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邯鄲校區(qū)里,有一幢紅色的五層小樓,這是復旦大學的綜合樓,黨政核心部門的辦公地。門口掛著牌子,標著三層是黨委機關,一層是財務處。一層走廊兩側墻上掛著很多畫框,里面并不是名人字畫,而是一些財務文件。其中一份是民國三十六年的教育部訓令,撥給復旦大學獎學金四十萬元法幣。這幢樓是環(huán)形建筑,中間是一個小小的園林,有一條人工小溪,小溪旁邊擺放著幾張石凳。
這里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曾經工作學習的地方。23年前,就在這幢小紅樓里,這片園林里,這幾張石凳上,他和同事、學生們指點歷史,辨析時事,創(chuàng)建了國內最早的大學智庫——復旦發(fā)展研究院,出版了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發(fā)展報告。王滬寧本人也因此受到了高層關注。
王滬寧在復旦的住所距離綜合樓不遠,筒子樓里一個十五平米的房間,一張床、一張寫字桌,最顯眼的是幾個滿滿當當的書柜。復旦國政系辦公室曾計劃解決他的住房問題,給他挑了一套二居室,但王滬寧發(fā)揚風格拒絕了。直到1994年,王滬寧才購買了商品房?!疤钯I房子的表格,復雜得很,”1994年1月12日,王滬寧在日記中記錄了買房一事,并深感手續(xù)繁瑣,“上次寫了一篇文章,叫‘反對表格主義,現在社會大概就是表格社會?!?/p>
厭煩生活瑣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事業(yè),王滬寧從小就養(yǎng)成了這種性格。1955年,王滬寧出生于上海南市區(qū)的一個軍人家庭。2000年,南市區(qū)并入黃浦區(qū),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很多老上海的心目中,上海的根就是南市。
王滬寧四歲時,父親在彭德懷事件中講了幾句公道話,在政治上受到打壓。王滬寧的母親于四十年代參加了革命,1965年后,身患多種疾病,前后住院近二十次。年幼的王滬寧與兩個哥哥經常要輪換去醫(yī)院照顧母親,回家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
王滬寧就讀于上海南市區(qū)的永強中學。永強中學是解放后創(chuàng)辦的公立學校,1980年并入南市三中,現已不復存在。永強中學并不是一所重點學校,除常規(guī)課程外,還開設了很多技工班,培養(yǎng)產業(yè)人才。一般來說,這種學校讀書風氣都不會很濃厚。在這種環(huán)境中,永強居然出了王滬寧這位超級讀書種子。
“集中力量讀法國學者阿蘭.佩雷菲特的《停滯的帝國》。從上午讀到晚上,完畢。因為有沖動寫一篇書評,所以讀得比較詳細。”1994年4月3日,王滬寧在日記中寫道?!锻牡蹏肥遣?00多頁的巨著,講述了18世紀英國特使到訪中國的經過,使用了很多史料,有著巨大的信息量。王滬寧用了一個周日,就將其精讀完畢。
王滬寧的閱讀習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父親下班時會經常買回《兒童時代》這樣的期刊。文革期間,父親挨斗,為了防止孩子在外面混日子,三兄弟經常被關在家里抄寫《毛選》或者讀書,王滬寧的靜氣如此養(yǎng)成。
1972年,中學畢業(yè)的王滬寧進入上海師大外語培訓班學習,在這段時間內,他閱讀了大量政治經濟學著作,《格達綱領批判》、《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論》、《神圣的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些閱讀和經歷,奠定了他以后治學的基礎。
1994年9月1日,王滬寧接到了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的電話,告訴他已經被提名為復旦大學杰出教授候選人。王滬寧非常激動,在日記里寫道:“我有一種深厚的復旦情結?!?/p>
1978年,沒有本科學歷的王滬寧一躍成為文革后復旦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從技工中學到復旦,這是王滬寧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轉折。
“他復試遲到了20分鐘,本來是要取消考試資格的,但我照顧他,還是讓他考了。因為他初試的文章寫得很好”,王滬寧的導師陳其人教授在復旦口述歷史項目中回憶道。陳其人是國內研究《資本論》和政治管理的大家。幾乎在王的每一篇讀書心得中,都有陳其人的評語。
王滬寧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是《從布旦到馬利旦——論西方資產階級主權理論的發(fā)展》,初稿就是一部近二十萬字的主權理論史。答辯委員會的評語是:“這是我國學術界較系統(tǒng)研究資產階級主權理論的初步嘗試。”
1981年,獲得法學碩士的王滬寧面臨兩個選擇,進入法學院或者是一直招攬他的政治學教研室。最終,王滬寧選擇了新興的政治學研究,這個選擇,讓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政治學教研室的四年,是王滬寧最高產的時期。到1985年為止,擔任教學任務之外,他發(fā)表了近八十篇文章,編譯了七十萬字的資料?!犊刂婆c行政管理》、《試論職位分類在干部管理體制中的應用》(合著)等多篇文章獲獎,他還被上海市委組織部聘為特約政策研究員,還成為全國國社科“六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政治學概論》一書的主要撰稿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改革面臨闖關,政治體制改革浮上臺面。王滬寧初掌復旦教鞭,便在政治學領域顯示出過人的見識,他也逐步進入了上海乃至更高層領導的視線。
