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發(fā)掘簡報(bào)

      2016-06-24 01:55:44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圓唇灰陶墓主

      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館 邳州博物館

      ?

      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發(fā)掘簡報(bào)

      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梁王城遺址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zhèn)李圩村西,位于京杭大運(yùn)河?xùn)|岸,北鄰山東省,共計(jì)發(fā)現(xiàn)西周墓葬71座,獸坑12座,其中馬坑10個,???、狗坑各1個。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向以東西向?yàn)橹?,有的可能有葬具,有一定?shù)量的腰坑;有21座墓葬出土了典型陶器,隨葬品的組合以單鬲或鬲、簋、豆、罐(罍)的組合為主,不見鬲、罐組合或單罐組合,還出土有典型的周式鬲。墓葬的形制與隨葬品特征揭示,這批西周墓葬應(yīng)該是殷遺民墓葬,直接來源為殷墟文化。

      關(guān)鍵詞: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西周豎穴土坑墓殷遺民殷墟文化周式鬲

      梁王城遺址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zhèn)李圩村西(圖一),南距市區(qū)37公里,北約3公里即為山東省。遺址處在京杭大運(yùn)河(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開通的中運(yùn)河)東岸,東南約1公里為勝陽山和禹王山,西南約2公里為望母山。中心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117°47 629,北緯34°30 713,高程24~28米。

      遺址的文化堆積深厚,內(nèi)涵豐富,最深處達(dá)5米。地層堆積從早到晚依次有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西周文化層、東周文化層、北朝—隋文化層以及宋元文化層等。遺址中共計(jì)發(fā)現(xiàn)西周墓葬71座、獸坑12座,集中分布于發(fā)掘區(qū)的南、北兩片。其中北區(qū)發(fā)現(xiàn)墓葬28座、獸坑7座(圖二);南區(qū)發(fā)現(xiàn)墓葬36座、獸坑3座(圖三);兩區(qū)之間零星分布7座墓葬及2座獸坑。現(xiàn)分區(qū)介紹典型墓葬及獸坑。

      圖一// 梁王城遺址地理位置圖

      一 北區(qū)墓地

      墓葬28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坑長1.62~2.55、寬0.36~1.16、深0.1~0.66米,大多數(shù)墓葬的寬度不及長度的二分之一,顯得窄長。墓向以東南者最多,有19座;次為東者4座,東北者2座,西南、西北及北者各1座。有單側(cè)熟土二層臺的2座。墓底有腰坑的2座,坑內(nèi)均殉狗;有5座墓坑底部殘留板灰,推測可能有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個別為屈肢葬和非正常埋葬。單人葬26座,成年合葬墓1座,成年女性與嬰兒合葬墓1座。出土隨葬品的墓葬有14座,隨葬品數(shù)量在3件及以下者11座,9件者2座,12件者1座。隨葬品陶器有鬲、簋、豆、罍、罐,貝、蚌類裝飾品較多。

      發(fā)現(xiàn)清理獸坑7座,其中馬坑5座,??雍凸房痈?座。獸坑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墓坑較淺,都遭到周圍灰坑、墓葬或晚期地層不同程度的破壞,破壞部分的骨架多已散失,未被破壞部分的骨架保存較好,除S7馬頸部出土一枚銅箭鏃外,坑內(nèi)未見其他隨葬品。

      1.墓葬

      M25[1]位于T11(ⅣT4003)南壁中部,開口于第7層下,打破第8層和生土,被H153、H154打破。方向10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3、寬0.68、深1.27米,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松軟。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單棺,棺木已朽,棺痕僅剩頭部兩邊,寬0.34、殘長0.36米。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南,面向西南。人骨保存較完整。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35~39歲。隨葬品3件,陶簋、鬲及殘豆盤各1件,其中簋、鬲置于墓主頭部,殘豆盤置于墓主右腳踝處。在清理完人骨后,在墓底中部發(fā)現(xiàn)一腰坑,長0.98、寬0.37、深0.18米,坑內(nèi)殉一狗,狗頭向西,后腿蜷曲(圖四)。

      圖二// 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北區(qū)平面圖

      陶鬲1件。M25:2,夾砂灰褐陶,素面。侈口,尖唇,寬沿,腹微鼓,聯(lián)襠,三足較瘦??趶?3.8、高15.2厘米(圖五:1)。

      陶簋1件。M25:1,泥質(zhì)灰陶。敞口,卷唇,斜腹微鼓,腹較深,矮圈足。沿下飾兩周凹弦紋,下腹部處飾一周凹弦紋??趶?8.4、底徑9.2、高12.4厘米(圖五:2)。

      殘豆盤1件。未修復(fù)。

      M26位于T11(ⅣT4003)中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層,被J6、H152、H164打破。方向109°。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2、寬0.56、深0.2米。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硬。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南,面向西南。人骨保存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女性,年齡20~23歲。隨葬品3件,陶豆、鬲、罍各1件,置于墓主頭部(圖六)。

      陶鬲1件。M26:2,夾砂灰陶。侈口,方圓唇,束頸,弧腹,聯(lián)襠,襠部略癟,袋足,足尖捏成短柱狀。頸下飾繩紋不及足尖。肩、腹部各有一道弦紋抹光??趶?2.2、高11.4厘米(圖七:1;彩插一:1)。

      陶豆1件。M26:1,泥質(zhì)灰陶??谖?,尖圓唇,深盤,圈足較高。盤身與圈足中部各飾有三道凹弦紋,盤身弦紋上飾三個等距分布的泥餅。口徑13.6、足徑11.4、高13.4厘米(圖七:2;彩插一:2)。

      陶罍1件。M26:3,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沿,束頸,鼓肩,弧腹,平底。沿下至腹部共飾有六組旋紋,肩部飾三排交錯的泥餅,肩腹最大徑處飾一對條形小耳??趶?2.3、底徑8.4、高14.2厘米(圖七:3;彩插一:3)。

      M27位于T12(ⅣT3903)的北隔梁內(nèi),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M33、S5、S6。方向94°。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端略寬,一端略窄,長2.05、寬0.5~0.6、深0.66米。墓坑?xùn)|側(cè)有單側(cè)熟土二層臺,臺長0.6、寬0.25、高0.22米。墓葬填土為灰褐色,土質(zhì)松軟,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坑內(nèi)人骨一具,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北,雙手抱于腹部,雙腳并攏。經(jīng)鑒定,墓主為女性,年齡30~35歲。隨葬器物共9件,其中陶器7件,計(jì)有陶罐1件、豆2件、鬲2件、簋1件、小缽1件,置于墓主頭部的二層臺上;水晶飾2件,置于墓主左手腕處(圖八)。

