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圓
摘 要:西王母由一個形貌怪異的神話人物演變?yōu)閭髡f中的掌管不死神藥的神仙,并進而成為道教的女仙,反映了神話人物歷史化與宗教化的過程。
關(guān)鍵詞:西王母;形象;演變;原因
一、西王母形象的演變
(一)西王母的原始形象
大約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中后期的有關(guān)西王母的神話,是西王母神話的淵源,具有較高的神話價值。在這一階段中,西王母的形象還是一個獸、人、神的混合體,人神的性質(zhì)還很模糊,但從中我們可以透視出原始社會生活的諸多文化遺跡。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山海經(jīng)》是最早記載西王母神話的著作。
從《山海經(jīng)》的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形象最初是一個居住在昆侖山上,人面虎身,虎齒豹尾,蓬發(fā)戴勝的半人半獸的神靈形象,它掌握著巨大的權(quán)力,主宰著人的生死?!渡胶=?jīng)》中所記載的西王母神話具有原始的混沌性:即人獸神不分,或者說獸的成份多,而人、神的成份少;性別不辨;且其所處環(huán)境非常險惡。我們可以把這幾則神話看作西王母神話演變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原始神話階段。
(二)西王母形象的人化
《山海經(jīng)》中亦人亦獸的西王母形象并沒有延續(xù)很久,從《竹書紀年》、《尚書大傳》等書的記載可見,西王母雖然仍與虎豹鳥鵲為群,生活條件還很艱苦,但顯然她已經(jīng)一改《山海經(jīng)》中半人半獸的怪異形貌并進而演化成了一個人間帝王的形象。這一時期的西王母不僅完成了由獸人向人的形貌上的轉(zhuǎn)變,更被賦予了人間帝王的職責和性格。雖然這種仙人的形象在先秦時期并不多見,但也為西王母在兩漢時期形象的仙化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的西王母不再是維持著半人半獸的外貌形象,而是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造美化,逐步發(fā)展成為人的形象,不僅是具有人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被賦予了許多人性的特點。不僅如此,西王母形象的職能也從最初簡單地作為掌管刑罰的神靈或是部族圖騰的崇拜,逐漸走下神壇,走進人間,作為國家首領周旋于各個國家頻繁的外交事務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西王母形象的原始神性色彩不斷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增強的人性表現(xiàn)。
(三)西王母形象的仙化
西王母的形象在經(jīng)過先秦時期的人化演變后,已基本擺脫了原始的神性色彩。但由于秦皇漢武對長生不老之術(shù)的狂熱追求以及西漢社會神仙方術(shù)思想的影響,人們對長生不老有著普遍而狂熱的追求。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西王母作為原始社會手握生殺大權(quán)的神靈,即使外貌形態(tài)已經(jīng)人化,仍然成為人們信奉的不死之神。秦漢時期的西王母再次成為眾人崇拜的神仙,但不同于原始社會模糊化的外貌和職能,這一次形象的仙話化有著明確的職能目標,即護佑、賜福和長壽。
先秦至兩漢,西王母由原始神話中亦人亦獸的形象轉(zhuǎn)變?yōu)轱L姿綽約的女神,其神格也由災厲刑殺之神轉(zhuǎn)變?yōu)榭蓭Ыo凡人福壽的吉神。西王母信仰也由戰(zhàn)國神仙思想下的神靈崇拜發(fā)展為兩漢時期極為普遍的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西王母形象的道化
秦漢時期,西王母的女性形象和祥瑞的色彩得以定型并且日趨成熟,至漢末已發(fā)展為一位風姿綽約的美貌女神,道教在塑造自己的神仙體系時,長生長壽的西王母自然是女仙之首的不二人選。道教對于西王母的吸納和改造使得道教神仙系統(tǒng)更為完整和厚重,而西王母也藉由此在新宗教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西王母形象的完全道教化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漢武帝內(nèi)傳》詳細描述了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的過程,集中反映了西王母作為神仙道教女仙領袖的魅力和風采。至此,西王母從神話女神到道教女仙的形象演變基本完成。時至唐代,西王母在唐人信仰世界中是不同的形象交織在一起,最終將其形象定位為:陰性力量的終極擁有者、女仙的領袖和道教經(jīng)典經(jīng)文的傳授者。
(五)西王母形象的世俗化
到了宋朝,西王母的形象己然成型了,但當時許多神仙傳說故事都附會到西王母身上。宋代以后,西王母的身份逐漸轉(zhuǎn)變成為王母娘娘,她的神格也有了新的變化,成為無所不能的人間尊神。到了明代,西王母成為集愛神、生育之神、救苦救難之神等等眾多神格于一身的神。西王母的形象演變至此,己徹底完成了由兇神到善神,由生命之神再到主生育、保平安的無所不能的尊神,由理想化到世俗化這一歷史演變。
二、西王母形象演變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崇拜與巫覡之術(shù)共同作用下的原始形象