生活里的王滬寧,通常是穿著寬松肥大的水洗布或燈芯絨長褲,喜歡在路邊的小面館吃炒年糕。喜歡蹲在馬路邊同修車的老頭兒談幾句,喜歡在舊書攤上溜溜瞧瞧——一位曾與王滬寧接觸過的年輕人如是回憶道。1985年上半年,復旦成為職稱改革首批試點學校,當時王滬寧連講師也不是,但政治學教研室一致推舉他為副教授的候選人。
時年29歲的王滬寧在填寫申報表后,遇到一些爭議,個別老師甚至認為這是開“國際玩笑”。但經過學科評議組和學校委員會的無記名投票,王滬寧以高票通過了。在這之前,王滬寧就已經成為復旦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
1985年五月,王滬寧爭取參加一次國際會議,費用一直沒有落實。時任校長謝希德得知后,做出批示:“對于文科有條件的年輕教授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學校要支持?!?/p>
“最年輕的副教授”的榮譽讓王滬寧走入公眾視野。不斷有年輕人給他寫信,要他指導學習,開列書目;企事業(yè)單位,上級領導也點名要求他作報告,談經驗。根據刊發(fā)于1986年《中國高等教育》中的《記復旦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王滬寧》一文介紹,王滬寧并沒有適應這種聲名鵲起的感覺。一次,復旦一家醫(yī)療合同單位通過學校領導請王滬寧做報告。由于是硬性任務,王滬寧勉強同意。講完回來,他好幾天感到“不舒服”。王滬寧曾告訴復旦??挠浾撸拔椰F在最希望的是能有一個平靜安寧的環(huán)境,否則我會很苦悶的。我要準備開新課,我正在動筆寫兩本專著,我有自己的打算,這些都需要時間?!?
王滬寧謙退,又保持一顆讀書之心,但榮譽總是喜歡錦上添花,一場大專辯論會讓王滬寧走出上海,進入全國公眾的視線。
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是華語辯論的最高賽事之一,于1986年在新加坡首創(chuàng),1993年中央電視臺正式成為辯論會的主辦方之一。這一年,中國派出復旦大學辯論團隊參賽,王滬寧擔任團隊顧問,這是繼1988年之后,王滬寧第二次作為顧問參加辯論會。
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全部七場比賽的實況錄像,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辯論熱潮,“一辯”、“二辯”、“總結發(fā)言”成為熱名詞,絲毫不遜于現在的“轉身”、“導師”。用現在的詞講,王滬寧是盛名辯手背后的“導師”。
在大專辯論會開始時,王滬寧表現得很輕松,在復旦的動員會上,他說,“這一次我是無官一身輕,顧問顧問,顧顧問問就可以了?!钡珜τ陉爢T,他的要求比誰都嚴格。王滬曾經對隊員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做一件事,就要追求100%的完美,如果有了99%的成功,還有1%的遺憾,就要抓住這1%不放。除了辯論技巧,王滬寧還在生活上指導學生。臺灣大學隊一位教練曾向王滬寧討教訓練隊員的經驗。王滬寧告訴對方:“辯論隊員首先要學會怎樣做人,其次才是學會怎樣當一位辯論員?!?/p>
半決賽,復旦大學隊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隊交鋒,辯題是:“艾滋病是醫(y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痹谶@個辯題上,復旦不幸抽到了反方:“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yī)學問題?!?/p>
艾滋病的傳播,可以通過同性戀、性濫交,以及血液傳染等途徑,這些都有利于正方。但這里也有很大的漏洞,它把兩個問題對立起來了。其實艾滋病既是醫(yī)學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雙方在這一問題上都有一定困難。對此,王滬寧提出了“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概念:判斷一個問題屬于什么性質,有三個標準,即這個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又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最后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通過什么途徑。根據這三條,可以認為艾滋病是社會問題,而不是醫(yī)學問題。用這個概念,復旦方等于用居高臨下的框架包容了對方的立場。最終,復旦取勝。
由于大專辯論會的成功,王滬寧和他的隊員們成為全國知名人物,很多媒體都希望報道這位“幕后老師”,但都沒有采訪到他。王滬寧依然堅守謙退的原則,他要堅守的是自己的學問。有學生想寫他,要求提供材料。“我說不能提供,因為這里面有道德問題,不能加入這種文章的陣營,否則會變成一種自吹自擂,”王滬寧在日記中寫道,“不論是什么樣的材料,均不能(提供),這是一貫的生活原則?!?h3>上海沙龍