      圖三// 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南區(qū)平面圖

      陶鬲2件。M27:4,夾砂灰陶。侈口,斜平沿,沿面有一道凹槽,束頸,弧腹,分襠較低,袋足,足尖柱狀。腹部滿飾細(xì)繩紋,腹中部飾一道弦紋將繩紋隔開。在肩腹部飾三個雞冠狀扉棱堆飾??趶?4.6、高11.3厘米(圖九:1)。M27:9,夾砂灰褐陶,侈口,折沿,束頸,分襠較低,袋足,足尖為疙瘩狀。頸部飾粗疏的繩紋,頸部以下飾較細(xì)的繩紋,中以一道弦紋抹光隔開??趶?6.8、高14.0厘米(圖九:2)。

      陶簋1件。M27:5,夾砂灰陶。侈口,方唇,折沿,弧腹,喇叭狀寬圈足。腹中下部飾細(xì)繩紋,圈足飾一道凹弦紋??趶?0.8、足徑16.0、高17.5厘米(圖九:3)。

      陶豆2件。M27:2,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斂,斜平沿,淺盤,直腹,圈足較高。盤身飾四道細(xì)凹弦紋,圈足飾三道細(xì)凹弦紋??趶?6.5、足徑12.3、高15.4厘米(圖九:4)。M27:3,夾砂灰陶??谖浚綀A唇,淺盤,直腹,高圈足。盤身飾一道凹弦紋,圈足飾兩道凹弦紋??趶?2.6、足徑10.2、高16.2厘米(圖九:5)。

      陶罐1件。M27:1,夾砂灰陶。侈口,卷唇微斂,束頸,鼓肩,弧腹,平底微凹??趶?3.8、底徑11.3、高16.2厘米(圖九:6)。

      小陶缽1件。M27:8,泥質(zhì)灰陶。侈口,弧腹,底近平??趶?.0、高1.5厘米(圖九:7)。

      水晶飾2件。

      M27:6,通體磨制較光滑,兩端殘斷,斷面為六棱體。殘長4.3、寬1.3厘米(圖九:8)。

      M27:7,平面不規(guī)則狀,四周磨損,斷面略呈梯形。殘長2.8、殘寬1.6厘米(圖九:9)。

      M29位于T12(ⅣT3903)西壁,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M35和第7層。方向19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1.7、寬0.6、深0.22米。墓葬填土為灰褐色土,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南,頭骨移位置于左側(cè)股骨處,面向北;左側(cè)肩胛骨及肱骨、尺骨不見,似被斜著砍下,右側(cè)尺骨向上卷曲,其余部分骨架正常。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20~23歲。墓內(nèi)隨葬器物僅1件陶鬲,置于墓主胸部右側(cè)(圖一〇)。

      陶鬲1件。M29:1,夾砂灰褐陶。侈口,圓唇,束頸,襠部較高,三空錐狀足。頸部以下施繩紋及足尖,腹中部飾一周弦紋抹光??趶?3.0、高14.6厘米(圖一〇:1)。

      M31[2]位于T12(ⅣT3903)東部,部分在東隔梁內(nèi)。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H248和第7層。方向9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2.55、寬0.74、深0.35米。墓葬填土為灰黃色花土,土質(zhì)軟。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南。在左側(cè)肱骨上部發(fā)現(xiàn)朱砂痕跡。墓主為成年人,性別不詳。墓內(nèi)隨葬品共9件,其中陶器8件,貝串飾1件;另在墓葬填土內(nèi)發(fā)現(xiàn)骨針1件。陶器均置于墓主頭部,計(jì)有豆2件、罐2件、簋2件、鬲1件以及小陶環(huán)1件,每件陶容器內(nèi)都有動物骨骼,有雞、魚、豬、狗等。貝串飾由數(shù)枚小貝殼組成,上有小穿孔穿成一串,掛在頸上,垂于腹前,趾骨處也放置貝,可能為腳串飾(圖一一)。

      圖四// M25平、剖面圖1.陶簋 2.陶鬲 3.殘豆盤

      圖五// M25出土器物1.陶鬲(M25:2)2.陶簋(M25:1)

      圖六// M26平、剖面圖1.陶豆 2.陶鬲 3.陶罍

      陶鬲1件。M31:4,夾砂黑陶。侈口,折沿,圓唇,弧腹,癟襠,空錐狀足,足尖略呈疙瘩狀。肩部以下飾細(xì)繩紋及足尖,肩腹部飾一道弦紋抹光??趶?4.4、高13.0厘米(圖一二:1;彩插一:4)。

      陶簋2件。M31:3,泥質(zhì)灰褐陶。侈口,折沿,方唇,深弧腹,喇叭狀圈足。腹中部飾豎繩紋??趶?1.2、足徑13.8、高16.2厘米(圖一二:2;彩插一:5)。M31:6,夾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弧腹較深,喇叭狀寬圈足。腹部飾豎繩紋??趶?1.5、足徑16.4、高17.5厘米(圖一二:3;彩插一:6)。

      陶豆2件。M31:1,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侈,方唇,腹壁較直,喇叭形圈足較矮。盤腹飾三道細(xì)凹弦紋,圈足飾四道較粗凹弦紋。口沿下堆貼4個對稱的泥餅。口徑13.6、底徑11.4、高13.4厘米(圖一二:4)。M31:5,夾砂灰陶。斂口,圓唇,淺盤,盤腹較直,盤底折收,喇叭狀高圈足。豆柄中部飾兩道凹弦紋??趶?3.5、足徑10.5、高14.7厘米(圖一二:5;彩插二:1)。

      陶罐2件。M31:2,泥質(zhì)黑皮陶。侈口,平沿、方唇,束頸,鼓肩,弧腹,平底。通體有輪制痕跡??趶?4.7、底徑11.7、高17.4厘米(圖一二:6;彩插二:2)。M31:7,泥質(zhì)灰陶,整器不甚規(guī)整。侈口,斜沿,圓唇,束頸,弧肩,弧腹,平底。肩部飾凹弦紋,下腹部飾細(xì)、繩紋??趶?2.8、底徑5.6、高16.0厘米(圖一二:7;彩插二:3)。

      圖七// M26出土器物1.陶鬲(M26:2)2.陶豆(M26:1)3.陶罍(M26:3)

