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鍇
[摘要]中國正在經(jīng)歷的社會轉型使得社會利益矛盾與沖突持續(xù)增大,各種群體性抗爭事件持續(xù)頻發(fā)。學者們紛紛關注這一事關社會穩(wěn)定與繁榮發(fā)展的中國重大現(xiàn)實問題。在越來越多的群體性抗爭研究方面,研究者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在群體性抗爭的理論引介與體系建構、群體性抗爭的宏觀研究與類型學分析兩個面向上,創(chuàng)設群體性抗爭研究的中國議題;運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兩種視角、“以大見小”和“以小見大”兩種方法,形成研究群體性抗爭的中國視野;以問題意識下的對策研究、本土文化上的有益借鑒和議題視域上的不斷拓展,體現(xiàn)群體性抗爭研究的中國特色;比較中西群體性抗爭事件的差異和反思完全借鑒西方抗爭理論框架分析的缺陷,從利益與行為的互動來找尋群體性事件研究的中國思路。中國學界的上述努力構成一幅群體性抗爭系列研究的中國圖式。
[關鍵詞]
群體性抗爭;中國議題;中國視野;中國特色;中國圖式
中圖分類號:C913;D035.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16)03004006
在中國學界,盡管早有對古代王朝、近代帝國時期和新制度下群體性抗爭的個別論述,但抗爭政治研究的興起和對群體性抗爭事件的廣泛關注是近十幾年的事情。一方面,中國正處在一個全球現(xiàn)代化背景下后發(fā)展國家必須經(jīng)歷的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新老產(chǎn)業(yè)、思想和理念轉變過程產(chǎn)生的問題與矛盾不斷積聚,有限甚至不足的治理能力與無限擴展的治理議題之間不能匹配,造成越來越突出的社會不公和相關利益受損,由此引發(fā)各類群體性抗爭事件頻繁持續(xù)地發(fā)生。事關社會穩(wěn)定與繁榮發(fā)展的群體性抗爭儼然成為中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有責任有擔當?shù)膶W者自然而然轉向這一中國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西方學界關于集體行動、社會運動等群體性抗爭的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抗爭政治研究的對象、內容及方法不斷推陳出新。在引介西方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等群體性抗爭研究成果的同時,一部分海外學者將興趣和目光投向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他們通過各自選取的群體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的群體性抗爭行為①。 西方視域下中國群體性抗爭的外來研究無疑刺激了身臨其境的國內學者更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學術興趣,一時間,抗爭政治和群體性抗爭主題的研究成果不斷面世。
一、群體性抗爭研究的中國議題
概括地講,中國學界對于群體性抗爭的研究主要有兩個面向:一是群體性抗爭的理論引介與體系建構;二是群體性抗爭的宏觀研究與類型學分析。
(一)群體性抗爭的理論引介與體系建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群體性抗爭的西方學者及其著作紛紛進入中國學術的視野,相關譯著陸續(xù)問世如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艾爾東·莫里斯和卡洛爾·麥克拉吉·繆勒的《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杰克·奈特的 《制度與社會沖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西德尼·塔羅的《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斗爭政治》(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查爾斯·蒂利的《集體暴力的政治》(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政權與斗爭劇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道格·麥克亞當、西德尼·塔羅、查爾斯·蒂利的《斗爭的動力》(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查爾斯·蒂利、西德尼·塔羅的《抗爭政治》(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西德尼·塔羅等的《社會運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拉塞爾·哈丁的《群體沖突的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和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等。
。
這些譯著成為更多研究群體性抗爭學者的案頭讀物。與此同時,一些學者專門著述介紹和評析西方群體性抗爭理論,致力于建構群體性抗爭的理論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當屬趙鼎新的《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和謝岳的《抗議政治學》。
趙鼎新的《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從社會學視角對20世紀以來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做了系統(tǒng)的介紹,批判性地總結了早期集體行為和社會運動理論的發(fā)展,探討了運動參與者的情感、社會變遷、社會結構、國家的政治結構及其結構性行為對社會運動和革命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影響,重點討論了20世紀70年代后興起的資源動員理論、政治過程理論,以及圍繞這些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種種理論命題和研究方向。作者強調:變遷、結構、話語是影響和決定社會運動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宏觀結構因素[1](P302);不同的國家性質(國家和社會關系)會導致國家對社會中出現(xiàn)的集體性抗爭行為制度化能力的不同[1](P304);在解釋一個具體社會運動的起因和發(fā)展前,必須對運動背后的國家與社會性質及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做出經(jīng)驗性的測量和定義[1](P307)。
