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理想的特性主要體現(xiàn)為浪漫性、超越性、理論性、完美性與動力性五個方面。浪漫性表現(xiàn)為未來指向于浪漫表達方式,回歸完整的人性與卓爾不群;超越性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和有限的超越,通過對現(xiàn)實和有限的反思與批判,構想完整意義的大學;理論性表現(xiàn)為其不同于一般理想,通過理論構架、理論推理與理論預斷論證大學發(fā)展的未來走向;完美性表現(xiàn)為對整體和完美大學的向往,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與心向,其“最”完美的狀態(tài)形成為關于大學的信仰;動力性表征其作用,通過方向動力、目標動力與信仰動力引領大學人去努力奮斗,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大學。
關鍵詞:大學理想;浪漫性;超越性;理論性;完美性;動力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3-0030-05
收稿日期:2016-04-30
作者簡介:劉徐湘(1963-),男,湖南湘潭人,教育學博士,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哲學、高等教育學研究。
大學理想是人們對大學臻于最完善境界的理性表達,寄托著對于大學最為美好的情感,蘊含著改造現(xiàn)實大學使其趨于最為完善境界的意志傾向。她既是人們獨特個性的表達,也凝聚著獨特的大學文化個性。從動力機制來看,她是人們?yōu)橹畩^斗的長期目標,引領大學人不斷地奮勇向前,使之生活充實、精神充沛;從現(xiàn)實意義來看,大學理想有著現(xiàn)實力量,通過大學人的努力奮斗,使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對大學理想的深入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大學理想的探究,人們可以問大學理想是什么,這是大學內(nèi)在本質(zhì)的研究;人們也可以問大學理想有哪些特征,這是大學理想外在特點的探索。本文試圖從外在到內(nèi)在,從大學理想的五大特性,即浪漫性、超越性、理論性、完美性與動力性作相關探究,為大學理想的研究提供學術參考。
一、大學理想的浪漫性
大學理想寄托著大學人對大學未來發(fā)展的美好展望,關于理想的表達往往需要大學人借助想象的翅膀,由于想象表現(xiàn)載體的文學化,大學理想的浪漫情懷要在文學化與詩意的表達中呈現(xiàn)出來。大學理想的浪漫性提醒人們回歸到完整的人性,并以標新立異追求卓越作為自己的目標。
大學理想的浪漫性中充滿了對大學未來發(fā)展前景的美好展望。大學未來發(fā)展是怎樣的,大學中的每個人都會在內(nèi)心做出美好的構想。柏林大學校長洪堡當年在內(nèi)心世界構造了不一樣的大學,在那里,知識作為整體而存在,大學中除了經(jīng)典的神學、哲學、法學、醫(yī)學以外,科學也有其存在價值,在此基礎上,大學的科學研究成為必然,因為大學追求的目標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yǎng)”[1]。洪堡的美好展望成為柏林大學辦學的現(xiàn)實,科學研究也成為現(xiàn)代大學的基本功能。
對大學的美好展望中有著浪漫想象與情感的意蘊。一般而言,想象與情感的表達載體是文學與詩意的文字?!袄寺髁x的文體不是我們今天常見的哲學論文和著作,而是詩歌、隨筆、對話、書信、小說等等”[2]。當今有關大學理想的文本很多富有文學的詩意,如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盡管有些大學理想的文本不是文學性而是哲學性的,但浪漫特色十分明顯,如紐曼的《大學的理想》。這是因為,“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傳統(tǒng))和理性主義形式的反抗(傳統(tǒng))雖然都出于法國大革命和大革命之前不久的哲學家們,但是兩者大不相同,浪漫主義是裹在非哲學的外衣下的,但是在叔本華和尼采的作品中,它學會了哲學用語”[3]。
大學理想的浪漫性是對人性整體的回歸。大學是現(xiàn)代人類組織中最具理性精神的機構,人們最為崇尚的是理性的邏輯與嚴密的實驗驗證。但大學也像一個充滿活力與激情的人,當大學過于理性而失去了人本身的活力時,大學的浪漫性會在其理想的鼓勵下反對理性的霸權,大學在這個意義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人性關懷。除了學術活動,大學中還有給學生們充分表現(xiàn)機會的文體活動與社會活動,有組織完備的音樂匯演、電影節(jié)、體育聯(lián)賽、志愿者活動等等。完整意義上的大學,它的學科結構是作為整體人的精神組合。人文、自然、社會幾大類學科結構完備地集成于大學恰恰是大學精神整體的反映,而那些僅有某些學科的學校,人們往往稱之為職業(yè)學院、專業(yè)學院而不是大學。
