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慧婷
摘 要:“微”時代到來,掀起了教育界一場“微課旋風”。新課程標準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本文將從微課的概念、特征與應用方面進行研究,旨在彰顯微課在教學中產生的高效能。
關鍵詞:微課;特征;應用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我們儼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微型文化形式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作為教師,我們既要關注各種微現象,又要聚焦微課堂,讓教育教學彰顯出更高的效能。
一、 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就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微課”除了教學視頻外,還包括教師設計的教案、配套的課件、相關練習、教師點評及教學后的個人反思。這些相互關聯的內容,形成了新型的主題式的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特征
1.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是微課的典型特征。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往往控制在5~8分鐘。教師將復雜的教學內容進行劃分,分成若干個小知識點,再選擇其中一項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和40分鐘的常規(guī)課相比,教學內容更精巧,知識點更突出,既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又能滿足更多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
2.資源容量小,使用方便也是微課的重要特征。微課視頻只有幾十兆,容量非常小,大多是流媒體格式,能支持網絡在線播放。教師將錄制好的視頻資源上傳后,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課例,在線觀看或下載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十分方便。這樣的微課,對于教師教學觀摩來說也是極其便捷的。 教師可以利用無課時間,通過看微課視頻進行課堂教學觀摩、反思和研究,從而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
三、微課的應用
1.預習型微課——讓課前預習更輕松。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和學生提前做好各項積極準備,尤其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在課前主動介入學習內容,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在教師教之前,進行先期預習。預習型微課可以成為學生接觸新知識、自主預習的好幫手。當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或難以抓住文本的重、難點時,課前使用微課能夠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生學習新知、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掃清障礙,也能夠為學生答疑解惑。例如,在預習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時,學生不了解唐代詩人王維,對他的生平所知甚少,無法體會作者寫詩時的心情。教師課前制作一個介紹作者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從作者的境遇、寫作環(huán)境等入手理解文本,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預習型微課,學生課前預習會變得更輕松。
2.導學型微課——讓課堂學習更高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主動性,教學才會有效。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因此,導學型微課須避免一味講、滿堂灌的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語言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學,借助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讓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強烈的表達欲,學以致用,努力產生浸潤性的效果。如錄制《荷花》一課的導學視頻時,我把目標定位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悟語言文字,激發(fā)學生喜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等幾方面。我先布置學生自主學習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荷葉、荷花的語句并說出它們的特點。再緊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體會。教師借助直觀形象的動畫,將這個情境展現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當學生親眼目睹荷花不經意間鉆出水面,亭亭玉立、生機盎然的一幕時,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3.鞏固型微課——讓學習向課外延伸。生活中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僅靠短短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語文教學怎樣才能引領學生向課外延伸、向深處漫溯呢?這就離不開鞏固型微課。這種供學生課后使用的微課,將重要知識點匯集起來,形成更加系統(tǒng)化、深刻化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通過完成相關的拓展性練習,提高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執(zhí)教二年級《水鄉(xiāng)歌》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詩歌形式有更深的感悟,在學生學完課文后,給學生出示一個關于水鄉(xiāng)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水鄉(xiāng)除了水多、船多、歌多,還有什么多。有了直觀感受,再根據微課中提供的詩歌形式進行填空編寫。這樣,學生不但內化了書本語言,還掌握了一種新的語言表達形式,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
微課,融入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滲透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了常規(guī)教學的模式。聚焦微課堂,既能使教學效能最大化,又能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打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