      圖八// M27平、剖面圖1.陶罐 2、3.陶豆 4.陶鬲 5.陶簋 6、7.玉飾件 8.小陶缽 9.陶鬲

      小陶環(huán)1件。M31:8,泥質(zhì)灰陶。上徑3.0、下徑3.6、高1.8厘米(圖一二:8)。

      骨針1件,墓葬填土中出土。M31填土:1,上端扁平,至末端收束成尖錐狀,斷面呈圓形。長13.9厘米(圖一二:9)。

      M34位于T15(ⅣT3902)中部偏西北,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H246和第7層。方向8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坑口長2.05、寬0.68、深0.66米。墓坑?xùn)|側(cè)有單側(cè)生土二層臺,臺寬0.36、高0.25米。墓葬內(nèi)填土為深褐色土,土質(zhì)松軟。墓坑內(nèi)人骨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上,右手屈肘置于腹部。經(jīng)鑒定,墓主為女性,35~39歲。隨葬品12件,其中陶器3件,為豆、簋、罐各1件,置于墓坑?xùn)|部的二層臺上;骨笄1件,置于墓主腹部;貝殼8件,置于墓主的頸下、腹下及足部(圖一三)。

      陶簋1件。M34:1,泥質(zhì)灰褐陶。侈口,短沿外折,尖圓唇,頸微束,深弧腹,圈足較高。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圈足中部飾一道凸弦紋,腹部飾凌亂的細(xì)繩紋??趶?1.7、足徑12.5、高16.8厘米(圖一四:1;彩插二:4)。

      陶豆1件。M34:2,泥質(zhì)灰陶。口微斂,尖圓唇,淺盤,盤壁微折,喇叭狀高圈足。腹部飾一道凸弦紋,柄部飾兩道凸弦紋??趶?4.2、足徑11.4、高14.6厘米(圖一四:2;彩插二:5)。

      陶罐1件。M34:3,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無頸,鼓肩,腹斜收為平底??趶?.2、底徑7.8、高11.8厘米(圖一四:3;彩插二:6)。

      骨笄1件。M34:4,笄身與笄帽分開,笄身細(xì)長,末端殘斷,斷面為圓形;笄帽捉手呈傘狀,其下加工出一個圓形臺面,臺面中部內(nèi)凹,與笄身頂端突出處相契合。笄身殘長21.0、笄帽高4.4、通高25.4厘米(圖一四:4)。

      M36位于T12(ⅣT3903)西南,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第7、8層,被M35打破。方向98°。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2.4、寬0.84、深0.55米。墓葬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硬,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單棺已朽,長2.1、寬0.36~0.48、殘高0.35米。棺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北,雙手曲肘置于腹部。經(jīng)鑒定,墓主為成年人,性別不詳。墓內(nèi)隨葬品3件,其中陶器2件,為罐、簋各1件,置于墓坑?xùn)|部的棺外側(cè);骨鏃1件,置于墓主小腹部(圖一五)。

      陶簋1件。M36:1,泥質(zhì)灰褐陶。侈口,沿外折,尖圓唇,深弧腹,高圈足。沿下2道凹弦紋間飾9個均等分布的三角形刻劃紋,下腹部飾2道凹弦紋,圈足上飾1道凹弦紋。內(nèi)壁留有輪修痕跡??趶?0.4、足徑11.6、高17.0厘米(圖一五:1)。

      圖九// M27出土器物1.陶鬲(M27:4)2.陶鬲(M27:9)3.陶簋(M27:5)4、5.陶豆(M27:2、3)6.陶罐(M27:1)7.小陶缽(M27:8)8、9.水晶飾(M27:6、7)

      陶罐1件。M36:2,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高束頸,斜肩,鼓腹,下腹弧內(nèi)收,平底。口徑10.0、底徑8.2、高13.4厘米(圖一五:2)。

      骨鏃1件。M36:3,利用動物骨骼磨制而成,一面內(nèi)凹,斷面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長6.2、寬1.7厘米(圖一五:3)。

      M43位于T12(ⅣT3903)西部,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第7、8層,被H236打破。方向93°。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2.45、寬0.55~0.66、深0.72米。墓內(nèi)填土為灰黃色花土,土質(zhì)較硬,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單棺已朽,棺南壁置雙層木板,棺長2.3、寬0.41~0.55、殘高0.23米。棺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北,雙手曲肘抱于腹部。經(jīng)鑒定,墓主為女性,年齡25~35歲。墓內(nèi)隨葬陶鬲1件,置于墓坑?xùn)|壁下的木棺上(圖一六)。

      陶鬲1件。M43:1,夾砂灰褐陶。侈口,斜折沿,方圓唇,束頸,鼓腹,弧襠,空錐狀足。頸以下飾細(xì)繩紋至足尖。口徑14.4、高14.2厘米(圖一六:1)。

      圖一〇// M29平、剖面圖及出土陶鬲1.陶鬲(M29:1)

      M45位于T15(ⅣT3902)西北角,部分伸入T14(ⅣT4002)內(nèi),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H252、被H220打破。方向約9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殘長0.9、寬0.36~0.5、深0.26米。墓葬填土為灰黃色土,土質(zhì)松軟,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人骨架一具,頭骨及上肢骨被破壞不存,僅存部分下肢骨,頭向東。隨葬陶簋、豆各1件,因墓葬被H220擾亂,簋、豆的出土位置已不知(圖一七)。

      圖一一// M31平、剖面圖1、5.陶豆 2、7.陶罐 3、6.陶簋 4.陶鬲 8.陶環(huán)

      陶簋1件。M45:1,泥質(zhì)灰陶。敞口,寬折沿,沿面內(nèi)凹,方唇,深弧腹,喇叭狀圈足較高。腹飾2道弦紋,圈足飾1道弦紋??趶?2.8、足徑11.8、高16.5厘米(圖一七:1)。

      陶豆1件。M45:2,釉陶豆,器表釉已剝落殆盡。口微斂,圓唇,淺盤,弧壁,喇叭狀圈足。盤壁飾2道凹弦紋,柄部飾2道凸弦紋??趶?6.4、足徑11.0、高14.4厘米(圖一七:2)。

      M46位于T12(ⅣT3903)近南壁,開口于夯土層下,打破第7、8層,被H221打破。方向9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殘長1.5、寬0.37、深0.5米。墓葬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硬,夾有炭屑及燒土顆粒。墓坑內(nèi)人骨架一具,僅存部分下肢骨,仰身葬,頭向東,面向不明。經(jīng)鑒定,墓主為成年人,性別不詳。隨葬品為1件陶罍,置于墓主腹部右側(cè)(圖一八)。

