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泳欣,田 姿,甘 宇,董玉梅,王應霞,曾冬陽(海南醫(yī)學院,海南???70100)
?
個體化管理對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
馮泳欣,田姿,甘宇,董玉梅,王應霞,曾冬陽*
(海南醫(yī)學院,海南海口570100)
摘要:目的觀察個體化管理對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方法將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門診管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個體化管理和跟蹤隨訪指導。安排兩組患者在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來門診復查,比較兩組血糖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體重指數(shù)監(jiān)測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在飲食控制、自我血糖監(jiān)測、體重指數(shù)、運動、服藥及血糖控制水平6方面差異顯著(P<0.05)。結論個體化管理能更有效地改善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指導患者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關鍵詞:2型糖尿??;血糖控制;個體化管理;健康生活方式
注:本文系海南醫(yī)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HYCX201407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2型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呈逐年增加趨勢。我國6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為28.7%,其中90%以上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1]。良好的血糖控制不是單純靠藥物治療可以達到的,還需要患者在家庭治療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加強自我管理。因此,如何正確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成為醫(yī)務人員的核心任務[2]。本研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個人喜好有針對性地實施個體化管理及定期動態(tài)跟蹤隨訪,提供個體化護理和健康教育,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qū)間,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識,也為臨床糖尿病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1—6月在海南省某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納入標準:(1)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病程>1年,但無急性并發(fā)癥;(2)具有正常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無明顯精神及人格障礙;(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孕婦;(2)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對血糖影響較大的藥物;(3)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男性4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73.2+5.6)歲,病程(10.20+7.58)年。在研究對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首診順序單雙號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通過定期講座、視頻錄像、社區(qū)板報等方式從飲食、運動、用藥護理等方面進行干預。1.2.2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干預措施,即在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個人喜好等相關信息后,指導患者將被動護理變?yōu)橹鲃幼o理:(1)飲食方面:了解患者的食物喜好,在均衡合理飲食基礎上進行食品交換,通過視頻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培訓,讓患者從“被給予合理食物”發(fā)展為“主動選擇合理食物”。(2)運動方面:讓患者列出喜歡的運動,從中選擇適合的項目,制訂詳細的運動計劃,鼓勵其長期堅持,同時開展糖尿病患者運動比賽,讓患者從“被運動”變?yōu)椤皭圻\動”。(3)心理方面:采用音樂療法等改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調(diào)節(jié)激素分泌,轉變患者的消極心態(tài),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4)藥物治療方面:遵醫(yī)囑進行服藥指導,教育患者不盲聽、盲從其他服藥建議,督促其堅持、按時、按量服藥等。研究者通過每周一次的電話隨訪、微信和QQ交流等方式,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相關護理措施督促患者定期檢測血糖、書寫糖尿病生活周記并上交(每周1~2次),發(fā)現(xiàn)異常隨時報告。
1.3觀察指標
安排兩組患者在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來門診復查,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血糖控制情況。監(jiān)測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時血糖(PG2h)、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重指數(shù)(BMI)。6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進行電話隨訪。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采用Χ2檢驗分析兩組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有無顯著性差異,檢驗水準α=0.05。
(1)6個月后比較兩組各項指標,見表1。觀察組FBG、PG2h、HbA1c和BMI明顯好于對照組,尤其是6個月后的復診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兩組患者1、3、6個月監(jiān)測指標比較(x±s,分)
(2)兩組6個月后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比較,見表2。觀察組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性差異。
表2 6個月后兩組患者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比較[n(%)]
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提倡的“五駕馬車”(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及自我監(jiān)測)在糖尿病預防和綜合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該聯(lián)盟同時強調(diào)要達到控制血糖水平及其并發(fā)癥的目的,必須根據(jù)患者年齡和病情的不同“量體裁衣”,進行個體化管理,尤其是一些高齡患者,病程較長,發(fā)生低血糖的危險性較高,各種并發(fā)癥較多,更需要個體化管理。
本研究結果表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提供動態(tài)跟蹤的個體化管理和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其HbA1c和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糖代謝水平,并對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有顯著效果,比高素紅等[3,4]提出的心理干預、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用藥指導的綜合干預措施效果明顯,尤其是個體化干預時間越長,血糖控制越趨于理想。本研究以QQ、微信等為平臺,及時評估患者血糖水平、飲食、運動及用藥等情況,指出患者存在的問題,提高患者對血糖監(jiān)測結果正確處理的能力,幫助其將獲得的知識用于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我國規(guī)定HbA1c應控制在<6.5%范圍內(nèi)[5],實驗組的6.5%~6.7%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調(diào)控水平,而對照組則無明顯改變,甚至6個月時還有所上升,可能是由于沒有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和督促,治療依從性有所降低。這也進一步說明持續(xù)動態(tài)跟蹤、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的個體化干預能夠改變患者行為和生活習慣,使其由被動變?yōu)橹鲃?,由他律變?yōu)樽月?,從而固化為習慣性行為。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音樂等輔助療法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使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降低,可能是輕松、愉快的正向情緒能引起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大量分泌,從而有利于控制血糖。Goetsch等[6]的研究也得出了這一結果,說明除了“五駕馬車”的綜合措施外,通過個體化跟蹤管理使2型糖尿病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對血糖控制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佟玲玲.2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臨床特點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9.
[2]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UKPD:38)[J].BMJ,1998,317(7160):703-713.
[3]高素紅.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18(6):33-35.
[4]沈妲.護理干預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2):75-76.
[5]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血糖監(jiān)測臨床應用指南(2011年版)[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656.
[6]Goetsch L,Weibede J. Stress and blood gluco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Behav Ther,1990(28):331.
(*通訊作者:曾冬陽)■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7-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