謝岳的《抗議政治學》從政治學視角嘗試著將來自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以及來自集體抵制的理論整合到抗議政治學的框架體系之下,試圖彌補自己在《社會抗爭與民主轉型》一書中的研究缺憾。在《抗議政治學》中,作者以威權主義國家政治為研究對象,以蒂利等人的抗議政治理論的過程與機制闡述民主轉型的新模式[2]。在界定了抗議政治學研究對象的基礎上,介紹有關抗議政治起源和緣起的主要理論和概念,闡述分析了抗議政治展開過程的重要學說與術語,最后從分析路徑和測量方法兩方面探討如何檢驗抗議政治的后果與效果。通過抗議的結構背景分析、集體抗議的動力機制以及集體抗議的結果討論,簡要地分析了集體抗議的政治結構以及集體抗議是如何促進民主轉型的。作者將本書的學術貢獻定位在:為抗議政治學發(fā)展提供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包括重要概念、命題與理論,為抗議政治研究提供一幅最新版的“地圖” [3](序言P5)。
(二)群體性抗爭的宏觀分析與分類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頻發(fā)的群體性抗爭事件。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從群體性抗爭研究的范圍與對象看,既有對中國群體性抗爭的宏觀論述,也有對不同群體的群體性抗爭的分類研究,還有對特定地區(qū)具體群體性抗爭事件的微觀分析。
對中國群體性抗爭的宏觀論述當首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的《中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成因及對策》。該著作從中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界定、性質、類型及特點開始,分析了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成因,提出了有效化解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總體思路以及處理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著重從地方領導責任制、應急管理決策制度、信訪制度改革、公安部門防范和處理機制以及社會自我調節(jié)機制等方面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起一系列有效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具體制度和機制。麻寶斌的《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群體性政治參與》,從政治參與的視角對當前群體性政治參與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闡述,并對當代群體性政治參與的主體進行了利益、社會心理與制度化的分析,提出中國民主政治的目標模式與發(fā)展途徑是完善社會調節(jié)機制,重構政治參與機制。于建嶸的《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礎問題》,從社會沖突的基本理論出發(fā),全面地分析了轉型期中國社會沖突的基本類型,特別是重點研究了維權事件和社會泄憤事件的基本特征及社會風險,并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系統(tǒng)地提出了化解社會沖突的政策性建議。肖唐鏢主編的《社會穩(wěn)定研究:城鄉(xiāng)之間》和《群體性事件研究》學術論文集從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出發(fā),研究社會沖突與群體性事件領域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及新問題。此外,戚建剛的《我國群體性事件應急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范鐵中的《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處置機制研究》、許堯的《中國公共沖突的起因、升級與治理:當代群體性事件發(fā)展過程研究》等著作都是從宏觀的視角關注和研究當代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當然,有些對群體性抗爭事件進行宏觀研究的同時,也綜合了微觀層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如何顯明的《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理及其應急處置——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即是用宏觀、微觀結合的方法,從近些年來發(fā)生的15個具有典型性的個案分析梳理中,揭示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演變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以及影響事態(tài)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
在對不同群體的群體性抗爭的分類研究方面,對農(nóng)民群體性抗爭的關注度最高,研究成果亦很可觀。研究三農(nóng)問題、鄉(xiāng)村和基層治理的專家學者,如應星、孫立平、溫鐵軍、趙樹凱、黨國英、徐勇、項繼權、張靜、賀雪峰、吳理財?shù)热司鶎Υ俗h題有專門的論述。一批政治學專家學者,如榮敬本、于建嶸、肖唐鏢、程同順、燕繼榮、鄭欣、方江山、仝志輝、宋維強、李國波等,他們以農(nóng)村群體性事件為切入,展開對政治參與、政治穩(wěn)定和政治發(fā)展的研究。此外,龔維斌、馬福云等編著的《社會群體與群體性事件研究》對離退休干部群體、退伍軍人群體以及大學生失業(yè)群體狀況分別進行了研究;張磊、陳鵬、孟偉等人對城市業(yè)主的集體維權進行了考察