大學理想的浪漫性體現(xiàn)為對于大學獨特個性的追求。在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傳統(tǒng)中,追求標新立異與卓爾不群。在此意義上,理想的大學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大學,大學的理想將這種精神追求落實到一所大學的整體建設中,讓一所大學具有不一樣的精神品質(zhì),讓沐浴在獨特文化中的師生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與文化品質(zhì)。最有意思的是英國的牛津與劍橋,兩所同在倫敦的學校因為獨特的個性而始終較勁,即使在兩校舉行的劃艇比賽上也會爭得不可開交,他們以不同的個性為自豪,這是大學理想中浪漫情懷的生動寫照。
二、大學理想的超越性
大學理想是大學文化中最具超越精神的要素,它體現(xiàn)了大學的超越性。大學理想的超越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二是對有限的超越。
首先,大學理想對現(xiàn)實的超越。該超越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對現(xiàn)實的反思。一是對歷史與文化的反思。大學的現(xiàn)實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對大學現(xiàn)實的反思,定要追溯大學發(fā)展的歷史與文化。當我們清晰地知道世界上其他國家大學發(fā)展的歷史與文化,并與本國大學的歷史與文化相比較時,便會明確雙方的優(yōu)勢與不足。二是對實踐體系的反思。大學的現(xiàn)實是實踐的體現(xiàn),大學實踐從理念到制度,從課程到教學,從教師到學生,構成了大學之為大學體系。對現(xiàn)實的反思是對該體系整體運作及其效果的評價,是對運作過程中所有問題的分析與歸納。第二,對未來的構想。一是歷史與文化的超越構想。大學理想在構想:怎樣才能吸收他國大學的歷史與文化,怎樣才能讓本國的大學具有其他國家大學的優(yōu)勢,怎樣使自己國家的大學具備最為完善的文化內(nèi)涵,怎樣使世界上所有的大學具備吸收其他國家文化精華的制度與體系。二是實踐體系的超越構想。大學理想在展望:怎樣的理念與制度是最好的、最適合本國大學發(fā)展實情的,怎樣將不斷完備的理念應用到教學與課程中,怎樣讓學生與教師在學校中自由發(fā)展。當以上問題的所有回答指向大學發(fā)展的未來與完善境界時,大學理想以期待的形式完成對現(xiàn)實的超越。第三,對現(xiàn)實的改造。大學理想不會滿足于構想未來大學的樣態(tài),而是要在理想的構架中提供改造現(xiàn)實的方向,它的指向性十分明顯,一定要讓現(xiàn)實的大學朝著理想大學的道路前行。但是關于大學理想的文本不會提供具體方案,而僅僅是方向性的探究,它是超前的哲學性的文本,哲學往往只是做方向性的研究,而將制定具體方案交給其他學科,可見大學理想文本的核心是哲學性的,正如謝林曾指出的:“超凡脫俗只有兩條路:詩和哲學。前者使我們身臨理想境界,后者使現(xiàn)實世界完全從我們面前消失。”[4]endprint
其次,大學理想對有限的超越。該超越體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對知識有限性的超越。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大學形成了“自由教育”的理性傳統(tǒng),該傳統(tǒng)賦予人“天地萬物通盤予以考慮”的勇氣和智慧,人們期待知識上的自由。大學理想是使知識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盡管現(xiàn)代人受到“知識爆炸”的挑戰(zhàn),但大學以其博大的胸懷在知識的整體融合上努力著。馬克思預見未來的知識融合形態(tài)是人文、社會、自然知識的整合,人文知識同時是社會知識與自然知識,這也是大學對知識融合的理想。第二,對個體有限性的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怎樣的生活是有價值的一直是個體必須面對的難題。大學理想是讓個體在有限的生命中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尊嚴,讓人學會經(jīng)由理性思考獲得理性自由。人只有在理性的自由中,才能超越有限的知識限制達到對宇宙人生的融通理解,才能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第三,對社會有限性的超越。