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家阿歷克斯·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系統(tǒng)闡述了自由與民主的關系,為后世展現了一幅美國民主的政治畫卷。在書中他寫出了民情、法制和自然環(huán)境對美國民主的影響,最后把關國民主制度長期繁盛的原因歸結于美國的民情,書中多次闡述了他對“多數暴政”的擔憂,本文欲從托克維爾的歷史經歷出發(fā)探索其思想背后歷史原因。
[關鍵詞]民主;專制;多數暴政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6-0110-02
一、托克維爾“多數暴政”思想
古人治史常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而成一家之言”為標榜。這句話從橫向、縱向和整體對圣人先賢治史做了一個全面的標準。而19世紀法國社會政治理論家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不僅為19世紀的美國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參照材料,也為今天的美國人重新審視自己提供了一面寶貴的鏡子,可以說是一個法國人寫的美國的歷史,但卻使美國人為之震驚。
這時,我們不禁會問,為什么一個法國人不寫自己的國家亦或是鄰近國家(比如說英國)的政治制度,而要去寫哪個遠在大洋彼岸的異國?他寫的文章能夠被世人所認可嗎?答案是:是的,他寫的這部著作可以用“成功”這一詞來概括。就像是露絲·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與刀》。雖然本尼迪克特在寫此書之前從未到過日本,但這本《菊與刀》卻真實形象的道出了日本國民的信仰,被認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使日本人為之一驚。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金庸先生的《華山論劍》不少庸迷為之癡狂,但那時金庸先生從未到過華山。雖然我們提倡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史學家治史也講究“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但是,“二手材料”未必不好,以上這些例子證明,只要我們認真探究材料,去偽存真,是可以彌補時間和空間的差距。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道出了后世視之為經典的思想,那就是他的“多數暴政”的理論。他運用了哲學思辨的方法為我們展示了民主的本質,他之所以過分的擔心多數的暴政,是因為他對祖國即法蘭西歷史命運的擔心。此時的法國正處于大革命的動蕩之中,1830年法國爆發(fā)了七月革命,而這場革命給他帶來了情感和理智上的艱難抉擇,他目睹了大革命時期政權一次次的被人民推翻,以致我們后來提到法國大革命時可以用“激烈”這一詞語來形容之。但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托克維爾出身于貴族家庭。雖然他摒棄了貴族的一些特質,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人群思想或多或少都是代表貴族的,他是以一個統(tǒng)治者的姿態(tài)來發(fā)表演說的,在法國大革命這一幕幕的起義之后,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多數導致的混亂,此時的他害怕了。雖然借訪問美國監(jiān)獄制度之機去美國過考察,但心系祖國的那份赤子之心卻始終未改,到美國后他看到了美國民主的繁榮,驚嘆美國民主制度這個“尤物”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盡管身在美國可他日夜惦念的還是自己的母國,他希望借此對母國的歷史產生一定影響,以完成一個歷史哲學家應盡的責任。
通過對美國的考察他得出影響美國民主制度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環(huán)境,二是法制,三是民情,他認為法制比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大,民情比法制的作用還要大。但是,仔細剖析這三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正是這方面的因素導致了托克維爾口中所謂的“多數暴政”。過分的民主其實就是一種專制,用哲學上矛盾具有向相反方向轉換的理論來說恰是如此。就像我國道教中所持有的“無為”觀點,無為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民主社會的本質是由社會中占絕大多數的統(tǒng)治,因而,在民主條件下,誰也無法與社會中的多數對抗,多數的意旨即是真理,美國是一個代議制社會,這便使多數不僅控制了立法權,還掌握了行政權進而滲透進了司法權。一個社會如果太過于民主便會走向民主的對立面即專制的產生,托克維爾深諳此點,此時他不由自主的就會與母國的情況聯系起來,可以說是美國之行讓托克維爾意識到了法國的民情和法制對大革命的影響。托克維爾把民主理解為人民的權利、多數的統(tǒng)治,把美國的民主的最根本的特質歸結為多數的統(tǒng)治。他認為:“民主政府的本質,在于多數對政府的統(tǒng)治是絕對的,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薄耙磺袡嗬母炊即嬖谟诙鄶档囊庵局小?。他一直擔心多數的統(tǒng)治可能會導致多數專制的危險。但它并不是反對多數的統(tǒng)治,并不是否定民主的,而是出于對專制的一種擔心,他主張合理的運用民主,規(guī)避民主制可能產生多數暴政的危險。所以在文中他一再提到:“我最擔心于美國的,并不在于它推行極端的民主,而在于它反對暴政的措施太少了”接下看我們一起品味一下托克維爾書中所述的影響美國民主制度的三要素。