參見張磊:《業(yè)主維權運動:產(chǎn)生原因及動員機制——對北京市幾個小區(qū)個案的考查》 ,《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6期;陳鵬:《當代中國城市業(yè)主的法權抗爭》,《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1期;孟偉: 《城市業(yè)主集體行動的策略及其行為邏輯:以深圳市寶安區(qū)瀅水山莊業(yè)主維權行動為例》,《中國廣州:第二屆中國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年1月1日。; 于建嶸、王小軍、聞效儀、陳偉光等人對工人群體性抗爭事件給予了關注
參見于建嶸:《中國工人的以理維權》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manage/Forward/201006/t20100608_25314.htm ;王小軍:《轉型期工人群體性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及治理》,《理論月刊》2009年第1期;聞效儀:《轉換治理模式 應對工人群體性事件》,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24日;聞效儀:《工人群體性事件的轉型與政府治理》,《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2年第5期;陳偉光:《工人群體性事件與工會角色》(上),《中國工人》2013年第8期;陳偉光: 《工人群體性事件與工會角色》(下),《中國工人》2013年第9期。。
對不同群體的群體性抗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轉型期社會的多樣性和社會矛盾的復雜性。
對特定地區(qū)具體群體性抗爭事件的微觀分析,如黃振輝的《表演式抗爭:景觀、挑戰(zhàn)與發(fā)生機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佴澎的《消弭沖突:解決邊疆地區(qū)群體性事件的法律機制》、王國勤的《社會網(wǎng)絡與集體行動:林鎮(zhèn)案例》、楊繼君的《跨省〈區(qū)〉群體性事件演化機理與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以廣西接邊地區(qū)為例》、崔亞東的《群體性事件應急管理與社會治理:甕安之亂到甕安之治》、胡兵的《底層抗爭與基層治理研究: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研究——一項基于華中Z鎮(zhèn)的實證研究》等,這些著作以某些特殊地區(qū)或某一具體地方的特定群體性事件為案例展開深入的分析,以期發(fā)現(xiàn)群體抗爭事件發(fā)生機理的普遍性規(guī)律。
二、群體性抗爭研究的中國視野
縱觀中國學界對群體性抗爭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兩種視角、“以大見小”和“以小見大”兩種方法來概括。
所謂“由上而下”的視角是指從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官方態(tài)度與立場來看待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邏輯,探討應對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思路、策略與方法;而“由下而上”則是用底層社會的眼光來觀察、認識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機理,尋找構建和諧官民關系與民主政治的治理路徑。前者雖然承認社會矛盾與沖突是發(fā)展過程中利益受損群體集體行動的結果,但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群體性抗爭持明確的非法態(tài)度,對利益訴求和權力伸張的群體抗爭事件高度敏感、審慎,在平息事態(tài)、有效控制、強力彈壓、確保穩(wěn)定的程式之外,反思防患于未然的策略,檢討政府行為的得失,探討預防和應對群體性抗爭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后者則在公平正義的視角下,強調權力和利益的法律與制度保障,要求國家與社會在民主政治的走向上加快法治與制度建設,通過體制機制的設計與完善,實現(xiàn)公民身份的確立與公民權利的保障,通過民權的增進與社會力量的發(fā)展,走向協(xié)同治理的良善之道。
所謂“以大見小”就是通過對群體性抗爭事件宏觀層面的全方位分析,探討群體性抗爭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機理機制,為預防和處置群體性抗爭事件提供基本的原則、路徑與模式;所謂“以小見大”則通過具體典型的案例剖析和實證研究,力求在對個案發(fā)生、演變的基本脈絡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揭示出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演變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以及影響事態(tài)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
就目前群體性抗爭研究的成果來看,“由上而下”且“以大見小”的宏觀敘述多于“由下而上”并“以小見大”的微觀考察。隨著國內社會學田野調查方法和政治學實證研究的推廣,更多的學者從一個村莊、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個縣域等微觀場域出發(fā),通過對帶有普遍性的個案抗爭事件的實證考察,試圖把握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秩序,揭示底層民眾抗爭行動的基本邏輯以及基層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檢討抗爭與治理互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期為社會良性秩序的建構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三、群體性抗爭研究的中國特色
