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秋
摘 要:道家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通過《道德經(jīng)》這本書,能重新品讀古人智慧,彰顯人文精神。在現(xiàn)今的社會,人變得越來越浮躁,有時候太在意得失,太在意別人的態(tài)度,總想擴大自己的優(yōu)勢,使自己的視野越來越寬闊,但我們的心胸卻越來越狹窄。我們的文明越來越發(fā)達,然而我們的頭腦越來越粗俗,我們需要“柔”,需要“靜”,需要“為而不爭”。
關鍵詞:道家文化;道德經(jīng);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B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幾個與道家文化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文化大家,了解他們是通過語文課。王維,田園詩人的代表,以《山居秋暝》和《桃源行》為代表,他的詩中滲透著淡然的處事態(tài)度,也是道家自然觀的體現(xiàn)。唐朝有很多人棄官隱逸,在隱居的生活中與道、僧多有交流,他們流連山林生活,不甘于世事,放下人間的欲望與貪念,王維便是其一,這與道家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沈從文和汪曾祺先生,在他們的文章中也能看到道家文化的影子。
沈從文先生的家鄉(xiāng)在湘西,在他的筆下,人們與古樸、寧靜、充滿靈性的大自然為伴,描繪了順應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這就與道家的自然人生觀一脈相承。道家文化中的崇尚自然、適性和諧的精神充溢在他的作品中,讀他的文章是那么情真意切。他描寫的江南水鄉(xiāng),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除自然景物外,他描寫的人情世態(tài),多與風俗俚語結(jié)合,顯得真實與生動。平淡和諧是他作品的主旋律,連其中的人物也帶有一種自然恬淡的味道。
第一,我們應學會利他。我也有一些心得體會,人應該有一種利他主義與利他精神,因為利他最終能利己。文中提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薄笆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蔽铱催^一個實驗,這個實驗講猩猩互助合作:猩猩被關在籠子里,籠子外放了一個盤子,盤子里有兩根香蕉??墒潜P子有點遠,猩猩夠不著香蕉。盤子的兩端連著繩子,只拉一頭繩子會脫落。由于籠子的限制,一只猩猩就只能拉繩子的一頭,放一個伙伴進來,合作拉繩子,這樣盤子被拉近了,就能夠著香蕉??尚尚墒澜绲囊?guī)則是兩根香蕉歸那只更強壯的猩猩吃,另一個合作者沒份兒。于是下一次,沒份兒的合作者就不干了。而人類則偏向平分香蕉的方式,既然是合作的成果,當然要分享而不能獨占,這樣下次還可以合作。另一個實驗是,兩個杯子扣著,一個下面有香蕉,另一個下面沒有。研究人員給猩猩指扣著香蕉的那個杯子,猩猩則完全不相信人類會這么無私地幫助它。結(jié)論是:猩猩懂得互助合作,但沒有利他精神,也無法理解人類的利他精神,因而無法接受人類的利他式幫助。正是這種差異造成了人類與動物的本質(zhì)不同。
第二,我們應學會知足。文中提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是一種心態(tài)。也許有人會說,知足,意味著滿足現(xiàn)狀。但我所說的知足,不是意味著沒有進取心,安于現(xiàn)狀,而是在物質(zhì)追求上不要計較太多。知足常樂,要求我們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寵辱得失,幫助我們在紛繁的物質(zhì)生活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我家的鄰居是一對接近90歲的老夫妻,因為就一個兒子,怕兒子負擔重,所以老兩口現(xiàn)在依然自己過,收拾菜園子,劈柴,做飯,全部都自己來,自得其樂,精神頭兒倍兒好。知足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當懂得知足的時候,便會經(jīng)常被世界的贈與打動,有時候以為自己一無所有,其實不知不覺中已擁有很多。感謝父母將我們帶來這個世界,感受到人生的神奇、世界的美麗;感謝一路走來朋友的陪伴??傊?,有太多感謝,那些平時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以為可以天生擁有并且會一直擁有的,恰恰是我們要去感恩與知足的。
第三,我們應該擁有豁達態(tài)度。老子主張柔弱、處世不爭。柔弱,是具有水一樣的品質(zhì)。文中提到,“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守柔曰強”(五十二章);“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認為,柔弱是生命的標志,是活潑和充滿生命力的東西,柔弱是生的法則。老子提出的柔弱主張是針對逞強的行為,逞強者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人世間的紛爭和煩惱,大都由此而生。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強國攻打弱國,天下的紛爭不斷,老子對此深有感觸,為了消除這種爭端,提出不爭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不爭不是遁入山林,也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為他人服務,不與他人爭名奪利,從而達到豁達忘我的崇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徐 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
[2]周 雅.道家思想與建筑環(huán)境營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