      圖一二// M31出土器物1.陶鬲(M31:4)2、3.陶簋(M31:3、6)4、5.陶豆(M31:1、5)6、7.陶罐(M31:2、7)8.小陶環(huán)(M31:8)9.骨針(M31填土:1)

      陶罍1件。

      M46:1,泥質(zhì)黑陶。侈口,圓唇,束頸,溜肩,折腹,下腹斜收,平底。頸、肩部飾五道細(xì)凹弦紋,肩部堆貼4個泥餅及2個小紐,腹部一周飾14個刻劃三角紋,下腹部飾1道凹弦紋??趶?.0、底徑4.0、高8.4厘米(圖一八:1)。

      圖一三// M34平、剖面圖1.陶簋 2.陶豆 3.陶罐 4.骨笄;①-⑧貝殼

      2.獸坑

      S1(馬坑)位于ⅣT3903(T12)的中部,開口于夯土臺基下,打破S3及第7層。平面近圓形,坑壁較直,底部不平。直徑1.92~2.03、深0.43米。填土為灰褐色,土質(zhì)疏松,夾雜草木灰顆粒。坑底埋一具較完整的馬骨,頭向東北、吻部向西北,四肢向西側(cè)臥。馬首稍向上側(cè)揚(yáng),前肢彎曲并攏,后肢分開稍彎曲。馬骨下有植物纖維痕跡,可能用草席之類裹于馬身。馬骨除尾部稍殘缺外,其余部分保存尚好(圖一九)。

      S2(??樱┪挥冖鬞3802西南角,向西延伸入T15。S2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層,疊壓于S7上。平面近圓形,直壁,平底。直徑2.2、深0.25~0.4米。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坑底鋪有一層草木灰,應(yīng)是將坑挖好后,底部燒灼后使用??拥茁裼幸痪咻^完整的牛骨,頭向東北,吻部向西北,頭部殘缺較甚,牛角僅存一支,面骨破碎。四肢向西側(cè)臥,前肢彎曲,分布較散亂,后肢分開稍彎曲(圖二〇)。

      圖一四// M34出土器物1.陶簋(M34:1)2.陶豆(M34:2)3.陶罐(M34:3)4.骨笄(M34:4)

      二 南區(qū)墓地

      墓葬36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坑長0.9~2.5、寬0.33~0.87、深0.1~0.9米。墓向以東北者最多,有9座;次為東者8座;再次為東南者6座,南與西南者均為5座,西北者3座,西者1座。有單側(cè)二層臺的2座,四周均有二層臺的1座。墓底有腰坑的4座,坑內(nèi)均殉狗;有7座墓坑底部殘留板灰,推測可能有葬具,其中M169和M178的棺底為弧形。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俯身葬4座,屈肢葬3座,葬式不詳5座。均為單人葬。出土隨葬品的墓葬有13座,隨葬品數(shù)量在3件及以下者8座,5件者1座,4件者2座,14件者1座。隨葬品陶器有鬲、簋、豆、罍、罐,貝、蚌類裝飾品較多。

      發(fā)現(xiàn)清理獸坑3座,均為馬坑。獸坑平面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墓坑較淺,坑內(nèi)骨骼均保存基本完好??觾?nèi)未見遺物出土。下面僅介紹典型墓葬。

      M165位于ⅢT4909中部略偏南,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108°。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2、寬0.5~0.6、深0.2米。填土為灰褐色花土,土質(zhì)緊密略硬,含燒土顆粒。墓坑?xùn)|側(cè)有單側(cè)熟土二層臺,臺寬0.32、高0.1米。墓坑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南,面向東北,骨架保存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24~26歲。隨葬品2件,為陶鬲、罍各1件,置于墓主頭部的二層臺上。墓主的盆骨及左側(cè)脛骨處散落有零星蚌殼(圖二一)。

      圖一五// M36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36:1)2.陶罐(M36:2)3.骨鏃(M36:3)

      圖一六// M43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鬲(M43:1)

      圖一七// M45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45:1)2.陶豆(M45:2)

      陶鬲1件。M165:1,夾砂灰褐陶。敞口,折沿,弧腹微鼓,聯(lián)襠,空錐狀足??谘叵嘛椑K紋及足尖,肩部一道弦紋抹光??趶?7.8、高15.4厘米(圖二一:1)。

      陶罍1件。M165:2,泥質(zhì)灰黑陶??诮保瑘A唇,短頸,鼓肩,弧腹,平底。肩、頸、腹各飾兩道凹弦紋,肩部飾2個泥餅??趶?.4、底徑7.0、高12.4厘米(圖二一:2)。

      圖一八// M46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罍(M46:1)

      M169位于ⅢT4909西南,開口在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9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5、寬0.48~0.65、深0.25米。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有木質(zhì)棺材痕跡,棺底為弧形,單棺已朽,僅余板灰痕跡。長2.08、寬0.4~0.46、高0.1米。棺內(nèi)人骨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北,骨架保存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18~20歲。隨葬陶器4件,為簋、鬲、罐、罍各1件,均置于墓主頭部的棺外側(cè),在墓主下頜、頸部、盆骨、足部附近還散落有貝殼和蚌殼。清理完人骨架及隨葬品后,在墓主身下發(fā)現(xiàn)一橢圓形腰坑,長徑0.54、短徑0.35、深0.07米??觾?nèi)殉一只狗,狗身蜷縮,狗身旁發(fā)現(xiàn)蚌殼一只(圖二二;彩插三:1)。

      圖一九// S1平、剖面圖

      圖二〇 // S2平、剖面圖

      圖二一// M165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鬲(M165:1)2.陶罐(M165:2)

      陶鬲1件。M169:3,夾砂灰褐陶。敞口,尖圓唇,折沿,弧腹,分襠,袋足,矮柱狀實(shí)足尖。肩部以下飾交錯繩紋。口徑16.4、高14.8厘米(圖二三:1;彩插三:2)。

      陶簋1件。M169:1,泥質(zhì)灰褐陶,器表略發(fā)紅。敞口,圓唇,寬折沿,弧腹較深,圈足較矮。圈足上有1道凹弦紋??趶?3.5、足徑13.7、高16.4厘米(圖二三:2;彩插三:3)。

      陶罐1件。M169:2,泥質(zhì)灰陶。侈口,尖圓唇,卷沿,矮頸,圓肩,弧腹較深,平底微凹??谘匾韵聺M飾豎繩紋。口徑9.7、底徑10.6、高15.2厘米(圖二三:3;彩插三:4)。