王滬寧工作之余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和看電影。他的閱讀面非常廣泛,除了專業(yè)書籍,還讀了很多小說與傳記。王滬寧很少看電視,江珊和王志文主演的《過把癮》是他極少數追過的劇集,他在日記中如此記述對這部劇的觀感:“(這部劇集發(fā)生了)男人和女人的矛盾,丈夫和妻子的矛盾,解釋得不錯。有時候來自愛的矛盾不如來自恨的矛盾厲害,可憐的是對來自愛的矛盾大部分人沒有辦法,只好在無窮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們往往不知道愛也會帶來恨。”
占據王滬寧絕大部分時間的還是工作,尤其是復旦發(fā)展研究院成立后。復旦發(fā)展研究院成立于1993年2月12日,前身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由姜義華教授主持,王滬寧、王戰(zhàn)、程天權等青年學者參與。
“當時我和幾位老教授向復旦的書記和副校長表示,復旦大學需要一些善思考、對學術有熱情的年輕學者,這些博士不能都送出去,因此當時留下了一批博士生,這些人很多加入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的活動。當時參加活動的老師都特別肯思考,其中就有王滬寧。王滬寧當時是副干事長,平時除了要參加每次討論外,還要負責協(xié)調時間,通知開會,確定討論主題?!睆偷┐髮W歷史系教授、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義華告訴本刊。
研究中心沒有什么固定選題,有時候就討論大部分人都感興趣的選題,比如中國行政區(qū)域劃分問題,另外就是討論當時國家關注度最高的問題?!拔液推渌麕孜焕蠋煻际墙瓭擅駮r期上海市雙月座談會的參與者,當時也會討論重要問題。大家還會交流一下各學科目前最新最前沿的發(fā)展?!苯x華說,“雙月座談會”是江澤民擔任上海市長期間開創(chuàng)的,每次座談會都是“命題作文”,根據當時的熱點、難點、敏感問題,請有關專家學者一起來座談。座談會的討論氣氛很好,尺度也很大,一般討論每次時長三個小時左右。
發(fā)展研究中心開會是沙龍性質的,沒有規(guī)定發(fā)言,不同院系的老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說。雖然時常爭論激烈,但大家也覺得沒什么?!耙粋€月大概會活動3-5次,通常是一整個下午,然后大家相約吃飯聚餐,自掏腰包,吃著吃著可能又討論起來,有時候從下午一直討論到晚上,從學校討論到餐館里。我們相互私交也變得很好。”姜義華說。
在這種寬松的氣氛下,大家討論出了很多成果。在蘇東事變、對臺政策等問題上給中共中央提交了多份咨詢報告,受到高層的重視。“(蘇東巨變后),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是不是受我們(咨詢報告)的影響我不敢講,”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李良榮告訴本刊,“我們至少先提出來,國家的外交政策要轉型,不能再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必須國家利益為重。”
由于研究中心成果斐然,在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徐匡迪的支持下,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于1993年2月份籌辦了發(fā)展研究院,當時上海市負責人對發(fā)展研究院的期望是成為市政府的“外腦”,中國的蘭德公司。
自1993年開始,臨近年末,發(fā)展研究院根據全年宏觀形勢總結當年的重大議題,在此基礎上商定本年度主題,最后編輯出版一部關于中國發(fā)展形勢的描述性研究報告,并提出導向性建議,這就是《中國發(fā)展報告》,亦即外界所稱的復旦綠皮書。
時任復旦大學國政系主任的王滬寧是《93中國發(fā)展報告》的總策劃之一(另一位總策劃為時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的程天權),同時他也擔任導論以及政治篇的主筆。政治篇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照例總結93年度政治領域的宏觀大勢,然后從九個方面對中國政治局勢的發(fā)展現狀進行回顧,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嚴格遵照回顧的順序分別針對九個現象提出展望與政策建議,回顧和展望的結構順序一一對應。在核心篇目之中,具備如此嚴絲合縫的結構只此政治一篇,這種良苦用心在目錄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可以從中管窺王滬寧個人的一些治學風格。
王滬寧對這份報告的重視程度無以復加,事事親為,包括所有撰稿人員的名單都由他排定?!按蠹s七十人左右,實在是龐大的隊伍,也就是復旦大學能做到這樣。這也顯示了報告的力度”,王滬寧在日記里寫道。
《93中國發(fā)展報告》公布之后,引發(fā)了各個層面的震動,被認為是中國大學智庫的開端作品。
《93中國發(fā)展報告》有著王滬寧深刻的個人印記,體現他的理論體系走向成熟。
從1986年開始,國內就有很多學者談論現代化過程中的集權作用,談論東亞諸國和亨廷頓。王滬寧曾有一份報告,力陳改革必須有中央權力的必要集中。在他早期的很多著作中,總結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驗。他認為,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起飛,就是保證政治領導的高度集中,高度有效地分配社會資源。這種政治體制對效能的側重超過了對民主的側重。他稱之為“集中現代化模式”。對于如何實現這種模式,王滬寧有著深入的思考,到了九十年代,王滬寧已經從理論了完善了這種模式。
