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東紅 王亦合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中醫(yī)院骨科,河北 豐南 063300)
中醫(yī)特色護理在Modic Ⅰ型慢性腰痛中的效果觀察
孟東紅王亦合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中醫(yī)院骨科,河北豐南063300)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Modic Ⅰ型慢性腰痛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將80例Modic I型慢性腰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0例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40例予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2組均10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2組干預前后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分法(ODI)]、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的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干預后VAS和ODI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SF-36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對照組干預后以上指標雖有改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87.5%,對照組總有效率62.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2組干預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無顯著變化;2組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良好。結論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Modic Ⅰ型慢性腰痛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慢性?。谎?;護理
慢性腰痛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疼痛癥狀明顯且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Modic Ⅰ型慢性腰痛是常見的慢性腰痛類型,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為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臥硬板床等對癥處理。中醫(yī)學對慢性腰痛有獨特的見解。2012-01—2013-12,我們應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Modic Ⅰ型慢性腰痛40例,并與常規(guī)護理4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納入標準①由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腰痛患者,慢性腰痛診斷參照《實用骨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②核磁共振檢查確定屬于Modic Ⅰ型者,采用荷蘭飛利浦3.0 T核磁共振,行腰椎矢狀面T1W1和T2W1掃描,腰椎橫斷面的T2W1掃面。慢性腰痛Modic Ⅰ型的MRI診斷標準為:在T1W1上終板和鄰近骨呈低信號;在T2W1上相對正常終板呈高信號。③配合干預觀察者。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①有腰椎手術史者;②腰椎先天性異常:包括半腰椎、蝶形椎及脊柱側凸畸形等;③合并有腰椎骨折、感染、結核、腫瘤者;④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干預觀察者。
1.1.3脫落標準未按照規(guī)定完成干預和隨訪觀察者;因干預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合并癥等影響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者。
1.2一般資料全部80例均為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40~73歲;平均(52.36±10.27)歲;病程1.3~20年,平均(7.42±4.36)年。對照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41~75歲;平均(51.79±9.65)歲;病程1.2~21年,平均(7.98±4.6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臥硬板床、熱敷等措施[3]。
1.3.2觀察組予中醫(yī)特色護理,包括中藥足療、中藥熱敷、穴位按摩等措施。中藥藥物組成:延胡索20g,生地黃20g,薏苡仁20g,牛膝15g,當歸15g,丹參15g,赤芍藥15g,白芍藥15g,枳殼10g,川芎10g,土鱉蟲10g,炙甘草6 g。寒濕偏重加桂枝、威靈仙;濕熱偏重加黃柏、蒼術;瘀血偏重加紅花、桃仁;腎虛偏重去丹參、枳殼,陰虛加山茱萸、鱉甲,陽虛加肉桂、狗脊。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口服100 mL,取100 mL熱毛巾蘸中藥液外敷腰部,日2~3次,并且用中藥液100 mL兌溫水泡腳,每晚1次。穴位按摩取腎俞、委中、局部腧穴或阿是穴。寒濕者加風府、腰陽關;勞損者加膈俞、次髎;腎虛者加命門、志室、太溪。若雙側穴則取雙側。每穴位按摩5 min,日2~3次,開始由護理人員操作,其后可教其家屬操作。
1.3.3療程2組均10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tǒng)計臨床療效。
1.4觀察指標觀察2組干預前后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分法(ODI)][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2]的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VAS評分:從0~10分,由患者自行劃出與自身疼痛相匹配的分數(shù),分值越大疼痛程度越重;ODI評分:共10個項目,第1個項目與疼痛相關,其余均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相關;SF-36評分:共11個大項,36個問題,均與生活質量相關。
1.5療效標準治愈:腰部自覺不適癥狀消除,活動后腰部沒有不適的感覺;顯效:自覺腰痛不適的癥狀較干預之前明顯減輕;好轉:腰痛雖有改善,但患者仍有疼痛不適的癥狀;無效:腰痛不適的癥狀沒有顯著變化,甚至有所加重[4]。
2結果