人們忙于日常生活而缺乏系統(tǒng)的理性思考,整天在實踐中與實物打交道而無法超脫物質(zhì)性和功利性的限制。大學是一個相對獨立、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機構,通過理性思考提供各種原理,解釋社會現(xiàn)象,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使社會有長遠的目光與超越的境界。在大學與社會的關聯(lián)中,有理想的大學不會跟著社會隨波逐流,而是有著超越的定力與境界,相信大學理性精神的獨立價值,專注于理性精神引導的學術本身,她獨立的品行也使社會精神覺悟——不能在社會的流俗中沉淪。
大學理想通過對現(xiàn)實與有限的超越而追求完整意義的大學。雅斯貝爾斯認為:“統(tǒng)一性與整體性是人類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在實踐中這種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只有在專門的研究領域才能夠?qū)崿F(xiàn),然而,恰恰是在這些專門的研究領域,倘若它們不再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學術整體而部分存在,也會喪失其生命力?!盵5]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完整意義的大學除了學科結構的完整外,還需要在此意義上的精神整體的形成。大學理想追求大學的完整意義,大學不僅僅具有完整的學科,還需要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整體知識意識,需要整體精神的牽引。
三、大學理想的理論性
大學理想和一般理想不同,它建立在深厚的哲學理論基礎之上。大學人在理論構架、理論推理與理論預斷中表達大學的理想。
馬克思當年在大英圖書館一待就是數(shù)十年,苦心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數(shù)年的思考與論證后,寫就不朽名著《資本論》。他通過對資本的分析,論證了商品的特性與剩余價值規(guī)律,由此構建了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雄辯的理論論據(jù)推斷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到來。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理想通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彰顯出其魅力:扎實的理論構架、嚴密的理論推理與雄辯的理論預斷。大學追求這樣的理想解釋模型,大學理想中滲透著哲人們的智慧,它本身富有理論的解釋力,從理論構架、理論推理和理論預斷中顯示出精神力量。
首先,大學理想的理論構架。什么是大學理想、大學理想追求什么,大學中的人們總在思考這些問題。第一部以“大學的理想”命名的書,是英國人紐曼思考的結晶,他的精神追求是:回到古希臘的理性傳統(tǒng),遠離功利主義的影響,張揚“自由知識”的價值?!白杂芍R本來就是為了引起我們思索,自由知識立足于自己的要求,不受后果支配,不期望補充,不受目的的影響(如人們所說),也不會為任何技藝所同化?!盵6]他的理想表達是理論性的,凸顯出大學理想表達的邏輯解釋力:一是突出理論的基點,即自由知識及其基礎性;二是強調(diào)理論的體系,即自由知識與自由教育體系。我們在構架大學理想的理論框架時不會僅僅滿足于一般的詩意表達與文學的浪漫,而是要彰顯出理論的魅力,在富有邏輯精神的理論構架中表述大學理想的內(nèi)涵與價值。
其次,大學理想的理論推理。理論的魅力在于其嚴密的推理與邏輯一致性。大學理想也追求理論推理的邏輯力量,其表達文本的內(nèi)涵是哲學的,盡管有時候也有浪漫的文學樣式,但并不影響它哲學的本性。大學理想的表達是理性的文本。
再次,大學理想的理論預斷。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7]理論由于對根本的把握而具有預斷力。大學是生產(chǎn)理論的地方,除了思考大學本身的理論以外,還生產(chǎn)人文、社會和自然各學科的其他理論,這些理論若是經(jīng)過嚴密的思考和論證,便有著如此的魅力:除了對事實的厘清與辨別以外還預斷未來。大學理想的表達文本能預斷大學發(fā)展的未來,這是大學理想的追求,也是其表達文本本身的魅力。
從理論構架、理論推理到理論預斷,大學理想完成對未來大學發(fā)展走向的邏輯推斷。它不僅是激情的勃發(fā),而且是邏輯力量的結晶。大學理想往往以文化的內(nèi)涵力表明大學的實力,有理想的大學是有文化軟實力和凝聚力的大學,是有著建立在深刻哲學理論基礎上的主義和信仰的大學。他們在理想的指引下形成奮斗的集體,生活充實精神充沛,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奮斗、怎樣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
