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lián)嵘?/p>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痹?/p>
衣?lián)嵘?/p>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要:對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中的《漢文學(xué)史綱要》注釋和文字錯誤進(jìn)行辨正,共指出并糾正存在的事實、文字錯誤20余處。
關(guān)鍵詞: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校勘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是魯迅作品的權(quán)威版本。該版本在取得很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疏漏,問題最多的或許是《漢文學(xué)史綱要》。據(jù)筆者統(tǒng)計,正文和注釋存在問題20余處,這無疑會對魯迅作品的研究造成一定干擾。因此,筆者不揣愚昧,予以辨正。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事實錯誤
1.“鄭玄(127—200),字康成……后曾官大司農(nóng)”。[1]357注釋有誤。鄭玄并未“官大司農(nóng)”,擔(dān)任大司農(nóng)的是鄭眾,鄭眾也因此被稱為鄭司農(nóng)。參見《后漢書》卷三五《鄭玄傳》[2]1207-1212、卷三六《鄭眾傳》[2]1225。
2.“秦燔燒經(jīng)籍,濟(jì)南伏生抱書藏山中,又失之?!盵1]360《史記》和《漢書》的《儒林傳》都說,“伏生壁藏之”[3]3124, [4]3603,即伏生將《尚書》藏于壁中而非山中。正文有誤,應(yīng)予以說明。
3.“何楷字元子,明鎮(zhèn)海衛(wèi)(今福建漳浦)人……崇禎時官戶部主事、工科給事中……”[1]372注釋有誤,“工科給事中”應(yīng)改為“工科都給事中”,參見《明史·何楷傳》[5]7077?!岸冀o事中”是正七品官,“給事中”是從七品官,兩者并不相同。
4.“《老子》(晉王弼注)”。[1]377正文有誤,王弼卒于曹魏正始十年(249),當(dāng)時晉朝(266—420)尚未開始。“晉”應(yīng)改為“魏”。
5.“賈誼,雒陽人,嘗從秦博士張蒼受《春秋左氏傳》?!盵1]402正文有誤?!妒酚洝贰稘h書》均記載,張蒼“秦時為御史”[3]2675, [4]2093,而不是“秦博士”。
6.“灌指潁侯灌嬰……”[1]406注釋有誤。灌嬰被封為“潁陰侯”,而不是“潁侯”。
7.“故任昉《文章緣起》以為‘四言詩起于前漢楚王傅韋孟《諫楚夷王戊》詩’也。”[1]409“《諫楚夷王戊》”有誤。楚王劉戊并非夷王,而是夷王之子,所以不能稱“楚夷王戊”。韋孟詩應(yīng)名為《諫楚王戊》?!段恼戮壠稹吩挠姓`,魯迅引而未改。
8.“董仲舒……文、景二帝時任博士”。[1]425正文有誤,《史記》和《漢書》的《儒林傳》都說,董仲舒“孝景時為博士”[3]3127, [4]2495,在漢文帝時并不是博士?!拔?、景二帝時任博士”應(yīng)改為“景帝時任博士”。
二、文字錯誤
1.“辭筆或詩筆對舉,唐世猶然,逮及宋元,此義遂晦,于是散體之筆,并稱曰文”。[1]356“辭筆”有誤,當(dāng)改為“文筆”,理由是:前文沒有提到“辭筆對舉”,而是反復(fù)論及文筆對舉。比如“晉宋以來,文筆之辨又甚峻”,“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筆,退則非謂成篇,進(jìn)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筆端而已。至如文者……”而且,文中說“逮及宋元,此義遂晦,于是散體之筆,并稱曰文”,也是文筆對舉,可證。疑“辭筆”為筆誤。
2.“八闕,據(jù)《呂氏春秋·仲夏紀(jì)·古樂》載……”[1]357“八闕”當(dāng)為“八闋”。正文無誤,注釋誤改“闋”為“闕”。
此文的繁體字、異體字與簡體字的轉(zhuǎn)換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繁體字“脣”應(yīng)改為簡體字“唇”[1]356、“齧”應(yīng)改為“嚙”[1]376、“彊”應(yīng)改為“強(qiáng)”[1]378、“鷖”應(yīng)改為“鹥”[1]383、“睠”應(yīng)改為“眷”[1]384、“繫”應(yīng)改為“系”[1]393、“醼”應(yīng)改為“宴”[1]399/401/421、“棊”應(yīng)改為“棋”[1]427、“疎”應(yīng)改為“疏”[1]440。如果說,繁體字沒改成簡體字,影響還不大的話,那么下面三處在繁簡轉(zhuǎn)換中,產(chǎn)生了錯誤,值得詳細(xì)說明。
3.“明梅鷟作《尚書考異》,尤力發(fā)其復(fù)”。[1]362“復(fù)”字解釋不通,有誤。1941年本《漢文學(xué)史綱要》作“尤力發(fā)其覆”?!案病钡囊馑际钦谏w、隱蔽,“發(fā)覆”的意思是揭除蔽障??梢?941年本是正確的。據(jù)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此處的“覆”不能改為“復(fù)”[6]320。另外,“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復(fù)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復(fù)說之?!盵1]365其中的兩個“復(fù)”字,《詩經(jīng)》原文、1941年本《漢文學(xué)史綱要》均作“覆”?!案病弊植⑽春喕癁椤皬?fù)”字,當(dāng)改回。
5.文中引《天問》:“驚女采薇鹿何祜?”[1]382“祜”字有誤,《天問》原文的繁體字為“祐”(右邊為“右”,而非“古”),對應(yīng)的簡體字則是“佑”。
另外,此文還有一些標(biāo)點錯誤。不贅述。
參考文獻(xiàn):
[1]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王力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責(zé)任編輯張玲玲)
Notes on Collation of Lu Xun’s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Yi Fusheng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Abstract:Twenty errors regarding the facts or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been collated i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cted in the 2005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Key words:Lu Xu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ation
中圖分類號:I210.91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3X(2016)00-0034-02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07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簡介:衣?lián)嵘?1982-),男,山東煙臺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