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華
摘要: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各項法律研究也呈現(xiàn)繁榮的情形,然而對于民事訴訟法而言,其研究的繁榮只停留在表面上,事實上其理論構成與研究深度存在貧困化的特點,這導致我國民事訴訟法與現(xiàn)實相背離的現(xiàn)象明顯。文章主要從民事訴訟與實踐脫離、研究方法缺失、研究主體失位、程序與實體分離這四個方面探討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形成。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法學研究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法學研究至今,法學研究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成績斐然,從研究成果與實用效果上來看,刑事訴訟法的研究成效遠高于民事訴訟法,這種研究方向與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緊密相關。雖然在改革開放后,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呈現(xiàn)繁榮的景象,但我們也應意識到,這種繁榮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民事訴訟法學的貧困化仍沒有進行根本上的改變。
一、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理論與實踐脫離
現(xiàn)代學科的研究最禁忌與社會實踐脫離,從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與實踐相脫離的研究無異于紙上談兵,毫無作用可言,而民事訴訟法無疑陷入到實踐脫離的漩渦中,具體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第一,民事訴訟法與實踐脫離是因為大多數(shù)研究理論是基于傳統(tǒng)民事訴訟法典與語法解釋上,是一種基于傳統(tǒng)規(guī)范釋義的展開,研究者以國內外理論為依托。然而,民事訴訟法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因而相關理論可能僅僅使用某個國家或者某種制度,與現(xiàn)實相差深遠,并且,由于我國民事訴訟的規(guī)范本來就比較粗疏,即便進一步細化該法的司法解釋,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與實際相隔深遠。
第二,從民事訴訟法的實際使用上來看,實務與理論往往是分離的,因為理論往往描述的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而現(xiàn)實實務會有多種因素摻雜其中,使得理論缺乏一定的指導性,這就使得司法人員不愿意借助理論界提供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實施,使得研究愈加深入,與實際脫離的也更加嚴重。另外,民事的實務操作具有較大隨意性與變動性,規(guī)范化的理論必能滿足司法急迫性的要求,這也導致司法人員不愿意使用理論解釋來進行實務操作,因而理論研究的實用性便逐漸喪失。
顯然,民事訴訟理論研究與實踐相分離的后果是嚴重的,從研究目的上來看,缺乏實用理論已經完全失去研究的價值,知識徒勞而已,不能接觸實踐的研究,不能執(zhí)行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重要的研究過程,最終導致民事訴訟貧困化的形成。
二、研究方法的缺失
(一)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沿用
從研究進展與新理論成長的角度而言,新的方法是形成新理論與新成果的關鍵,研究方法通常被稱為研究目的實現(xiàn)路徑與工具,因而研究方法是否有效是研究成果真實性與具備使用價值的重要指標。然而從我國民事訴訟研究現(xiàn)狀上來看,國內訴訟學研究領域有關該法研究方法的專注出現(xiàn),因而在研究上依舊沿用傳統(tǒng)單一視角的研究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角度的擴散與意識形態(tài)的開發(fā),往往從政治、階級的視角進行研究,因而“民事”中的“民”不能體現(xiàn),研究結果脫離實際。另外,部分研究學者在研究該法學時常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而資產階級原本就與社會主義相矛盾,因而民事訴訟的研究成果必然不適用于國內。
改革開放后,隨著大量法律的制定,各個法學學科的首要任務是對法律進行定義與法學含義解釋,然而此時的法學解釋卻往往停留在語義分析層面,這種分析方法使得無法深入到制度的深層,也無法解釋制度與制度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這對改革開放后大量的民事訴訟產生影響,使得理論不能支撐實務要求,雖然后續(xù)法學研究在持續(xù)進行,然而受限于之前的法學解釋,使得理論的擴展面較小,新成果的理論仍然禁錮在原有法學釋義上。
(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缺失