四、大學理想的完美性
無論是大學主體對未來大學的美好展望,還是人們對大學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表達,都有趨向于完美的意蘊。
大學理想的構想基于人們追求完美的心向。對完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完型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趨向于整體而完美的,當一個不完整的圖形呈現(xiàn)在眼前時,人們會在認知上將其作為完整的圖形來反映[8]。如一個有若干缺口的圓形出現(xiàn)在某人眼前時,他的反映是一個完整的圓形。未來大學是怎樣的圖景?人們往往以最為完美的構想去描繪她:在那里,人們有著天地萬物整體歸一的信仰,無論是“由名著而達至修養(yǎng)”還是“由格物而致知”,相信萬物會在人的認知與實踐中達于善的本性;在那里,人們秉承源自古希臘的理性傳統(tǒng),將知識作為整體來傳授,讓學子們有著“天地萬物通盤予以考慮”的智慧與勇氣;在那里,學子們有著更為自由的學習與思考空間,大師云集而學子們享有平等的學習與交流機會;在那里,師生在知識與心靈交流中生成智慧與德性,他們的共同成長注解著大學就是最為養(yǎng)育人的地方。
大學理想是未來大學圖景中最為完美的樣態(tài)。柏拉圖說“在凡是我們能用同一名稱稱呼多數(shù)事物的場合,我認為我們總是假定它們只有一個形式或理念的”[9]。他的理念論擴展到美學中,有“理型論”之說,認為“理型”是現(xiàn)實的超越者,以現(xiàn)實中找不到的完美狀態(tài)出現(xiàn),而現(xiàn)實則是“理型”之不完美的呈現(xiàn)者。大學理想是關于大學的“理型”,因為現(xiàn)實的大學存在不完美之處,人們在構想未來的大學時一定會對現(xiàn)實的不完美狀態(tài)做若干的改造,使其成為完美者。未來大學的“理型”一定是超越現(xiàn)實而完美的,她是未來大學“最”為完美的樣態(tài),是超越現(xiàn)實的完美者,當人們構想大學發(fā)展的未來與美好的藍圖時,總是以“最”完善的預想去構建未來大學的樣態(tài):她滌除現(xiàn)實中的污垢而達到純凈的境界,她超越現(xiàn)實的羈絆而自由行走于學術之道路,她堅持獨立的品性而飽有豐富的精神。endprint
大學理想以“最”之追求成為人們心中的信仰。問題就在于這個“最”字,“最”的哲學意味很濃,按照哲學家黑格爾的意思,哲學是關于“最”一般的學問,“最”的意義就是絕對,“哲學的歷史就是發(fā)現(xiàn)關于‘絕對思想的歷史。絕對就是哲學研究的對象”[10]。關于“最”的學問成為人們的信仰,它是建立在哲學理論基礎上的主義與信念,如我們熟知的個人主義與個人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我們看到,關于大學理想的表述文本大多是哲學的或哲學性的,無論是紐曼的《大學的理想》還是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的理念》,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其哲學意蘊。大學理想也以“最”為完美的樣態(tài)鼓舞著我們,由于其理論基礎足夠完美,它的解釋本身便具有“絕對”的哲學意義,人們定會形成建立在“絕對”意義上的大學的主義與信仰。大學理想經(jīng)由哲學理論對“絕對”的追求通向大學信仰,于是大學理想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她美好的樣態(tài)在未來召喚著我們。只要她足夠完美,足夠基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她作為人們內(nèi)心信仰的地位就不會動搖。
五、大學理想的動力性
大學理想是人們設立的愿景與目標,引領大學人去努力實現(xiàn)?!袄硐胧谴髮W從無到有的動力源泉,大學以其理性的構想為理想留出一片天地,在那里,理想不僅僅是烏托邦,還是理性的燈塔,引路的航標,奮斗的目標”[11]。大學理想的動力性體現(xiàn)為方向動力、目標動力與信仰動力。
首先,大學理想中的方向動力。大學理想指出了大學發(fā)展的未來走向,應當指出的是,它只是對大學發(fā)展方向的研判,并不給出具體的發(fā)展路徑。盡管如此,大學理想的方向動力依然強勁:因為它寄托了人們情感的訴求,大學人希望未來的大學比現(xiàn)在更加美好更加完善,這種期待從情感上形成人們的追求與動力;大學理想承載了人們的理性沉思,由于理性的邏輯力量與理論解釋力,大學人也會從理性上形成對未來大學發(fā)展方向的動力性。這種動力性拋開了盲目的烏托邦幻象,以清晰的方向牽引人們?nèi)^斗。