1993年的《社會科學》第二期中,王滬寧發(fā)表了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要求:新權力結構》一文,提出了新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供給。將政治供給歸納到權威供給、體制供給、法制供給、政策供給、價值供給、秩序供給和保障供給等方面。提出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要從微觀管理轉變到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轉變到間接管理,從計劃調控轉變到市場調控。
“這樣一部龐大的機器是不那么容易被變革的。發(fā)展的方向很可能是政治機器的進一步強化,民主體制進一步非人化。政治體系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受到環(huán)境條件的強制,不能超越。”對于中國社會的民主政治,王滬寧在《民主的困惑》一書中總結道。王滬寧同時認為,西方民主政治有著內在的矛盾,他稱之為“邏輯反叛”。在《西方政治哲學》結尾部分,王滬寧寫道,民主政治本身也越來越脫離了人本身,發(fā)展成一部龐大的政治機器,成了外在于社會成員,也外在于掌握權力的階層的存在,似乎不是人在控制這部政治機器,而是政治機器在控制人。這在發(fā)達國家已經是嚴重的現象。
1994年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面臨轉向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國政府發(fā)行了第一筆全球債券,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香港回歸倒計時開始。多個超大工程的展開,顯示中國國力和財富登上一個新臺階,而管理發(fā)展這樣的大國需要嶄新的理論。在給《瞭望》周刊的稿件中,王滬寧提出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超大社會與政治調控之間的關系;共產黨領導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公有制與政治體制的關系;倫理社會和法理民主之間的關系。
在1994年的日記里,他還提出了“超腐敗”的概念,認為新體制的不健全和新經濟領域的快速生長給腐敗留下不少空間。他也提出了打擊腐敗的幾個策略,如嚴格防止高層腐敗,有效克服境外腐敗等。
王滬寧的這些主張符合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受到高層的重視。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江蘇省海外交流協(xié)會主管主辦的《華人時刊》,2003年第8期曾刊登《國政“文膽”王滬寧》,其中提到,十三大之前,負責上海市宣傳工作的領導就對王滬寧很是欣賞,在一次春節(jié)茶話會,特意找到王滬寧,就民主化進程和政治體制改革等問題聊了兩個多個小時。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雖然沒有見過王滬寧,但很愛看王滬寧的理論書。數年后,當王滬寧調入中央政策研究室時,聽到江澤民大段引用自己的政治學著作原文,感到十分驚訝。
1995年王滬寧被調進京是始料未及的,王滬寧也說“實在沒有想到”。但是,他進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又是順理成章的事。王滬寧的政治學著作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明一些比較重要的理論觀點,讓一般的讀者都能看懂。同時,他還注重自己理論的實用性??梢哉f,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都是針對中國當前存在的問題或需要借鑒的理論。
王滬寧進京后,他的理論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從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決議有關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表述中可以清晰看到。
進京之后,王滬寧很快進入十四屆五中全會的寫作班子,在這屆全會公報上提出的“十二大關系”受到了中外輿論的一致稱贊。在起草“十二大關系”的龐大班子中,王滬寧可謂是思想界的突出代表。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文字的操作,更是理論上的升華。
1994年7月10日,王滬寧借調北京之時,工作之余在長安街散步,賦詩一首,《夜游長安街》。
清雨忽降凈京城,
枝綠墻紅照夜燈。
信步輕盈伏串露,
合手重凝振拱門。
指觀世事出清淡,
笑看人生入深沉。
過客匆匆獨寂寥,
方識厚意又得聞。
在這首詩里,王希望自己能笑看人生,指點世事。但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不久,他就正式進入那道紅墻,肩負上了更為重大的責任。
資料來源:《政治的人生》,王滬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國政“文旦”——王滬寧》,《華人時刊》,江蘇省政府僑辦主辦;《復旦學報》;本刊記者陳勁松、易萱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