多樣性缺失同樣體現(xiàn)在法學研究的單一性層面上,研究知識為了滿足政治性的要求,并沒有考慮經濟、民生等方面的應用,這嚴重背離了法學研究的本質。民事訴訟法解決的對象是民生問題,因而一切審判行為反映人們的社會行為,用來解釋人們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各科知識,比如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應從多個視角進行研究。然而因為方法的多樣性缺失,使得這些研究流于形式,雖然目前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是由于長期理論與專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的缺失,導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人才中很少具備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也即綜合型人才,因而雖然后續(xù)的研究吸收了各學科優(yōu)秀的研究人才,但由于理念融合不夠充分,導致研究成效并不理想。
三、研究主體自主性缺位
自主性缺位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主體錯位與自主性喪失,缺乏研究原有的立場,不按照學科研究的規(guī)律、程序及事實進行,受權力與利益左右。在民事訴訟法的實際研究中,研究人員往往依附與當前階段的政治風向,向政治靠攏,使得研究成果變得庸俗化。并且,一旦某方面的研究受到大眾熱捧,研究自主性缺失,盲目跟風的現(xiàn)象也比較明顯,民事訴訟“跟風研究”的問題在于研究脫離了法制根本,過于依附社會群體,曲意逢迎,導致研究往往是從預設的結論需要出發(fā),這會導致論據的收集與國際的法律語境失去聯(lián)系。
比較典型的自主性失位是關于如何認知調解與判決的關系。民事訴訟法在實務執(zhí)行上具有調解與判決的作用,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事糾紛調解的歷史延續(xù)性,也反映我國司法機關對法律問題的合理調解。民事訴訟調解往往具有靈活性、多變性與理論、模糊性,用來解決非戰(zhàn)爭時期的民生資源分配與沖突。新民主主義時期,當時的“司法調解”與現(xiàn)在的民事訴訟有較大的相似之處,民事雙方在司法主持下進行,因此此時的司法往往具有較高的法律效應。但是進入到21世紀后,隨著訴訟調解的逐漸使用,成為群眾解決民事問題的重要方法,調解成為一種強勢調解,成為一種行政化、政治化的社會整治手段,遺憾的是,在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上,法學研究并沒有阻止這種趨勢的發(fā)展,即便有少量的學者對其產生質疑,但是敵不過多數(shù)人的認同,在人們沒有認清司法語境的情況下,人為訴訟的調節(jié)本就屬于政治行為,導致主體自主性逐漸喪失,認知調節(jié)與判斷也變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當前以學術發(fā)表量與影響力評價研究成果的時期,以結論為導向的研究并不重視內容的邏輯性,研究課題的設計也往往以確定的結論進行設計,因此,具有依附性的研究課題更容易獲得批準、立項。也更容易獲獎,而自主性的研究課題,因為領域認同的缺失,導致課題邊緣化,很難獲得認可。
四、程序與實體的分離
民事訴訟法中的“實體”包括案件發(fā)生中相關的事實與案件當事人,而程序則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流程與方法,在價值定義上,實體處于第一位,程序處于第二位,需要明確的是,實體與程序是不可分離的整體,程序決定實體的觀念也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
但是在實際的民事訴訟法研究上,雖然研究觀念上遵從“實體高于程序、程序決定主體”的觀念,但是具體研究上卻將兩者分離出來。這種情形在法律的制定上也比較突出,很多法律,在一開始就被法律制定人員定義為實體性的法律,對程序缺少關注,立法者制定法律時也往往只邀請個別的程序學者,導致法律制定后程序化丟失嚴重。當然,將程序與實體反過來也比較普遍,即立法時注重程序,而忽視主體,導致實體學者很少參與到法律制定中。實體與程序的關系應是血與肉的關系,兩者各自發(fā)展,而又相互依托,不可分離,民事訴訟研究中也一樣,如果程序與實體分離,最終導致實體法律與現(xiàn)實脫離,使得民事法的社會效應缺失。
五、結語
民事訴訟法作為我國解決民事糾紛的重要依托,在實際研究上存在民事訴訟理論與實踐脫離、研究方法缺失、研究主體自主性失位、程序與實體分析四個方面研究困境,這嚴重阻礙了民事訴訟法的進一步完善,因此,在實際研究上,可以從改革這四個方面缺陷著手,以使民事訴訟法不斷充實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學:滯后與進步[J].法學研究,2011(06).
[2]齊樹潔,熊云輝.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成長的啟示——以知識社會學為視角的分析[J].現(xiàn)代法學,2012(02).
[3]徐卉.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知識轉型[J].法學研究,2012(05).
[4]湯維建.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多元遞進[J].法學研究,2012(05).
[5]齊樹潔.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未來發(fā)展[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5).
[6]許曉娟,楊子強.論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的轉型[J].江西社會科學,2015(11).
(作者單位:中共東港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