2.12組干預前后VAS、ODI及SF-36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VAS、ODI及SF-36評分比較 分,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觀察組干預后VAS和ODI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SF-36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對照組干預后以上指標雖有改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由表2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用藥安全性情況2組干預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無顯著變化,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良好。
3討論
腰椎終板在椎間盤和椎體之間承擔著組織轉換及阻止髓核突入到椎體內部的作用,但是因年齡的增長或其他各種因素,腰椎終板發(fā)生改變并繼發(fā)腰椎退行性變,從而導致慢性腰痛。美國放射科醫(yī)生Modic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發(fā)現(xiàn)腰椎終板變化,并命名為Modic改變。雖然腰椎終板Modic改變原因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有大量的文獻證明,腰椎終板Modic改變與腰椎退行性變關系密切[5]。大部分學者認為終板Modic改變是腰椎退行性變的結果,也可以看做腰椎退行性變的最終階段。徐旭等[6]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腰痛與腰椎終板Modic I型改變中的炎癥信號和水腫信號有著密切的關系。焦芳榮等[7]在椎間盤內注射激素類藥物通過消除椎間盤內的炎性反應,干預慢性腰痛,取得的良好的臨床效果,驗證了控制終板炎癥和水腫對于慢性腰痛Modic Ⅰ型具有重要意義。
慢性腰痛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與“風、寒、濕、瘀、虛”等有關。慢性腰痛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易耗傷氣血,干預當以補養(yǎng)氣血為基礎,兼以治標[8]。因此,以四物湯為基礎中醫(yī)特色護理,方中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藥補養(yǎng)氣血,壯筋骨;丹參活血化瘀;土鱉蟲破血逐瘀;枳殼、延胡索行氣止痛;白芍藥、甘草緩解止痛;薏苡仁健脾祛濕,強筋骨;牛膝專治腰腿疼痛,并可引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補虛去實,標本兼治,可以明顯減輕炎癥和水腫,從而對慢性腰痛(Modic Ⅰ型)具有良好的干預作用。采用中藥局部外敷的方法,能使藥力直達病所,并且不會產(chǎn)生消化道刺激及肝腎毒性,足部是人體的功能反射區(qū),通過中藥足浴,同樣能夠起到全身調理局部治療的作用。通過中醫(yī)的穴位按摩,疏通經(jīng)絡,長期堅持,對于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9]。
本研究從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情況來評價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經(jīng)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均明顯改善(P<0.05),證實了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慢性腰痛(Modic Ⅰ型)的有效性。另外,用藥的安全性也是臨床研究關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監(jiān)測干預前后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并觀察不良反應,未發(fā)現(xiàn)有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說明用藥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慢性腰痛(Modic Ⅰ型)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雖然Modic Ⅰ型改變在所有的Modic 改變中僅占一小部分[10],但由于此類患者疼痛癥狀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針對這部分患者的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本研究納入樣本數(shù)量較小,沒有進行遠期療效隨訪,尚需擴大樣本數(shù)量并延長觀察時間,以期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結果。另外,對于ModicⅡ、Ⅲ型及混合型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是否有效,尚需進一步研究。
(指導老師:王云凱)
參考文獻
[1]趙長偉,李新建,冷向陽,等.中藥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醫(yī)正骨,2010,22(12):21-22.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44-47.
[3]鄒潔.中醫(yī)傳統(tǒng)護理技能在腰痛癥中的運用體會[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9):74-75.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35-36.
[5]崔紹,滕永波.推拿配合穴位敷貼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分析 [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1,8(7):24.
[6]徐旭.中醫(yī)護理技術在腰痛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3,7(8):45-47.
[7]焦萬榮.中醫(yī)健康教育在腰痛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1):71.
[8]沈勤.影響中醫(y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與發(fā)展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65-267.
[9]王俊杰,楊郁文,汪麗娟,等.中醫(yī)護理操作技術臨床應用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20-1022.
[10]歐禮,唐本夫.中醫(yī)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2): 47-48.
(本文編輯:董軍杰)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4.042
作者簡介:孟東紅(1972—),女,副主任護師,學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R277.705;R2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6)04-0613-03
(收稿日期: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