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就是要改變過去的傳授式教學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預習的過程正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而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小學生 預習 習慣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226-01
“先學后教,當堂練”的主要目的是學生通過預習獲取新知?!敖淌菫榱瞬唤獭钡暮x就是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在預習中獲取知識,在預習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小學語文大綱強調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在預習、課堂教學、復習、評價檢測這一系列的復雜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們歷來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忽視預習、復習和評價檢測這些環(huán)節(jié)。尤其是預習,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這個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認為可有可無,平時布置預習任務也流于形式,過于籠統(tǒng),或者只限于一些簡單的抄寫作業(yè),時間一長,教師的態(tài)度又直接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學生也會逐漸覺得預習是一塊可有可無的雞肋,簡單應付了事。甚至有少數(shù)老師極端地認為預習根本就不需要,認為讓學生事先預習讀課文不僅使學生上課時對課文缺少了新鮮感而且浪費了學生大量課余的時間。而事實上預習是學習活動中極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精彩的教學活動應從預習時開始!
一、預習——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新舊知識經(jīng)驗的沖突,新舊知識經(jīng)驗的雙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提倡學生在課前開展預習正是順應了學生的這一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老師上課之前,學生自己先預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學生運用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來主動實現(xiàn)意義建構,從而使得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因此,預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預習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一,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二,預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第三,預習把課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學習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課堂上的思考會更深入,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讓探究學習更深入、更有效。
二、方法指導——預習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
既然預習如此重要,那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預習提綱根據(jù)教材的重點設計了許多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即預習教材去解決問題,達到獲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結合教材,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安排時間有效地指導預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閱讀的習慣,其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閱讀《導讀》。在進行每一單元的教學前,首先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導讀》部分,使學生對教材有一個總體的印象,明確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2、讀、思、畫、查、疑、寫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
①在通讀課文中感知。指導學生在認真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學生會用各種不同的符號在文章中加上各種不相同的標記。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了解課文大意,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②在析讀課文中質疑。根據(jù)預習提綱中的問題去讀書,去解決問題,把用“?”標出的問題首先在學習小組中相互質疑,再把仍解決不了的問題向教師質疑,如果學生質疑還沒有掌握文章重點難點的目的我就向學生質疑,在質疑中掌握知識。
3、在賞讀課文中加批注。在預習閱讀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要把課文中寫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修辭句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旁邊加批注,并談談自己理解感受和體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4、在預習名作名篇或者預習中有寫作要求的,還應要求學生寫些課文的梗概或者感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反思——預習走向科學合理的根本保證。
如何布置預習真的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在預習指導中,作為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即時調整自己的指導策略,使預習更趨于科學化。以下問題在指導學生預習中要引起我們注意:
1、注意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預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預習,我們在乎的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的掌握,格式化的預習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我們是否可以在預習的方式和預習內容上動些腦筋,讓學生多點自主選擇預習的權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2、注意預習作業(yè)設計的科學與合理性。預習要求不能太高,過高的預習要求讓學生望而生畏,興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預習要求最好是有所區(qū)別。預習要求也不能過多,不要過多過細的預習要求不斷會浪費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增加沉重的學習負擔。在預習中我們要多鼓勵,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大大表揚,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習慣。
3、注意預習效果的檢查與評比。
教師要對預習效果進行有效地檢查、評價,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光口頭布置的作業(yè),而不實施檢查,這樣的作業(yè)等于沒布置,學生們十有八九都不會自覺完成。因此,課外完成的預習作業(yè),教師進行有效地檢查、評價則必不可少。
總之,如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預習,有層次性地設計預習作業(yè)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能讓學生的預習輕負擔,高質量;能讓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中預習,真心喜歡預習,踏踏實實預習而不是應付,從而真正達到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里面很有文章可作,我們應該不斷探究,力爭使課前預習這種學習方法達到最優(yōu)化,讓精彩的教學活動從預習開始!