進入新世紀,政學兩界的努力使國內群體性抗爭研究進入一個興盛期。如前所述,盡管存在不同的立場觀點和研究方法,但致力于和諧社會建構的共同目的使得這一主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中國特色。
(一)問題意識下的對策研究
經(jīng)世致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面對社會轉型期頻發(fā)的群體性抗爭事件,問題意識主導的中國學者自然而然關注這一社會現(xiàn)實。不管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的視角,學者的目光最終都落在問題的解決上。具體來說,就是在現(xiàn)實的中國如何更有效地消解群體性抗爭事件的發(fā)生。他們重視對群體性抗爭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機理機制的分析和探討,重視對現(xiàn)有司法和行政體制缺陷與弊端的反思。盡管在具體對策的提供上有不同,在一些理念上有差異,在有些路徑選擇上有矛盾,但基本上都涉及制度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建構與發(fā)展、社會的扶持與培育以及主體的塑造與提升,并在實現(xiàn)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上達成基本一致的共識。
(二)本土文化上的有益借鑒
中國的群體性抗爭與西方社會的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這也激發(fā)中國學者從本土文化出發(fā)來發(fā)展解釋群體性抗爭的理論框架。應星從中國文化中發(fā)展出“氣”的概念和范疇,以“氣”的凝聚、“氣”的初始釋放、“氣”的加壓和“氣”的導引來解釋依法抗爭的結構背景、草根領袖的生成機制、草根行動者的組織策略及依法抗爭的行動策略,以“氣場”這一種社會特殊的情感體現(xiàn)方式來著手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4]。 肖唐鏢對傳統(tǒng)文化下江西宗族型鄉(xiāng)村治理的分析研究,試圖厘清宗族在當下鄉(xiāng)村治理中的角色與功能,以窺探當代中國鄉(xiāng)村治理和地方政治的轉型問題[5]。但畢竟西方的抗爭政治理論為中國學術界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中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中國學者在群體性抗爭研究中還是自覺地吸收了西方的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有關理論資源。他們或借鑒怨恨和相對剝奪感理論,對當今中國社會利益受損的弱勢群體進行社會心理情感的分析;或借用斯科特的“生存?zhèn)惱怼?、“弱者武器”以及“隱藏文本” 框架,對農(nóng)民抗爭行為和方式做出解釋。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視角下,借鑒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探討中國的政治機會結構變遷與群體性抗爭行動生成的關系。在本土文化的有益借鑒上,形成了“以法抗爭”、“以理抗爭”( 于建嶸)、“以勢(弱者的身份)抗爭”(董海軍)、“非對抗性的抵制”(折曉葉)、“以氣抗爭”(應星)、“以死抗爭”(徐昕)等底層抗爭解釋機制。
(三)議題視域上的不斷拓展
隨著國內對群體性抗爭研究的廣泛關注,有關群體性抗爭的議題也開始突破研究群體性抗爭事件過程本身。一些學者從社會心理學方面探討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因素及情感作用。吳開松等人從分析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社會公平感、憤怒情緒、政府滿意度、生活滿意感、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滿意感與群體性事件參與意愿等社會心理因素及其測量,探討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6]。 孫靜以情感社會學為研究視角,采取“事件—過程”的分析范式,通過訪談輔之文獻法對什邡鉬銅項目事件整體過程進行研究,從結構、情感和行為三方面分析事件主體的認知過程、情感狀態(tài)、互動邏輯及不同情感在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形式,即剝奪與不公的社會結構產(chǎn)生焦慮與憤怒的社會情感,從而導致同質與卷入的群體行動[7]。 有學者專門關注群體性抗爭事件的輿論研究。燕道成從網(wǎng)絡輿情研究的新視角對群體性事件中網(wǎng)絡輿情的群體怨恨心理、載體、炒作者、領導者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從網(wǎng)絡輿論管理的角度,為群體性事件的有效預防提供了對
策[8]。 葉海以貴州、云南、甘肅三起群體性事件為例,探討西部地區(qū)社會沖突事件的輿論引導問題[9]。 王國勤通過林鎮(zhèn)案例的比較研究,觀察社會網(wǎng)絡和社會資本對集體行動的策略選擇與運行軌跡的影響,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社會網(wǎng)絡所提供的社會資本總量與集體行動的暴力水平成反比[10]。另外,圍繞群體性勞資沖突事件、城市拆遷抗爭、社區(qū)環(huán)保運動等方面展開的細化研究,大大擴展和豐富了群體性抗爭事件的研究議題。
四、群體性抗爭研究的思路轉換
西方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等抗爭政治理論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解釋力。我們發(fā)現(xiàn),從群體性抗爭的個體視角看,相對剝奪和怨恨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群體抗爭的個體情感和心理。不公正導致的剝奪感和怨恨心理被瞬間點燃和激化而引發(fā)的抗爭義舉往往可以理直氣壯并得到境遇相似的大眾的情景支持。從大的社會背景看,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提供了全面認識誘發(fā)群體性抗爭事件的綜合因素。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政治系統(tǒng)空間的有限開放、市場化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民主法治的曲折推進、權利意識的朦朧覺醒等,都為群體的利益表達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GDP為中心的失衡發(fā)展、民主制度供給不足、基層政府行為失范、個體利益嚴重受損、高壓防控式的強力應對,都從反向加大了群體性抗爭的幾率。