      陶罍1件。M169:4,泥質(zhì)灰陶。侈口,方唇,折沿微凹,折肩,鼓腹,平底微凹。頸、肩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肩部飾十個泥餅,呈兩行交錯分布。口徑10.8、足徑7.2、高15.5厘米(圖二三:4)。

      圖二二// M169平、剖面圖1.陶簋 2.陶罐 3.陶鬲 4.陶罍;①-⑦蚌殼?、啖嶝悮?/p>

      M171位于ⅢT4809中部偏北,開口在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18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1.4、寬0.6、深0.14米??觾?nèi)填土為青灰色土,土質(zhì)松軟,夾雜少量的炭屑??觾?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南,面向不詳,骨骼纖細(xì)。經(jīng)鑒定,墓主為約2歲的孩童。隨葬品為1件陶鬲,置于墓主頭部(圖二四)。

      圖二三// M169出土器物1.陶鬲(M169:3)2.陶簋(M169:1)3.陶罐(M169:2) 4.陶罍(M169:4)

      陶鬲1件。M171:1,夾砂灰褐陶。敞口,方唇,折沿,筒形腹,聯(lián)襠,空錐狀足。腹部飾豎繩紋。口徑15.4、高15.2厘米(圖二四:1)。

      M173位于ⅢT4809西北角,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10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2、寬0.87、深0.2米。墓坑?xùn)|側(cè)有單側(cè)生土二層臺,寬0.4、高0.15米。坑內(nèi)填土為青灰色,土質(zhì)松軟,夾有炭屑??觾?nèi)人骨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南,面向西南,骨架保存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17~19歲的女性。隨葬品4件,為陶簋、鬲各1件,罐2件,均置于墓主頭部的二層臺上(圖二五;彩插三:5)。

      陶鬲1件。M173:2,夾砂灰褐陶。侈口,方唇,折沿,束頸,鼓腹,聯(lián)襠,襠部較癟,空錐狀足。沿以下飾繩紋至足尖,肩部飾2道弦紋抹光??趶?5.4、高13.0厘米(圖二五:4;彩插三:6)。

      陶簋1件。M173:4,泥質(zhì)灰褐陶。敞口,尖圓唇,沿外折,深弧腹,圜底,矮圈足。腹部飾兩道凹弦紋,弦紋下飾斜向粗繩紋??趶?0.4、底徑10.0、高15.4厘米(圖二五:3;彩插四:1)。

      陶罍2件M173:1,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唇面一道凹槽,鼓肩,弧腹,平底稍內(nèi)凹。頸部飾2道凹弦紋,肩部飾1道凹弦紋,肩腹交接處飾2道凹弦紋,肩部飾三個交錯分布的泥餅??趶?0.8、底徑7.8、高14.3厘米(圖二五:1)。M173:3,泥質(zhì)灰陶。侈口,尖圓唇,平沿,束頸,折肩,深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頸部飾1道凹弦紋,肩部飾2道凹弦紋,下腹交接處飾1道凹弦紋??趶?0.6、底徑7.2、高17.0厘米(圖二五:2;彩插四:2)。M177位于ⅢT4909東南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10°。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0、寬0.6~0.7、深0.6米。墓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緊密,內(nèi)含黃褐土顆粒。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北,面向西北,骨架保存狀況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35歲左右的女性。墓內(nèi)隨葬陶簋、鬲各1件,置于墓主頭部;在墓主盆骨下腹置蚌殼和獸骨各1件(圖二六)。

      圖二四// M171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鬲(M171:1)

      陶鬲1件。M177:2,夾砂灰褐陶。敞口,圓唇,折沿,束頸,鼓腹,聯(lián)襠,襠內(nèi)癟,空錐狀足。器腹飾繩紋不及足尖??趶?4.2、高13.0厘米(圖二六:2)。

      陶簋1件。M177:1,泥質(zhì)灰陶。敞口,方唇,平沿微凹,深弧腹,圜底,矮圈足。器腹飾2組凹弦紋,每組2道,其間飾11個三角刻劃紋,下腹飾粗疏的繩紋??趶?6.0、足徑13.4、高17.0厘米(圖二六:1)。

      M178位于ⅢT4909西南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第7a層。方向12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3、寬0.7、深0.2米??觾?nèi)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堅(jiān)硬,內(nèi)含黃褐土顆粒。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棺底弧形,單棺已朽,僅余板灰痕跡。棺長2.1、寬0.5、高0.12米。棺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南,面向南。經(jīng)鑒定,墓主為50歲左右的男性。墓主右上肢骨缺失。隨葬品為一件陶鬲,置于墓主頭部的棺外側(cè)(圖二七)。

      陶鬲1件。M178:1,夾砂灰褐陶。侈口,方唇,折沿,聯(lián)檔,襠內(nèi)癟,空錐狀足。器腹飾繩紋不及足尖,肩部1道弦紋抹光,器身還有抹光形成的不規(guī)則的三角紋飾??趶?5.6、高14.6厘米(圖二七:1)。

      M181位于ⅢT4811西北角,部分壓在北隔梁下。位于第7a層層面上。方向96°。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1、寬0.63~0.7米,墓底不平,深0.1~0.2米??觾?nèi)填土為灰褐色,土質(zhì)疏松。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單棺已朽,僅剩板灰痕跡。棺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上,墓主腹部壓有2塊石頭(圖二八:2),骨架保存一般。經(jīng)鑒定,墓主年齡15~18歲,性別不詳。墓內(nèi)隨葬陶豆1件,置于墓主頭部(圖二八)。

      陶豆1件。M181:1,泥質(zhì)灰黑陶。直口微斂,尖圓唇,淺盤,喇叭狀高圈足。盤壁外側(cè)及柄中部各飾有兩道凹弦紋。口徑14.6、足徑12.0、高14.2厘米(圖二八:1)。

      M183位于ⅢT4910中部略偏東南,開口于第6層下。方向19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48、寬0.45~0.5、深0.4米。坑內(nèi)填土為褐色,土質(zhì)堅(jiān)硬,內(nèi)含黃土顆粒。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木質(zhì)棺材痕跡,單棺已朽,僅剩板灰痕跡。棺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頭向西南,面向上,骨架保存較差。經(jīng)鑒定,墓主年齡45~50歲,性別不詳。隨葬陶器4件,鬲、鬶、豆、罐各1件,均置于墓主頭部。1件貝殼置于墓主前胸(圖二九)。

      陶鬲1件。M183:2,夾砂黑褐陶。敞口,圓唇,折沿,束頸,腹微鼓,襠較低,空錐狀足,足尖殘。腹部飾稀疏繩紋不及足尖??趶?3.7、殘高12.8厘米(圖二九:2;彩插四:3)。