二、影響美國民主的三要素
(一)地理環(huán)境和先天特質
首先,美國地處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有這兩洋天險作為天然屏障,南北分別與墨西哥和加拿大接壤,這使得美國沒有強大的鄰居,因此不必擔心外敵的入侵和近鄰的征服。這就使得美國沒有崇拜軍事榮譽的傳統(tǒng),人們致力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不必為建立龐大的軍隊和征收巨額的稅收作為軍費。
美國人的起源也是影響其民主共和制度的一大因素。當第一批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陸時起,平等、公正、博愛等理念就深深扎根在了美國先民們的心中,這些特質后來就形成了民主共和制得以建立的條件,他還培育了與民主共和制相適應的民情和生活習慣。
(二)法制因素
美國比較突出的制度就是他的聯邦制度、鄉(xiāng)鎮(zhèn)制度和司法運作制度。首先聯邦制可以很好地將共和制大國的強大型優(yōu)點和共和制小國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國家制定符合全國性的法律,其他的留給地方制定,保障了聯邦的持久安定和繁榮強大,這也是美國民主制的一個特點。
(三)民情
托克維爾在文中多次表示民情對美國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個神奇的“潘多拉魔盒”承載著美國的民主制度,在關鍵時刻總是能發(fā)揮它獨特的優(yōu)勢,但我們如果想要具體來看看這一神奇的魔力究竟是什么,他似乎是一種根植于美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種讓我們說不出道不明的東西,但不可否認他卻是引導著美國社會的,影響著美國的民主制度。
三、托克維爾“多數暴政”思想的來源
托克維爾在文中多次提到“多數暴政”這一詞,而暴政又是與專制等詞語相接近的,為什么托克維爾在感嘆美國民主制度的同時又在擔心多數的暴政?這正是一個偉大思想家的高瞻遠矚,他意識到民主的發(fā)展是歷史之大潮流并不反對民主,只是比常人看得更遠一些。多數專制的提出,是民主理論的一大進步,他提醒人民不能盲目崇拜多數的權力,防止將多數的意志絕對化。
評價一個人物我們要將其置于他所處的時代中去,而了解一個思想我們更要將其身后的背景聯系起來。在創(chuàng)作完《論美國的民主》之后,托克維爾又創(chuàng)作了另一部巨著,那就是誕生于1851年到1856年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此時法國正處在拿破侖三世發(fā)動政變,建立第二帝國時代,書中浸透著托克維爾對法國歷史命運的深刻憂思。他之所以擔心多數的民主,同時又贊揚美國的民主制度這與他在法國的出境或者說和法國的制度有關。
我們前面提到了美國沒有一個形成一個對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首都,美國的政治中心在華盛頓,經濟中心在紐約,文化中心在波士頓,軍事方面,總統(tǒng)雖然是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但動用軍隊需經國會同意。如果有政治風潮則亂在華盛頓;發(fā)生經濟危機則紐約動蕩;如果文化上產生波動波士頓則有起伏。這三者他是分離的,不會在一起發(fā)生產生或為的共振效應。同時我們再來看看法國的情況,法國有漫長的貴族歷史,波旁王朝統(tǒng)治下的巴黎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太陽王路易十四將各地貴族遷徙于巴黎,使其在天子腳下生活,這固然是出于政治目的,然而巴黎城人為地集中了這么多的豪門顯貴更進一步促進了其經濟文化的繁榮。而國王又有一只常備軍,這便是的巴黎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這四方面于一身,以至于當時有一句話叫做“法國是巴黎的郊區(qū)”,這便使得巴黎成為一個眾星捧月之勢,和平時異常繁榮,一旦出現動蕩足以成為星火燎原之勢,多方力量的結合,民眾的積極參與使得巴黎處在革命動蕩之中,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一次次的起義即是見證。
法國素有封建主義的“堡壘”之稱,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民主”“平等”等觀念已深入人心,封建主義已無法包住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但是,此時資本主義尚處于成長階段。封建主義的大旗已倒,資本主義尚在成長,這便出現了一個“真空”階段,所以法國大革命曲折反復。美國則不同,最初踏上北美大陸的那批清教徒從母國帶來了新的思想,希望在此建立一個和諧平等的希望之鄉(xiāng),美國沒有封建“包袱”,他沒有童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成年,所以美國的民主制度相較而言比較成熟、穩(wěn)定,這也是美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較快的一個動力。
《論美國的民主》為我們展現了美國社會的一個全貌,雖然我們未踏上北美大陸,但已經對美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民主發(fā)展歷程中美國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建設我們的和諧社會而努力。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