案過程中,公安機關歷來重視追贓和幫受害人挽回損失,但受害人提供的只是線索,不是下達的任務。要建立信息研判的工作機制,堅持以研判定取舍,以研判決定“為”或者“不為”,不能“孩子哭了就給奶”;我們永遠只能從最緊要的事情出發(fā),有選擇、有步驟地安排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放下一切去干意義不大的事。
二、認真品味受害人的請求權(quán)。雖然物歸原主理所當然,但在受害人向公安機關提供信息后,信息處理就是公安機關的內(nèi)部事務。對此,公民有建議權(quán),但并不擁有愿望非滿足不可的權(quán)利。受害人對贓物的追索權(quán)是物品所有人對持有人的民事請求權(quán)(即物上追索權(quán)),不是針對公安機關的權(quán)利。受害人希望借助公安機關追回自己財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幫受害人維護民事權(quán)益不是偵查工作的主要任務。公安機關在對工作進行統(tǒng)籌安排時可以適當考慮受害人的愿望,但如果受害人將其請求視為公安機關必須不顧一切完成的任務,其合理性、合法性就值得思考。
三、全面分析受害人維權(quán)的可行途徑。民事訴訟是行使物上追索權(quán)的基本途徑。但訴訟的艱難致很多人不愿輕易涉足,想必受害人不會為一部手機跨省去打一場官司。受害人多對追贓滿懷期待。雖然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作違法所得追繳。因為贓物持有者如果不知情并以合理價格購買,他就能以善意的合法占有來抗辯追繳。如果是這樣,贓物就是作證據(jù)扣押后也不意味著能發(fā)還受害人。因為這中間有民事上的利益糾葛,民事問題最終還是得用民事問題的解決途徑來解決。
從總體情況看,公安機關破案后能追回的贓物也并不多。所以,受害人除了依賴追贓挽回損失,可能更多地還得期待于附帶民事訴訟的債權(quán)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