      陶簋1件。M183:1,泥質(zhì)灰黑陶。敞口,方唇,唇面微凹,鼓腹,矮圈足。腹部飾有2道凹弦紋,其間飾有10個刻劃三角紋??趶?0.7、足徑12.4、高15.8厘米(圖二九:1;彩插四:4)。

      圖二五// M173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2.陶罍(M173:1、3)3.陶簋(M173:4)4.陶鬲(M173:2)

      陶豆1件。M183:4,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淺盤,盤壁弧鼓,高圈足。盤壁外側(cè)及柄部各飾有2道凹弦紋??趶?2.8、足徑10.6、高14.4厘米(圖二九:3;彩插四:5)。

      陶罍1件。M183:3,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斂,圓唇,平沿,束頸,折肩,弧腹內(nèi)收,平底內(nèi)凹。肩部飾3道凹弦紋,肩腹交界處及下腹部各飾一道凹弦紋,其間飾11個刻劃三角紋??趶?4.4、足徑10.8、高21.0厘米(圖二九:4;彩插四:6)。

      M186位于ⅢT4608東部,開口于第7a層下,打破第8、9層。方向70°。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口長2.26、寬0.7、深0.7米。墓坑四側(cè)均有熟土二層臺,東、南、西、北分別寬0.2、0.18、0.05和0.1米,臺高0.2米。墓葬填土為青灰色土,土質(zhì)疏松。墓坑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北,面向東南。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18~19歲。墓內(nèi)隨葬陶簋、鬲各1件,鬲置于頭部,簋置于頭部的二層臺上,鬲的邊上置蚌殼1只。提取完人骨及隨葬品后,在人骨下方發(fā)現(xiàn)一長方形腰坑,長0.77、寬0.37、深0.2米??觾?nèi)殉一只狗,狗頭向西南,后肢蜷曲(圖三〇)。

      圖二六// M177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177:1)2.陶鬲(M177:2);①獸骨?、诎鰵?/p>

      陶鬲1件。M186:2,泥質(zhì)灰褐陶。侈口,圓唇,束頸較高,弧腹略直,襠較高,襠部略癟,空錐狀足。器身飾細(xì)繩紋不及足尖??趶?3.8、高14.0厘米(圖三一:1)。

      陶簋1件。M186:1,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唇面內(nèi)凹,弧腹略折,矮喇叭形圈足。肩部飾兩道凹弦紋,其間飾細(xì)網(wǎng)格紋,腹中部飾一道凹弦紋??趶?1.6、足徑11.5、高15.2厘米(圖三一:2)。

      M210位于ⅢT4911北部,開口于第6層下。方向187°。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1.8、寬0.7、深0.3米。填土為灰褐色,土質(zhì)疏松。墓坑內(nèi)人骨架一具,似被擾,僅剩余部分肢骨,葬式不明,頭向南,面向不明。經(jīng)鑒定,墓主約35歲,性別不詳。墓坑內(nèi)隨葬品2件,為簋、罐各一件,置于墓主兩腿間(圖三二)。

      陶簋1件。M210:1,泥質(zhì)灰黑陶。敞口,圓唇,弧腹,圜底,圈足較高。肩、腹及圈足處各飾2道凹弦紋。口徑22.8、足徑15.2、高18.2厘米(圖三二:1)。

      陶罐1件。殘碎無法修復(fù)。

      三 南、北兩區(qū)之間的墓葬和獸坑

      圖二七// M178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鬲(M178:1)

      南北兩區(qū)之間,零星分布著M54、M55、M56、M66、M80、M198和M203等7座墓葬,以及S8、S9 等2座獸坑。其中M55、M56為典型的非正常死亡;M54和M198為屈肢葬;M203和M66被破壞,骨骼不全;此6座墓皆無隨葬品;M80為正常埋葬的墓葬,且出土隨葬品3件。兩座獸坑分別為豬坑和羊坑。

      圖二八// M181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豆(M181:1)2.石塊

      1.墓葬

      M55位于ⅢT4205內(nèi),開口于第7層下。方向140°。該墓未發(fā)現(xiàn)墓坑,似將人骨平地掩埋。人骨架一具,俯身屈肢葬,頭骨缺失,雙手并齊,置于背部,雙腿并齊,彎曲于盆骨,似為捆綁所致。本墓未發(fā)現(xiàn)隨葬品(圖三三)。

      M66位于ⅢT4602內(nèi),開口于第6層下,被H355打破。方向95°。該墓未發(fā)現(xiàn)墓坑,似將人骨平地掩埋。人骨架三具。自北向南編號分別為1、2、3。1號人骨只保存部分下頜骨和脊椎骨,葬式不明;2和3號人骨均為俯身葬,頭向東,面向下,僅保存有頭骨及部分脊椎骨、上肢骨(圖三四)。

      M80位于ⅢT4805內(nèi),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H424。方向90°。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4、寬0.6米,墓底西低東高,深0.7~0.9米。墓葬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土質(zhì)較硬,含燒土顆粒。墓坑內(nèi)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頭向東,面向北。骨架保存較好。經(jīng)鑒定,墓主為24~26歲男性。墓坑內(nèi)發(fā)現(xiàn)隨葬品3件,為陶簋1件、豆2件,均置于墓主頭部(圖三五)。

      陶簋1件。M80:1,泥質(zhì)灰褐陶。敞口,方唇,折沿,沿面微凸,鼓腹較淺,喇叭狀高圈足,足為后接,足、腹交接處縫隙明顯。唇部一周凹槽??趶?3.8、足徑15.1、高20.6厘米(圖三五:1)。

      圖二九// M183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183:1)2.陶鬲(M183:2)3.陶豆(M183:4)4.陶罍(M183:3)

      圖三〇 // M186平、剖面圖1.陶簋 2.陶鬲;③獸骨

      陶豆2件。M80:2,泥質(zhì)灰黑陶。侈口,尖圓唇,平沿,盤壁較直,柄較高,喇叭狀圈足。盤壁外側(cè)及圈足均施較為密集的弦紋??趶?3.8、足徑9.8、高13.2厘米(圖三五:2)。M80:3,泥質(zhì)灰黑陶,侈口,尖唇,平沿,盤壁較直,柄較矮,喇叭狀圈足。盤壁外側(cè)及圈足均施較為密集的弦紋??趶?3.5、足徑9.5、高12.0厘米(圖三五:3)。

      圖三一// M186出土器物1.陶鬲(M186:2)2.陶簋(M186:1)