西王母的原始狀態(tài)是人身與獸身二者兼而有之?!渡胶=?jīng)》中西王母的形象,其外在特征正與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萌芽狀態(tài)的原始文化相映照。當人們處于茹毛飲血、穴居而息的原始生活狀態(tài)時,動物既是威脅人類生命的天敵,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條件。因此,出現(xiàn)了原始初民把動物奉為神加以崇拜的現(xiàn)象。因此,西王母最初神格形象中的“豹尾虎齒”的獸類形象不能不說是處于原始狩獵階段、以攫取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初民對動物崇拜心理的一種反映。這一原始形態(tài)也正是人類社會初期,文化和心理處于初級階段下的自然反映。
殷商時期,基于靈魂不死基礎上的鬼神信仰和祖先信仰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祭祀鬼神以求趨吉避兇的各種儀式大興,這就是所謂的“商人好鬼”?!渡胶=?jīng)》在保留了上古原始神話的基礎上還摻雜有很大比重的巫覡之說,因此書中對于西王母之蠻荒形象的一再強調(diào),極有可能是巫人在原始神話基礎上故意增加神秘感造成的結(jié)果。
(二)神仙方術(shù)與不死理想影響下的西王母形象
隨著巫覡之術(shù)逐漸被邊緣化,一些巫人開始融匯各家哲學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和學術(shù)體系。在形形色色的方士流派中,有一派由于迎合了統(tǒng)治階級求長生的需求而勃興,這就是方仙道?!渡胶=?jīng)》由于巫覡的參與而使得西王母之形象蠻荒丑陋,以方仙道為代表的方士向諸侯宣揚神仙實有,長生可致,神仙便不能面目可憎,西王母這一自原始神話而來的上古之神便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被有意的美化了。
秦漢以來,封建帝王對于長生不死之術(shù)的追求為西王母神話傳說的仙話化創(chuàng)造了社會條件。西王母成為仙方、法術(shù)的“制造者”,從而成為最大的“神仙家”。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的思想觀念常在生與死之間搖擺,形成激烈的矛盾,這種沖突導致了長生不死這種信仰的產(chǎn)生,唯有長生不死,才能化解這種矛盾,安撫人們心中的焦慮。西王母所執(zhí)掌的各種不死物品,正是民眾對長生的期盼與追求的反映,表現(xiàn)了先民為從死亡的陰影下解脫出來而做出的努力。西王母“生不知老,與天相?!钡南苫卣髡菍χ亻L壽、貴現(xiàn)世的農(nóng)耕文化心理的折射。
(三)道教信仰下的西王母形象
道教形成于東漢,吸收了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信仰、道家的哲學思想、秦漢黃老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由諸多道士的改造和發(fā)展,建立起自己的神學體系,最終進入正統(tǒng)道教時期。追求長生是道教的基本義理和最高追求,西王母在秦漢時期所彰顯的長生之神的神格恰好與道教的重生思想相契合。
在西王母會漢武帝故事的道教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道教西王母信仰的兩大要點,一個是西王母授慕道者仙經(jīng)、寶訣;另一個是西王母授慕道者仙廚、靈藥。而這剛好是與道教中修仙的兩種道術(shù)相關(guān),即煉養(yǎng)與服食,這首先是與西王母長生長壽的神格和其握有“不死藥”的傳說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與道教上清經(jīng)派對西王母的改造有關(guān)。上清派賦予西王母以傳經(jīng)授浩的神職,將其納入自己的神仙譜系。除此之外,六朝時期的上清派經(jīng)典中,常可見到西王母授經(jīng)傳道之說。這一階段,西王母在上清經(jīng)派中的神格和地位完全成型,她不僅僅是道教典籍中常見的授經(jīng)之神,更是“育養(yǎng)萬物”、“母養(yǎng)群品”的道教女仙之首,擁有高貴的神格和神性。
西王母從一個半人半獸的刑神逐步演變成司人間長生秘密的吉神,乃至道教眾女仙之宗,作為玉皇大帝的妻子,最終其形象定格為天神的女主。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代,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西王母形象,無一不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xiàn)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西王母形象的演變過程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以及宗教、政治、民俗等文化側(cè)面演變的一面鏡子,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得以流傳數(shù)千年生生不息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方韜譯注.山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袁珂.中國神話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3]朱芳圃.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