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群
【摘 要】物理是一門涉及范圍廣,且復雜難懂的學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恰當?shù)慕⑽锢砟P?,幫助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物理知識,將抽象變?yōu)榫唧w,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物理;建模思維;運用
著名的教育家吉爾伯特(Gilbert)認為:科學本身是建模的過程,而學習科學是學習建模的過程。高中物理學習中,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種常見的傳授知識的方式,且主要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將生活中隱藏的物理知識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表述出來,以此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建模思想對于物理學習起了很大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獨立建模的意識,有效地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先通過建模思想在物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展開分析。
一、概念教學中 培養(yǎng)學生建模意識
物理中有許多抽象概念,比如質點、點電荷、電場、磁場、理想氣體等,就是基本的物理模型。模型是對實際問題的抽象,每一個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條件和使用范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模型解決問題時,要弄清模型的使用條件,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運用。
以質點為例:在一些情形下,我們可以忽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把物體看成一個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它是由實際物體抽象而成的一個理想模型,為一些問題的研究帶來了方便;但不是任何情形下的物體都可以忽略其形狀和大小。比如一列火車,能否看成質點,就要根據(jù)情況而定,在研究火車過橋所需時間時,火車的長度相對于橋長來說,一般不能忽略,所以不能看成質點;在研究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需的時間時,火車的長度遠遠小于北京到上海的距離,可忽略不記,因此火車就可以看成為質點。
在概念的教學中,就要培養(yǎng)學生建模的意識,幫助學生分析次要因素,然后抓住要表達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學習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假如沒有摩擦:理想氣體:分子勢能不計等等都是如此。
二、實驗建模 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在物理實驗中建模,能夠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了解物理知識。如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實驗,讓學生親自將小球之類的物體從高處釋放,在不同的高度,計量小球下落的時間,讓學生更加直接的參與到實驗當中,對物體的物理運動過程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同時也明白物理實驗應該怎么進行,進而學會自己進行物理實驗,然后建模,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現(xiàn)就高一物理《自由落體運動》通過實驗建模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理解:
首先在這個實驗中,學生是實驗的主體,教師對其起到引導作用。首先準備一角錢和一元錢的硬幣各一枚,讓學生讓兩個硬幣從同一高度落地,觀察是否能夠同一時間落地,得出結論是一元錢先落地,學生通常有了初步的猜想;然后再讓學生準備兩張同樣的紙,其中一張揉團,讓紙片和紙團同一高度同時下落,觀察結果為紙團先落地,學生可以得出相同重量的物體落地時間不同的結論。
然后教師再為學生演示牛頓管實驗,通過演示羽毛和金屬片在未抽氣、抽氣到一半、抽完氣這三種空間內(nèi)落地情形,結果是未抽氣和抽一半氣的玻璃管內(nèi)金屬片先落地,且未抽氣的玻璃管內(nèi)金屬片落地較快。而抽完氣的玻璃管內(nèi)金屬片和羽毛同時落地。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下落的快慢因是受空氣阻力的影響的,而在真空環(huán)境下,所有物體下落速度都是一樣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的影響,那所有物體做的是什么運動?繼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最終引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模型:只受重力作用,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自由落體運動。
最后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做打點計時器實驗,通過觀察打點計時器將自由落體運動中所拍攝的頻閃照片,讓學生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軌跡,知道自由落體運動是加速直線運動,通過觀測可得重物下落過程中加速度大小不變,做的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空氣阻力很小,可看成只有重力作用的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時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g=9.8m/s,其方向豎直向下。
因自由落體屬于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我們由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可得自由落體的運動公式如下: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做實驗,鍛煉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盡量的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實驗過程,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進行驗證,同時也能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因此,通過實驗來建模,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在碰到類似的習題時,不再只是靠死記硬背來解題。
三、設立情境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立情境模式,無疑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建模方法。因為很多物理知識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當中,比如電路問題、運動問題等等,因此在講授這類知識時,可以引入現(xiàn)實生活的實例,然后結合物理知識講解,通過這樣的方法,激起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比如在講解曲線運動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煙花燃放的情形,讓學生觀察有什么特點。將炸開的煙花想象為很多個小球,只受重力的作用,可以將其運動分解為沿V0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各球由于自由落體都將下落h=1/2gt2,但同時又在各自的V0方向上運動了x=V0t,即它們各自實際位置在同一球面上,球半徑R=V0t,因此可以得到結論,任何時間下,在空間運動的煙花都處于一個球面上。通過使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能夠了解得更為具體。
對學習感興趣是最重要的,根據(jù)實際生活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來教授物理知識,應用建模理論,使學生熟悉建模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知識的求知心理,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同時也能將沉悶的物理知識轉為生動具體的實際現(xiàn)象,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nèi)容,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四、結合其他學科 提高學生建模能力
基于物理學科的特殊性,因此常常與數(shù)學知識相互聯(lián)系,教師應在遇到相關的習題時,告訴學生可以運用數(shù)學思維來解題,在解題過程中運用數(shù)學模型和物理相結合,多維度的來看待問題。
例如習題:將合力F分解為F1和F2兩個分力,若已知F的大小,F(xiàn)1和F2夾角θ,且θ為鈍角,則當F1、F2大小相等時,求它們的大?。划擣1有最大值時,F(xiàn)2又為多大?此類的分解力的習題,物理中有多種方法來解答,根據(jù)題目已知條件,F(xiàn)1和F2夾角θ為鈍角已確定,因此F可以和F1和F2構成一個矢量三角形,合力F為外接圓的一條弦,如圖所示,其所對的圓周角為π-θ.,當F1、F2大小相等時,對應的力矢量關系為等腰三角形,表示F1和F2的線段為腰,底角為θ2,故F1、F2大小相等為F1=F2=F2cosθ2。當表示F1的線段處于直徑位置時,即表示相應的力有最大值,且三力關系矢量三角形呈直角三角形,這時F2大小為Fcot(π-θ)=-Fcotθ。這道題雖然是物理題目,但是解題思路使用的確實數(shù)學中“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的知識,因此,需要將兩門學科互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引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考,深度的學習課本中所教授的物理模型,提高答題速度。
五、總結
物理教學中合理的使用物理模型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記憶物理知識,提高物理成績。由于物理現(xiàn)象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多見,教師在授課途中不應只局限于書本內(nèi)容,多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多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指導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運動物理建模思維。因為高中物理的知識都有相關的物理模型,教師要教會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建立正確的模型來解題,進一步的鞏固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唐德政.認識物理教學中模型意識[J].成才之路.2009.(14).
[2]馬永喜,許多青.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滲透數(shù)學建模思想[J].物理教學探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