      2.獸坑

      S8(豬坑)位于ⅢT4102北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M54、第7層。平面為橢圓形,直壁,平底。南北徑為1.76、東西徑為1.32,深0.22米。填土為青灰色花土,夾雜黃色土斑及炭屑、燒土顆粒。坑內(nèi)發(fā)現(xiàn)兩具豬骨架:南部一具保存較完整,為成年豬,頭部向東,吻部向東,上肢彎曲,下肢較舒展;北部為一具幼豬個體,骨架較為零散??觾?nèi)分布有大大小小石塊,石塊上皆無人類加工痕跡,坑北部立一塊較大石頭,邊上嵌兩塊稍小的石塊,似有一定用途(圖三六)。

      四 結(jié)語

      1.年代71座墓葬中,有21座墓葬出土了典型陶器。根據(jù)墓葬的層位和出土陶器的特征,我們可將這21座墓葬大致分為三組:第一組包括M25、M29、M34、M46、M171、M43、 M169、M177、M181、M183和M186等11座墓。這些墓中,鬲有素面聯(lián)襠、繩紋聯(lián)襠和繩紋分襠三種。素面聯(lián)襠鬲僅1件,整體近長方體,沿下角較大,袋足瘦長;繩紋聯(lián)襠鬲整體近長方形,沿下角較大;分襠鬲袋足寬肥,足尖為矮柱狀。簋的腹較深,圈足較矮,器腹除施繩紋及旋紋外,還流行三角劃紋、網(wǎng)格紋。豆的口部內(nèi)斂,盤壁弧鼓,外壁飾稀疏的旋紋。罍的制作較精致,盛行在肩腹部飾三角劃紋、弦紋及堆貼泥餅。第二組包括M26、M36、M165、M173、M210、M27、M31、M45、M178等9座。這些墓中,繩紋聯(lián)襠鬲整體近方形,沿下角較小;分襠鬲足尖呈小疙瘩狀;素面鬲不見。簋的腹部變淺外鼓,圈足增高,三角劃紋及網(wǎng)格紋極少或不見,流行旋紋和繩紋。豆的口部近直或外侈,折盤,外壁所飾旋紋較多,且貼泥餅。罍的制作趨于簡化粗糙,三角劃紋少見,多見旋紋和泥餅。有各種類型的罐。第三組僅M80一座。不見鬲、罐、罍。簋的腹部外鼓趨淺,圈足瘦高;豆的口部外侈,外壁旋紋密集。

      圖三二// M210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210:1)2.陶罐

      圖三三// M55平、剖面圖

      圖三四// M66平、剖面圖

      我們將這些陶器與西安豐鎬地區(qū)和河南洛陽地區(qū)、安陽地區(qū)以及魯東南地區(qū)等地的西周墓葬進(jìn)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

      (1)梁王城第一組中的分襠鬲(M169:3、M27:9)與河南安陽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3]M85:1(圖三七:1)等分襠鬲的形制較為接近,分襠較高,大袋足,足尖呈矮柱狀;梁王城第一組中的聯(lián)襠鬲為周式聯(lián)襠鬲,與陜西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周式鬲[4](M166:4)(圖三七:2)形制接近,整體呈長方形,沿下角較大,繩紋拍印稀疏且略淺。梁王城第一組中出土的陶簋,短沿外折,深弧腹,矮圈足,器身盛行網(wǎng)格紋、刻劃三角紋、繩紋及弦紋等,與陜西灃西97SCM[5]M4:8(圖三七:6)、張家坡67SCC[6]M33:1(圖三七:7),洛陽東關(guān)[7]M88:1(圖三七:8),山東滕州前掌大[8]M128:14(圖三七:9)等遺址出土陶簋的形制基本一致。上述各地點(diǎn)的遺跡單位經(jīng)分期排隊(duì),年代大致在西周早期。另梁王城遺址第一組出土的罍,制作精巧,流行刻劃三角紋及泥餅,顯然是沿襲了殷墟四期陶罍的特征,年代與之不會相差太遠(yuǎn)。因此,綜上所述,梁王城遺址西周墓葬第一組的年代大致可定為西周早期。

      圖三五// M80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1.陶簋(M80:1)2、3.陶豆(M80:2、3)

      圖三六// S8平、剖面圖

      (2)梁王城第二組中的聯(lián)襠鬲,器身整體近方形,沿下角較小,繩紋深且規(guī)整,施至足尖,與張家坡M376:2(圖三七:3)、洛陽北窯[9]M146:1(圖三七:4)、前掌大M103:23(圖三七:5)等形制較為接近。簋外折的沿變寬,器腹略淺,圈足變高,與張家坡M370:2(圖三七:10)、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6(圖三七:11)以及前掌大M15:7(圖三七:12)等同類器形制基本一致。豆為侈口,直壁,折腹,豆柄寬矮,與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5(圖三七:13),形態(tài)接近,略晚于前掌大M25:1(圖三七:14),后者折壁還不太明顯,柄也較粗。罍(或罐)折肩或圓肩,肩腹部多施旋紋和泥餅,形態(tài)同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1:6(圖三七:15)以及張家坡M279:3(圖三七:16)等。上述各地點(diǎn)的遺跡單位經(jīng)分期排隊(duì),除前掌大M15及M25為西周中期偏早外,余均為西周中期,因此梁王城遺址西周墓葬二期的年代也基本與之接近。

      圖三七// 其它地區(qū)出土西周時(shí)期的鬲、簋、豆、罐、罍1.劉家莊北地鬲(抗震大樓)(M85:1)2.張家坡鬲(M166:4)3.張家坡鬲(M376:2)4.北窯鬲(M146:1)5.前掌大鬲(M103:23)6.灃西簋(97SCMM4:8)7.張家坡簋(67SCCM33:1)8.東關(guān)簋(M88:1)9.前掌大簋(M128:14)10.張家坡簋(M370:2)11.劉家莊北地簋(抗震大樓)(M104:6)12.前掌大簋(M15:7)13.劉家莊北地豆(抗震大樓)(M79:5)14.前掌大豆(M25:1)15.劉家莊北地罍(抗震大樓)(M81:6)16.張家坡罍(M279:3)17.侯家莊南地簋(M13:2)

      (3)梁王城第三組墓葬僅一座,出土簋1件,豆2件,形制較為特殊,其他地區(qū)少見。從簋的腹部弧淺、圈足瘦高來看,與安陽侯家莊南地[10]M13:2(圖三七:17)的簋形態(tài)略接近,只是后者腹部為弧直壁折收,圈足呈臺狀,年代為西周晚期。考慮到器物發(fā)展的邏輯性,可將梁王城遺址西周墓葬三期的年代定為西周晚期偏早。