其次,大學理想中的目標動力。大學理想指明了大學人未來的奮斗目標,但與一般奮斗目標不同的是,大學理想中的奮斗目標是長期的。正因其長期性,它的動力機制便需要一些條件:第一,理性的解釋力與理論的判斷力。理性的解釋力體現(xiàn)在大學理想中的目標設定是理智的,邏輯論證是完備的。理論的判斷力體現(xiàn)在大學理想中的目標推斷基于嚴密的理論體系,形成的判斷是有說服力的。第二,戰(zhàn)勝前行道路上困難的勇氣與力量。大學理想目標的長期性預示著為大學理想的奮斗過程長期而艱難,需要不懈的堅持與不斷的努力,要求大學人有著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與力量,在充實的理性力量與浪漫的情感中,意志堅定無所畏懼。另外,大學理想中的奮斗目標不可能完全具體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可以把長期目標轉化為中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以利于人們?nèi)崿F(xiàn)其長期目標。于是有人會認為,是不是可以把大學理想中的目標也轉化為可以操作可以實現(xiàn)的具體目標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將大學理想中的某些目標具體化,但不可能將大學理想的整體目標具體化。一旦所有目標都具體化了,大學理想之奮斗目標便失去了其形上的精神價值與引導意義。大學理想中奮斗目標的形上關懷與哲學價值意味深長,毋寧說這目標是激勵人的象征性燈塔,人們一直走在為著理想不斷奮斗的道路上。
再次,大學理想中的信仰動力。大學理想是讓大學達于完美趨于完善的寄托,是大學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追求。真善美的追求因哲學對于“絕對”的崇尚而成為人們的信仰,最好的大學是大學人心中的信仰。至今,西南聯(lián)大的校友們依然會懷念那段既艱苦又充實的時光,那段歲月那段光陰已經(jīng)成為他們心中永久的記憶。西南聯(lián)大鑄就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段輝煌,人們已經(jīng)在心中形成了對于這樣美好大學的信仰:她不一定要有高樓大廈,不一定要有最好的設備與外在環(huán)境,但是,她一定要有文化魅力,一定要有大師和最好的學術制度與管理制度,讓“為學術而學術”成為每位大學人自覺的追求。
大學人有了理想,就有了向著未來前行的方向、目標與信仰。當這些方向、目標與信仰形成為大學人自覺的意識和隱形的文化時,大學理想給予人的動力是無法估量的。我們在期待,把美好的展望寄托在大學理想中,人們的理性與浪漫力量通過動力機制轉化為現(xiàn)實力量。于是我們同樣可以期待,中國大學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一天,那時,中國大學有大師云集的盛景,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各種思想的發(fā)源地,中華民族以其理論精神與思想魅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0.
[2]李正義.浪漫主義精神的哲學詮釋[J].甘肅理論學刊,2009(5):18-22.
[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馬原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70.
[4][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M].梁志學,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5][德]雅斯貝爾斯.大學的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21.
[6][英]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美]波林.實驗心理學史(下冊)[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98
[9][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388.
[10][德]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
[11]劉徐湘,李曉紅.略論大學的理想、理念與理論[J].大學教育科學,2015(4):1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