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安
摘要: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要交給孩子一把鑰匙,讓孩子們自主開啟文學之門。我參與"生命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板塊模式的建構(gòu)與策略研究"的研究活動,
關(guān)鍵詞:閱讀;熏陶;感染;方法;讀寫;群文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032-01
收獲頗豐。我們平時注重感染熏陶,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課上要授之以漁,交給學生閱讀方法,同時要創(chuàng)設(shè)語用契機,讀寫結(jié)合;課后還要善于開發(fā)微課,用群文架起孩子們通向書海的橋梁。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孩子心靈純凈空廓,用經(jīng)典奠基,可以激發(fā)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古典文化輝煌燦爛,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皆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學殿堂的星空中熠熠生輝。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要交給孩子一把鑰匙,讓孩子們開啟文學之門。我參與"生命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板塊模式的建構(gòu)與策略研究"的研究活動,我是如何引領(lǐng)孩子遨游書海,讓書香浸潤孩子幼小的心田的。我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1.感染熏陶,激發(fā)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想更好引領(lǐng)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我們必須成為一名真正的讀者。我們要做孩子的榜樣,要孩子潛心閱讀,我們必須潛心閱讀,不斷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不斷夯實自身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在你的語文課堂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適時的課文講解中,我會給學生講《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望梅止渴》《指鹿為馬》等故事。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我會戛然而止。望著學生意猶未盡的神態(tài),我便學說書人故弄玄虛地說——"要知故事如何,請到書中自尋答案。"我相機給學生推薦《史記》《三國演義》《成語故事》《童年》《老人與海》等適合六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只有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閱讀才能成為一種過程、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2.授之以漁,教給方法
教師僅僅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是不夠的,必須循序漸進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記得周永沛先生在《語感訓練》一書的前言中指出:"少年朋友出了要在課堂接受訓練之外,還必須在課外的書海中盡情遨游,接受各種學科知識的洗禮和文學作品的熏陶,不斷地增強對于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和熟練地駕駛語言的能力。"周先生辯證地闡明了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guān)系,就是要以課內(nèi)閱讀訓練中學到的方法指導課外閱讀,又要以課外閱讀獲得的豐富知識深化課堂教學內(nèi)容,兩者相輔相成。
利用課內(nèi)學法指導課外閱讀,學生學會遷移運用,這一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種閱讀能力。如在上《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采用批注的方法學習,把自己的感悟?qū)懺谂赃?。那么,學生在讀課外書時,也可以采用批注法。在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由于課文長,我讓學生快速閱讀,并計時,看誰讀得快,并交流心得。班上讀得最快的學生是平時讀書最多的學生。他告訴同學們,自己之所以讀得快,是平時閱讀書籍多,多讀就會提高閱讀速度。我相機給學生介紹,在閱讀小說,尤其在閱讀長篇小說時,通常采用默讀的方式。
同類課文,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學習,如布豐寫的《松鼠》和《跑進家來的松鼠》,都是寫松鼠的,寫作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有什么不同?學生對比閱讀,自主探究,比老師講解效果好。還有《草船借箭》一文,我采用主題探究的閱讀方式,學生小組探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在上《少年閏土》一文時,我讓學生給文本補白,說說閏土心中還有那些無窮無盡的希奇事?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實際,個性化的表達讓我驚喜,也為理解下文重難點句子打下基礎(chǔ)。不僅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還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總之,閱讀方法多種多樣,不勝枚舉。我們只有授之以漁,學生方能受益一生。
3.創(chuàng)設(shè)契機,讀寫結(jié)合
怎樣讀書才能有所獲?葉圣陶老先生是怎么認為的:"讀書頂要緊的事情,是把書中的經(jīng)驗化為自身的經(jīng)驗,隨時能夠'化',那才做到了開卷有益的極致。"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得巧尋讀寫契機,讀寫結(jié)合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如在上《少年閏土》一文,介紹人物外貌描寫要抓住特點,我讓學生寫班上學生的外貌,不寫出名字,只要同學們猜出寫的是誰,他的片段描寫就成功了。在上《窮人》時,在學習桑娜內(nèi)心矛盾的語段,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練習用內(nèi)心獨白式寫寫自己某一時刻的心理活動。學生寫出黑夜獨自在家的恐懼心理、考試時的緊張心理、發(fā)卷時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被誤解時的委屈與不平的心理活動等。寫作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學會表達。讀寫結(jié)合,把吸收與表達有機結(jié)合。
《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推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寫讀書筆記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提高閱讀質(zhì)量的重要措施。正如董必武先生一貫倡導的"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多讀多記,學生可以摘抄好詞佳句,可以寫下內(nèi)容摘要、可以寫感受、可以給文本補白,可以仿寫、還可以寫讀書心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這種"得法與課堂,得益于課外"的做法,既讓學生開拓了視眼、豐富了知識,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4.開發(fā)微課,群文架橋
新時代的語文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要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正如全國小語會名譽理事長崔巒所說:"群文閱讀在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架起了橋梁,使課標提出的課外閱讀量,不僅得到落實,還有較大的突破。群文閱讀與教科書單篇閱讀、讀整本書閱讀一起形成了閱讀課程的內(nèi)容體系。只讀一本書的時代已過去,我們要把群文閱讀納入語文的課程表。它的地位等同于我們的課本教學。"既然群文閱讀如此重要,我們就要結(jié)合單元主題,合理開發(fā)微課,編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群文讀本。有效開展群文閱讀,引領(lǐng)學生遨游書海。
那么,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閱讀多篇與單元文本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章。學生則通過海量的閱讀來積累更多的知識,這是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新模式,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寶貴經(jīng)驗。因為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教材中的課文閱讀十分重視。但是,僅靠教材的閱讀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小學共有語文教材12冊,大約每冊含包30篇課文,以每篇500字來計算,小學語文教材的總閱讀量大約為15萬字,用6年閱讀這些文字顯然不夠。推行群文閱讀教學,可讓學生在一堂課當中能夠閱讀大約五篇文章,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拓展閱讀覆蓋面,從而為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如在上五年級寫"父母之愛"的這個單元,在學習課文的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閱讀寫父愛的文章:《背影》(朱自清)《拐角處的回頭》《奇跡的名字叫父親》。讀寫母愛的文章:孟郊的《游子吟》、梁曉聲的《母親》節(jié)選、肖鈴的《母親的"存折"》等,引導學生把書讀深。還可以引導學生讀一本書,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書讀厚。
總之,小學生正處在記憶力最好的黃金階段,我們不僅僅限于課堂的閱讀,要利用群文閱讀和讀整本書的活動有機把閱讀的觸角伸向課外,不斷豐厚孩子的認知。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孩子心靈純凈空廓,用經(jīng)典奠基,可以激發(fā)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語感訓練》(周永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