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他們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
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注入生活內容,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生命力的知識,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力爭教“有生活的語文”。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為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生命的故事。
一、對生命的尊重是課文的“內核”
本文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明確地展現(xiàn)了一個“愛”字。因為愛心,臺灣青年為大陸青年小錢捐獻骨髓;因為愛心,李政道博士為小錢取髓、送髓;因為愛心,許許多多的人為小錢奔波著……如果對文本的解讀只止于“愛”字,課堂似乎顯得單薄了些,這“愛心”的背后是什么呢?這些人們?yōu)槭裁慈?,怎樣去愛,愛得結果怎樣等等,其實文章都進行了詮釋,這些答案都與一種東西分不開,那就是“生命”。生命是本文的根,沒有生命就沒有生活。我想這也是作者為什么把文章的題目定為“生命橋”而不是“愛心橋”的真諦吧。因為“生命”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二、“生命橋”讓“生命”煥發(fā)活力
若我們認可了上面的觀點,那么我們教授文本時便可以圍繞“生命橋”這一主線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感悟生命、思考人生。文章的課題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文本的主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深入剖析文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教學時,可以在課之伊始,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師生共同來聊一聊生活中的“橋”。教師從生活中引出問題:“橋對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結組暢談。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所見之橋,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的這座“生命橋”有些與眾不同。它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它卻可以讓我們每一位讀者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它的存在。繼而教師將從生活中得來的思索引向文本更深入的剖析:作者為什么稱它為“生命橋”?讓學生以此為線,帶著這個問題思考,品析課文,從而認識到“生命橋”之所以冠以“生命”二字,是因為它承載著人們對生命的一份敬重,是一座拯救生命、連接生命的橋梁。
理解文本所承載的人文意義后,作為語文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品味其語文味,那就是說,梳理脈絡的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品讀文中的語言。學習表達,服務于生活,教師在課上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甚至是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事例,辨析表達的差異,從而品味語言,學習表達方法。
三、用悲劇喚醒生命的“麻木”
當學生已經(jīng)明白文中這些充滿愛心的人們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源于他們的善良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生命的敬重后,教師適時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通過自主思考來審視我們周邊的生活。
通過思想的碰撞,學生認識到:生命是至高無上的,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應該為生命的存活而盡最大的努力。文中的捐髓青年有足夠的理由停止救助,文中的李博士有足夠的借口少出一份力,文中千千萬萬運送的無名人士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中斷這場愛的傳遞,然而,每一個人都在為了彼岸一個未曾謀面的生命,在地震中冒著生命的危險,送去生命的希望。這生命的紐帶,之所以聯(lián)結得緊密而暢達,就是因為所有人都在生命面前,選擇了努力,選擇了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事件,我們該用實際行動來詮釋生命的至高無上。經(jīng)過這場思維的較量,學生對“生命”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種價值觀深植心靈。
四、“橋”讓中華血脈充滿活力
語文的學習重在素養(yǎng)的提升。思維方式的形成有賴于教師細節(jié)的引導。當學生對“橋”這個字眼開始感興趣時,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培養(yǎng)學生善于查詞典的好習慣。學生在認真查詞典認識“橋”的定義后,得出結論:“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
接著讓學生思考“障礙”一詞,這里的障礙是什么?讓有興趣的學生課下了解一下大陸和臺灣的歷史。這樣,學生的視野從課內走向了課外,語文課上,文本成了一個例子,學習語言,引導思維,最終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課上師生達成共識的價值觀——敬重生命,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抉擇;文本中作者娓娓而談的語言風格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口語表達和書面習作。
這樣的課堂,從生活中來,沒有道德標高的“大”而“空”,而是實實在在,在思考中達成共識。這樣的課堂,走入了每個人的生活,不是躺在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而是有生命力的“語文素養(yǎng)”。讓我們的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入生活,植根生活沃土,結出豐碩果實。
參考文獻:
林淑玲.在品味語言中學習言語: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新探[J].新教師,2014(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