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菊
【摘要】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和學生自身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想成功的走向社會,只有通過閱讀與寫作,這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條捷徑,是走向社會的必要保障。沒有人一出生就是生命的強者,所有職業(yè)院校學生都應該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用閱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寫作來凈化自己的心靈。
【關鍵詞】夾縫中求生存 手段 方法 積極性 明確 種類繁雜 調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88-02
眾所周知,職業(yè)院校的語文教學不但起點低,而且語文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輕視,可以說是夾縫中求生存。職業(yè)院校使用的教材所選篇目不夠嚴謹,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實際的需要。即使高教版的新教材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多數老師也不敢擅自調整教材內容,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學模式太過傳統(tǒng),致使語文課堂缺乏生機,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及與語文相關的各種篇章出現負面反感厭學等情緒,相對而言,閱讀與寫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輕視。甚至于他們“怕”寫作文,最“恨”美文。覺得“閱讀與寫作與專業(yè)教學沒有關系,純屬浪費時間,浪費感情”。 因而中職生對閱讀與寫作的忽視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大硬傷:無趣和貧乏。同時這也致使學生囿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貧血癥”,從而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總是近乎類同的答案或者言不由衷、詞不達意。
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毋庸置疑,課外閱讀對中職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而且對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更為重要的是課外閱讀還對他們起到人生導向的作用?,F今中職生閱讀書籍量大大缺乏,閱讀時間嚴重縮水,讀書面要么狹窄,要么過于寬泛,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能真正做到博覽群書,久而久之自己的見識及知識儲備量出沒有得到應有的、更好的擴充。造成中職生閱讀與寫作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名著積極性不高,寫讀后感效果不明顯
教育部規(guī)定的中職生必讀的三十部中外名著閱讀情況,只有少數幾名同學讀過,甚至有的同學竟然一本都沒有讀過,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對閱讀名著沒有任何興趣,閱讀名著于他而言,是最為痛苦的事,再有則是認為閱讀名著對于他將來就業(yè)、發(fā)展沒有任何意義,無關緊要。
2.閱讀與寫作目的不明確且種類繁雜
時下中職生課外閱讀書籍大都是信手拈來什么書就讀什么書。缺乏自主閱讀的意識,閱讀目的不明確,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
3.課外閱讀時間有限
課外閱讀時間明顯不夠.每次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不到半小時的同學大有人在,我認為這是很不正常的,這樣的閱讀量根本不符合一個中職學生應該的閱讀標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絕大部分來自于網絡,現在的中職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不管走到哪里都會隨時翻看手機,每天要及時更新微博,微信,QQ空間等,這些軟件走一遍之后也就基本沒什么業(yè)余時間了,更不要說認真且細致的閱讀。
二、針對調查結果的幾點建議
(一)調動閱讀的積極性
針對當前中職生普遍不喜歡閱讀的現狀,學??梢愿鶕W生興趣有意識的提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書籍集中閱讀,并要求學生寫下讀書筆記是一個比較切實可靠的舉措,每隔一段時間讀完一本書并且寫下讀書筆記從而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可以相信,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書籍研發(fā),各處讀書的人影將會成為江中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建立良好的讀書氛圍
現今大部分學生擁有充足的業(yè)余時間,但是能夠用來閱讀的時間很少,其中大部分的學生是呆在寢室玩手機、電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大學生的自制能力還不夠高,容易受外界的誘惑,但是學校的讀書氛圍的高低毫無疑問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具有濃厚讀書氛圍的學校必然會帶動大家都跟著讀書。
(三)引導學生正確的讀書
書籍是人類無聲的老師,是前輩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最好最誠實的朋友。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F在中職對于讀書并不是很在行。更多的學生所謂的讀書就只是看教科書,毫無疑問,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知識面會變得很窄,知識的結構體系也會變得不完善。
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和學生自身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想成功的走向社會,只有通過閱讀與寫作,這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條捷徑,是走向社會的必要保障。沒有人一出生就是生命的強者,所有職業(yè)院校學生都應該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用閱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寫作來凈化自己的心靈。而教師要當好導師,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和引領,讓學生重視并且喜歡閱讀與寫作。讓學生明白通過大量書籍的閱讀,不但可以涉獵各類知識,拓寬視野,培養(yǎng)良好而扎實的知識功底,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處世哲學,使學生在社會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