      2.文化特征與族屬

      這批墓葬從形制來看,墓向以東西向?yàn)橹鳎幸欢〝?shù)量的腰坑,隨葬品的組合以單鬲或鬲、簋、豆、罐(罍)的組合為主,不見鬲、罐組合或單罐組合。部分聯(lián)襠鬲的繩紋不施至足尖,足尖常見刮削或打磨痕跡,有一定數(shù)量的分襠鬲;簋、罍多施刻劃三角紋、網(wǎng)格紋、旋紋、泥餅等裝飾;豆的數(shù)量較多等。這些都是典型商遺民墓葬的特點(diǎn)。周人墓葬的風(fēng)格,如墓向以南北向?yàn)橹?,墓底幾乎不見腰坑,隨葬品以單鬲、單罐或鬲、罐組合為主;聯(lián)襠鬲的繩紋常施至足尖,簋多飾繩紋;罍、豆極少見,盛行各類高頸折肩罐等,在梁王城的這批西周墓葬中很少見,僅見的也只有聯(lián)襠鬲的整體風(fēng)格與周人聯(lián)襠鬲比較接近。因此,梁王城遺址出土的這批西周墓葬,應(yīng)該是殷遺民墓葬,其直接來源為殷墟文化。

      終商一世,商王朝對東方大致有兩次東進(jìn)浪潮,第二次東進(jìn)即為考古學(xué)上的殷墟文化期,商王朝勢力幾乎囊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整個海岱區(qū)[11]。梁王城遺址位于海岱區(qū)最南端,受商文化影響和控制最弱。但在遺址中仍清理出不少商代灰坑,西周地層中也發(fā)現(xiàn)少量的商代遺物,且這些遺物時(shí)代多為殷墟文化一期,由此可見,至遲在殷墟文化早期,遺址所在的沂沭泗水流域,就已有商人在此活動。

      至殷墟文化四期至商末,商夷關(guān)系惡化,殷商開始大規(guī)模征人方。其中,耗時(shí)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對人方的征伐在帝乙、帝辛?xí)r期。乙辛?xí)r期卜辭所見“十祀征人方”,是甲骨征伐類卜辭中記載最多,最詳細(xì)的一次戰(zhàn)役,其所涉地點(diǎn)主要有大邑商、雇、嘉、商、亳、永、攸、危、杞等,盡管這些地點(diǎn)對應(yīng)現(xiàn)在何處仍有爭議,但大體范圍在今淮河以北地區(qū),自河南安陽至鄭州、商丘、安徽宿州、淮北一線。帝辛征伐人方時(shí)距商滅已不遠(yuǎn)。梁王城這批商遺民墓葬,既有可能是商都被攻破以后,之前在本地活動的商人從此滯留,也有可能是戰(zhàn)爭中少數(shù)將士或被俘虜、或叛逃,將梁王城遺址作為落腳聚居點(diǎn)之一(因?yàn)榱和醭沁z址所在的今邳州市戴莊鎮(zhèn)李圩村,與上述征人方之范圍所去不過百余公里),隨后便于此地棲息居住下來。當(dāng)然,從墓葬中還出土典型的周式鬲看,這批殷遺民墓葬仍不排除是周初遷來此地,甚至可能與周初分封有關(guān)。上述假設(shè)要得到進(jìn)一步的證實(shí),還需要更多考古材料的支持。

      領(lǐng)隊(duì):林留根

      執(zhí)筆:張雪菲程衛(wèi)胡穎芳

      [1][2]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邳州梁王城遺址2006~2007年考古發(fā)掘收獲》,《東南文化》2008年第2期。

      [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duì):《河南安陽殷墟劉家莊北地殷墓與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4]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豐鎬工作隊(duì):《1997年灃西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報(bào)》2000年第2期。

      [6]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fā)掘隊(duì):《1967年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bào)》1980年第4期。

      [7]余扶危、葉萬松、李德方:《洛陽東關(guān)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1984年第5期。

      [8]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9]洛陽市文物工作隊(duì):《洛陽北窯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10]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duì)資料,轉(zhuǎn)引自李宏飛:《安陽地區(qū)西周時(shí)期考古學(xué)文化分期研究》,《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11]高廣仁:《海岱區(qū)的商代文化遺存》,《商文化論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責(zé)任編輯:朱國平;校對:毛穎)

      Brief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Western Zhou Toms at the Liangwangcheng Site in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Museum Xuzhou Museum Pizhou Museum)

      Abstract:The excavation conducted at the Liangwangchang Site located in the west of Liwei village in Daizhuang,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east to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north to Shandong Province, revealed 71 tombs and 12 animal pits in total. All the tombs are vertical earthen pits, some with waist pits, some with burial furniture, and 21 of them were excavated with potteries in typical shapes. The burial potteries from each tomb were either with solo li-s, or grouped with li-s, gui-s, dou-s, and lei-s; no group with li-s and lei-s or solo lei-s was seen. The typical Zhou-styled li-s were also found.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se tomb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ial objects indicate that they belonged to the Yin migrants with the original root in the Yinxu Culture.

      Key words:Pizhou, Jiangsu; Liangwangcheng Site; Western Zhou; vertical earthen pit; Yin migrants; Yinxu Culture; Zhou-styled li

      中圖分類號:K871.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12

      猜你喜歡
      圓唇灰陶墓主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zhàn)國灰陶器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收藏與投資(2022年7期)2022-08-02 08:27:56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fù)
      成長(2020年6期)2020-05-25 02:53:15
      遼寧法庫葉茂臺七號遼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xué)中的效果
      北方音樂(2019年12期)2019-08-21 02:14:09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fù)
      “梳妝樓”墓主考淺析
      陶器
      絲綢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18:45:51
      與趙琦先生商榷
      河南三門峽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
      渝北区| 邵武市| 肥西县| 汶上县| 沁源县| 府谷县| 高邑县| 朝阳市| 仁寿县| 奎屯市| 阜宁县| 常熟市| 北票市| 田林县| 商城县| 灵宝市| 石林| 镇康县| 南宫市| 固始县| 社旗县| 什邡市| 辽阳市| 通榆县| 兰考县| 佛山市| 碌曲县| 神池县| 阜南县| 龙口市| 宜都市| 临沭县| 同心县| 兴仁县| 德江县| 定襄县| 内黄县| 周口市| 肇庆市| 安陆市|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