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榕
【摘要】本文結合外語磨蝕的研究成果和英語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外語教育的目的、過程、方法和評價這四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當前外語教育的不足,并得出如下結論:(1)英語教育應設定終身學習的教學總目標;(2)外語學習應該分為兩個部分:課堂教學和課下學習;(3)外語教學的方式應同時具備好的實時教學和抗磨蝕性;(4)外語教育評價體系應該具有連貫性。
【關鍵詞】英語教育 教學策略 終身學習
1.語言磨蝕與英語教育的研究背景
英語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全社會聚焦的重點,在整個教育領域同樣占有一定的地位,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外語教學改革多次,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為國家培養(yǎng)高端人才,多次加大了英語教學改革的力度。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qū),學生在學校里接受英語教學或是其他語種的教學甚至超過了母語學習的時間,并且有很多重要課程開始采用英語授課的形式來刺激學生在課余時間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雖然,長久以來,國家,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均在外語的教和學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然而其真正效果卻與期望的相去甚遠。探求其根本原因,除了影響外語教育的常見影響因素之外,還有英因素尚未受到重視,即外語磨蝕。所謂外語磨蝕,就是外語學習的逆過程,是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時間或是頻率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語言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Jimenez,2003:40)。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的學術會議之后,國際上現已經確定語言磨蝕的獨立學科地位,但是,國內的發(fā)展速度顯然較慢,只有少數學者對于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如鐘書能(2003),蔡寒松(2004)和倪傳斌(2006;2007;2008)簡介國外的相關研究外,尚未收集到教學學角度,且基于外語磨蝕的研究成果,探討我國外語教育實際的相關文獻或是實證研究成果。為此,對于語言磨蝕給基礎階段外語教學乃至大學階段的外語教學造成的影響的多方位原因及其程度都未可知。
一般而言,在我國,外語教育的目的可以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層面:普通層面和語言教學層面。在普通層面上,外語教育目的可細分為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在語言的教學層面上,外語教學目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外語教學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學習活動針對的具體對象(倪傳斌,2008),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外語語言教學的目的體現為學習結束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外語水平(張正東,1999:111-139)。
我國外語教育領域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分別制定了各自相應的標準教材以及評價體系?;A教育階段,教材相對更加統(tǒng)一,學生的學習課時更長更集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無法擺脫高考的束縛,無法從聽說層面來增進學生實際的英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課后無法自我提升英語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的使用能力,同樣無法幫助學生將英語內化為自身擁有的語言機制。為此,外語教育除了目前強化的外語教育普通目的或語言教學目的外,還應該從防止外語能力受磨蝕的角度來考慮,突出的問題如:在外語學習者掌握一定的外語能力之后,仍需讓他們繼續(xù)保持這一能力和學習的熱情,以便在需要時候能有所用途并發(fā)揮學習的價值?!?/p>
2.外語教學的方法及評價體系與語言磨蝕
常見的外語教學方法繁多,僅教學流派而言,比較有名的有:上世紀在我國廣泛使用的90年代使用的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和聽說法,以及后來順應改革而開始被廣泛使用的視聽法,強調口語和聽力的教學,另外還有,自覺對比法、自覺實踐法、綜合法、交際法、強化法等。這些外語教學流派均在相應語言學流派的基礎上形成,是語言學理論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倪傳斌,2008)。如果從這些經典的教學方法中拓展出能抗磨蝕性的新辦法,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結果都能幫助語言學習者收獲到語言能力的長效保持效果,從根本上提升了語言教學的實際作用并且深化了學生的能力。
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檢驗體系集中在大規(guī)模的升學考試中,中考測試和高考測試中的英語水平可以體現出英語基礎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對于大學生或是研究生而言,英語的公共四級或是六級測試則是相對標準化的語言等級測試。但是通過英語等級測試是否代表終身效益,或是考試成績就直接等于英語能力,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任何學習包括語言學習在內,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中的結果,對于考試中的分數應該多反思。學習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技能,將知識內化為技能,成為今后工作或是生活的主要能力。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終身的, 不應該用一成不變的語言測試體系來評價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事物,這是有??茖W常識的。語言測試的體系應該包括多個方面,語言的基礎知識,語言的對話和情景使用能力,語言的翻譯能力等,還可以分為語言研究學術能力或是職業(yè)英語上崗能力測試,將語言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細化語言測試環(huán)節(jié)。
3.結語
綜上所訴,結合教育學和外語磨蝕的研究成果,對于英語教學在教學改革中應該走什么方向提出建設性意見。對于目前存在巨大爭議的教學效果和評價系統(tǒng)。國家和社會應該盡可能的將自身的需求細化到教育目的中,在考慮教育的投入之時兼顧語言的抗磨蝕性研究。
【參考文獻】
[1]蔡寒松 周榕.語言耗損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4)
[2]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倪傳斌.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1)
[4]倪傳斌.外語磨蝕的本質屬性[J].外國語,2007(1)
[5]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J].教育研究,2004(2)
[6]鐘書能.語言流損研究對我過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