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群體性抗爭事件在性質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抗爭政治。因為西方的抗爭政治是以國家為抗爭對象,其主要指的是集體利益與政治權利訴求的一種公民社會的民主政治參與,甚至是“參與者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的某些方面”的改變[11](P11)。 抗爭政治的分析范式是把社會運動從階級斗爭之類靜態(tài)的結構分析轉向了社會運動過程的動態(tài)分析,并從最初占據(jù)主導的、具有社會心理主義傾向的“相對剝奪理論”,通過批評反思而逐步發(fā)展出了資源動員理論、政治過程理論等。這些理論往往是在社會與國家視野下,主要針對規(guī)模較大的、有組織的社會抗爭運動進行分析,如分析學生運動、民權運動、環(huán)保運動、女權運動等。在專業(yè)化的動員、機會的把握、得失的算計背后,貫穿著奧爾森式集體行動的邏輯,其骨子里卻未脫離個體本位的理性選擇的色彩[4](P13)。 許多社會運動的話語過程都是圍繞著國家的合法性基礎而展開的。因此,西方視野中的政治抗爭蘊含著強烈的權利政治的身份認同與民主化內涵。
中國的群體性抗爭事件更大程度表現(xiàn)為具體權力和利益受損后的情緒表達或自力救濟。考察各地頻發(fā)的群體性抗爭事件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對于現(xiàn)行體制具有較高的政治認同,即使抗爭群體對于中央政府及上級部門也有著高度的政治信任。與廣泛動員、高度組織化的社會運動不同,群體性抗爭事件經(jīng)常依靠鄉(xiāng)鄰、親屬、伙伴關系和瞬時情感認同進行動員,動員范圍小,參與人數(shù)少。對于絕大多數(shù)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而言,政治權利與民主不是他們想直接得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他們的思想中遙遠甚至模糊??範幦后w想要得到的僅僅是私人具體利益和權利的維護,是對現(xiàn)實中遇到的與己緊密相關的公平顯失的修正。不論從組織動員、行動策略及目標選擇上,中國的群體性抗爭事件都不能與西方的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相提并論?;诓煌陌l(fā)展歷史階段與社會背景,有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的抗爭研究大多選擇與西方抗爭政治理論對話,容易循著社會運動教科書把一切案例寫成“走向成熟的成長史”,而這恰恰被底層政治理論批判為“假歷史” [12]。 轉型期中國群體性抗爭的多樣化、復雜性更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解讀。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進行的大量的群體經(jīng)驗研究就顯示:農(nóng)民上訪更多是一種利益博弈而非抗爭[13]。
事實上,在國內學界借鑒西方抗爭理論框架研究中國群體性抗爭中的確存在“依葫蘆畫瓢”的缺陷。情感心理、倫理道義、資源動員與政治機會結構等分析,都不足以恰當深刻地解釋當下利益分化時代中國的群體性抗爭。利益才是一切社會活動的驅動力,不同的利益關系形成不同的行為互動。不論是采用社會心理學、道義經(jīng)濟學還是應用資源動員理論、政治過程理論分析,都忽視了抗爭主體與抗爭對象的利益分析,缺乏抗爭主體與抗爭對象之間的互動研究。因此,從利益的視角來探討利益關系如何引發(fā)群體性抗爭、利益博弈的互動如何使抗爭持續(xù)展開,以及如何實現(xiàn)利益平衡來化解矛盾與沖突,應該成為研究中國群體性事件的一般思路。
參考文獻:
[1]趙鼎新. 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謝岳. 社會抗爭與民主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謝岳. 抗議政治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應星. “氣”與抗爭政治: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肖唐鏢. 鄉(xiāng)村治理中農(nóng)村宗族研究綱要——在實踐中認識農(nóng)村宗族[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1,(1).
[6]吳開松, 李華胤 ,徐曉晨. 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M].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7]孫靜.群體性社會事件的情感社會學分析——以什邡鉬銅項目事件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8]燕道成. 群體性事件中的網(wǎng)絡輿情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9]葉海. 西部地區(qū)社會沖突事件的輿論引導——以貴州、云南、甘肅三起群體性事件為例[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3.
[10]王國勤. 社會網(wǎng)絡與集體行動:林鎮(zhèn)案例[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1][美]西德尼·塔羅. 社會運動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2]徐小涵. 兩種“反抗史”的書寫——斯科特和底層研究學派的對比論述[J]. 社會學研究,2010,(1).
[13]陳鋒. 從抗爭政治、底層政治到非抗爭政治——農(nóng)民上訪研究視角的檢視、反思與拓展[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責任編輯: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